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

软科学指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进行研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又称科学指挥学、战略科学、政策科学等。软科学一词是借用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名称而来的。它综合运用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决策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研究它们的客观规律。

软科学(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的系统学科)

简介

软科学指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宏观控制进行研究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综合性科学。又称科学指挥学、战略科学、政策科学等。软科学一词是借用电子计算机软件的名称而来的。它综合运用系统理论、系统方法、决策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手段,对各种复杂社会问题和自然现象,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研究它们的客观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为有关发展战略、目标规划、政策制定及组织管理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对软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尚有不同看法。20世纪70年代初在日本举办的软科学讨论会上提出的定义是:“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它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应用信息科学、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社会工程、经营工程等正在急速发展与决策科学化有关的各个领域的理论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学方法对包括人和社会政策在内的广泛范围的对象进行的跨学科的研究工作。”

从某种意义讲,软科学是研究技巧、信息、组织和领导的知识体系;而相对于软科学的硬科学则是研究物质设备的技术知识体系;软科学是操纵硬科学的科学。软科学主要包括科学学、管理科学、统计学、预测学、决策科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

提出

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人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从来就存在着“硬”与“软”两个部分,它们分担着不同的功能,并统一发挥作用。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人们总是首先看到硬因素、“实在的”东西的作用,而对软的方面、软的因素,因其表现不明显 ,则往往被忽略。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软的因素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随之深入。

软部分的功能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电子计算。电子计算机是由“硬件”与“软件”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硬件是具有实体形态的输入、存储、运算、控制、输出等结构装置;软件是用计算机语言编制的程序指令,它指挥硬件进行操作,以完成和提高整机的功能。因此,“软科学”一词,就是从电子计算机软件的涵义中引申出来的,并用来对科学功能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把科学作为一个大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相类比,可以认为有些科学主要起“硬件”作用,而有些科学则主要起“软件”作用。

对象与特点

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实践系统,即由各种相关部分综合而成的社会活动系统,而且必然是一种“人─事─物”的综合系统运动规律以及对系统整体进行优化领导和管理的理论、原理、原则与方法的综合科学。

特点

一是侧重研究人和社会因素在自然现象和科技项目中的作用;

二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不同目的服务。

学科群

软科学包括一系列学科,但以研究系统的性质、结构和运动规律为目的的系统科学是其一大类主学科。所谓系统科学是一个类概念,它包括系统论、信息科学、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等一组学科。

软科学既然是为系统领导、整体管理、战略决策服务,因此,领导学、管理学、决策学是软科学的又一大类学科。这三个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因为领导的实质就是战略性管理,而决策又是领导与管理的首要职责。现代系统领导、整体管理、战略决策都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多方面的内容,都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因此,以研究科学技术的规律为中心,同时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科学学,就是软科学又一大类主学科。

人类行为科学化,首先是决策的科学,其次是行为程序科学化。因此,关于人类创造思维的学问,行为心理活动规律与预测未来发展等也是软科学的一大类主学科。综上所述,系统科学类、领导与管理学类、科学学类以及关于人才、创造思维、心理和行为科学类,就构成了软科学体系中的四大主体学科。

社会作用

软科学表达和传递的乃是对日益复杂、深化和一体化的科技、社会、经济现实的关注,它树立了人文和科学的融合。科学知识诸领域的沟通和合作,试图在复杂和开放的条件下,有机地解决人类认识上的困境,整体地给出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系列实践性问题的答案。

软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的交叉科学,是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的高度集锦。针对决策和管理实践中提出的复杂性、系统性课题,为解决各类复杂社会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途径、方案、措施和对策。软科学在中国成为广泛接受的综合性学科、系统性视野和整体性方法的化身和符号。

发展

1914年的一次讲座上,英国学者罗素创造性地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系统分为“软”知识和“硬”知识两大类。

日本是最早使用“软科学”具体名称的国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学技术厅举办了“软科学讨论会”。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正式使用了“软科学”的这个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第6号报告中,给出了软科学的定义。

新中国初期到1978年,中国软科学事业开始起步,并缓慢发展着。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首先提出并发展了技术经济学,另外,运筹学和系统科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研究机构院所,培养了一大批软科学研究人才。这期间实施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中国早期最成功的软科学研究案例之一。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7月首届全国软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是中国软科学事业从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壮大阶段。

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管理”奖项被“软科学”奖项替换,一系列重大软科学成果获得奖励。“若干重要领域技术政策”、“中国人口控制”等课题研究影响深远,成为软科学历史中的经典。

1988年,国家软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为全国软科学研究的路径做了正确指导,也为现代化建设进行论证、规划和管理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1994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成立,还设有“地方网”、“部门网”,成为从事软科学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机构、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为实现其宗旨自愿联合起来的全国性学术团体。全国软科学工作者进行了众多重大决策研究,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不断阐述和强调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从制度建设到机制建设,从程序建设到机构建设,软科学研究范畴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

该文章由作者:【生日报】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