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汉语一级字,读作订(dìng )。《说文解字注》:“订,平议也。考工记注:‘参订之而平’。从言、丁声。”。夏时万物壮实,象草木茎上有果实是丁之范式。言、丁两范式叠加。言之平议有实是订之范式。
本义:表示经过研究商讨而确定下来条约、事项。如:订约、拟订。
衍义:引申指“评议、评定”。如:《诗·天作》笺:“以此订太平文王之道”。
字源演变
订之异体字:
统一规范简化为“订”。
详细释义
订:dìng ㄉㄧㄥˋ。言之平议有实为订之范式。
1、本义:表示经过研究商讨而确定下来条约、事项。如:订约、拟订、制订、订购、订婚。
2、衍义:引申指“评议、评定”。如:《诗·天作》笺:“以此订太平文王之道。”。 《论衡·案书》:“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
3、衍义:引申指“均衡”。如:《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庳矢。”。(汉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也。庳矢象焉。二者皆可以散射也,谓礼射及习射也。前后订,其行平也。”)。(孙诒让正义:“云‘前后订,其行平也’者,贾疏云:‘以矰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后,则知此八分,四在前,四在后,即行平也。’……郑云前后订者,凡八矢皆前铁与后蒿参订之而平,而铁蒿长短则不能正等。惟此恒矢庳矢,铁蒿前后长短相平等,故其行尤平,无轩輖也。”)。
4、衍义:引申指“比较、比拟”。如:唐·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德言容功之四美,服女师母仪之训,订之绵古,孰与我京”。宋·宋祁《进〈耤田颂〉表》:“自昔车牛马耦,仅出偏方,钩盾弄田,罔稽正典,订兹之盛,曷拟于伦。”。清陈文述《柳如是初访半野堂小像》:“唱酬诗订《东山集》,花月缘留西子湖。”。
5、衍义:评议则有所变更,故引申指“改正、修正”。如:《宋书·礼志一》:“其书文清义约,诸所发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自序》:“闲与朋徒尊酒论文,凡以明体裁之辨,订沿袭之讹,而无取乎一句一字之称美。”。又如:修订、增订、校订、考订、订正。
6、衍义:引申指“效法”。如:《新唐书·黎干传》:“夏以禹,汉以高帝,我以神尧为始祖,订夏法汉,于义何嫌。”。
7、衍义:引申指“订立、制订”。如:刘绍棠《渔火》:“大官儿又跟日本订了条约。”。孙犁《秀露集·〈善闇室纪年〉序》:“再向后退一步,就想订个年谱什么的。”。
8、衍义:引申指“钉住、装钉”。如:清·朱炎《筑塘谣》:“木截订梅花,石琢排鱼鳞。”。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9、衍义:引申指“当、适逢”。如:宋·刘敞《与纠察宗正待制启》:“订兹宠遇,曷究远图,仰冀节宣,以副瞻诵。”。
10、衍义:南朝齐梁间称征赋为“订”。如:《梁书·鄱阳王恢传》:“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陈书·宣帝纪》:“诏淮北义人率户口归国者……赋给田宅,唤订一无所预。”《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订出雄雉头、鹤氅、白鹭縗,百品千条,无复穷已。”。
11、衍义:注意:“订”与“定”的异同。凡要经双方协商或要按一定程序办的事用“订”。如:订婚、订约、订票。凡是单方面确定或已经确定的事用“定”。如:定价、定做、定金。
常见词组
订颁、订报、订单、订购、订户、订婚、订货、订交、订立、订钱、订书机、订约、订阅、订正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他顶切,上声。《说文》平议也。《诗·周颂》彼作矣,文王康之。《笺》以此订太王、文王之道,卓尔与天地合其德。《疏》订者,比之言。《晋书·荀崧传》其书诸所发明,或左氏、公羊所不载,亦足有所订正。
又《广韵》他丁切《集韵》汤丁切,音。
又《广韵》徒鼎切《集韵》《韵会》待鼎切,亭上声。义同。
又《集韵》唐丁切,音亭。义同。
又《字汇补》均也。《周礼·夏官·恒矢注》前後订,其行平也。《疏》恒矢轩輖订,是安居之矢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丁定切,丁去声。平议也。《唐书·李纲传》古人以一言之重订千金。
又《广韵》逗遛也。
又《正字通》齐梁闲谓赋民为订。
又正定书籍亦曰订,如较订、订正之类。
说文解字
订【卷三】【言部】
平议也。从言丁声。他顶切
说文解字注
(订)平议也。考工记注。参订之而平。从言。丁声。他顶切。十一部。
该文章由作者:【设计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