老骥伏枥(汉语成语)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读音是lǎo jì fú lì,意思是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出自于曹操的《龟虽寿》。

老骥伏枥(汉语成语)

基本资料

【成语名称】老骥伏枥

【成语读音】lǎojìfúlì

【英文翻译】Oldpeoplemaystillcherishhighaspirations

【成语释义】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但仍有雄心壮志。

【字词释义】骥:千里马;枥:马槽。伏枥:就着马槽吃食。老的千里马虽然趴在槽头吃食;但仍想奔驰千里。比喻人老了仍有雄心壮志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多用于形容怀有雄心壮志的老年人。常跟“志在千里”连用。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

【反义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

成语出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志功业的人)比喻年已老但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历史故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军威大振,曹操也更加雄心勃勃。这年七月,曹操胸怀统一北方之志,统领大军出卢龙寨,日夜抄道疾进,远征乌桓。大军一到柳城,即大败乌桓骑兵,杀死了单于蹋顿。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从柳城逃命至平州公孙康处。曹操手下的大将知道了这件事后,劝曹操乘胜出击,拿下平州,剿灭袁氏兄弟。曹操深知公孙康与二袁不和,如果急着去进攻平州,那么他们肯定会合伙抵抗;如果再等一段时间,他们一定会自相残杀。于是不顾众大将的建议,下令收兵。没几天,公孙康果然把袁氏兄弟的头颅送了过来。这样曹操北征乌桓、统一北方的大业算是完成了。

成语辨析

【正音】骥:不能读作“jí”;枥:不能读作“lí”。

【辨形】枥:不能写作“历”。

成语示例

1、用飞龙在天,对老骥伏枥。(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2、“老骥伏枥,虽未歇于壮心;逆风撑船,终不离于旧处。”(宋·陆游《与何蜀州启》)

3、他晚年仍在科研工作上努力钻研;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4、这是一些真正的人,永不衰老的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中第五册课文:赵鑫珊《人是什么》)

5、信写好后,由全家识字的人逐个作了“审查”,爱好文学的小儿子提议加上曹操的两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6、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和经验,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为我州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做贡献。

7、您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勤于研究,可谓老骥伏枥,壮心未已。

该文章由作者:【飞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