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简介
可穿戴设备,基本可以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几大类:生活健康类、信息资讯类、体感控制类等等;但也有一些产品横跨数项功能领域。如果按照产品外型,则可以分为手表、手环、眼镜、挂件、衣物、鞋子、背包等不同类型。
工作原理
抛开手机或是可穿戴设备体现形式的不同,两者的工作原理不外乎是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接入移动互联网,从而实现了人与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anything、anytime、anywhere)的信息交流。以苹果上的Nike+为例,就是在跑鞋上放上Nike+Sensor(通俗的说就是小计步器),在iPhone或Ipod上将APP与运动装备结合,在全球范围内记录、分享自己运动过程。而最近火暴的智能手表,也是利用传感器直接感应、记录了佩戴者的运动量和睡眠质量,以及每天走了多少步等。
主要产品
《彭博商业周刊》曾经罗列了11款可穿戴设备科技产品,除了谷歌眼镜、蓝牙耳机、手表计算器这些人们熟悉的设备外,还有些新奇的玩意儿,比如智能运动鞋――除了Nike+,谷歌在2013年的SXSW大会上还展示了会说话的鞋子原型;发亮的裙子――连接蓝牙的鸡尾酒裙,可在有电话来时发亮;Memoto挂饰摄像头――每隔30秒自动拍照,通过捕捉一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键盘裤子――配备无线的鼠标、键盘和扬声器,通过蓝牙连接显示器;传感器智能服――衣服上遍布多用传感器节点,获取有关人体运动的细节信息;太阳能充电背包――加一个太阳能面板,在户外也能够为其电子产品充电。
宠物类可穿戴设备产品也成为市场热点,典型的产品包括PinMyPet(主要的功能一是定位,二是监测)、Whistle(关注宠物健康状况)、乔治亚理工学院研发了一款狗狗可穿戴设备,这款设备既可通过监测咬合、拉扯与嗅探等动作传感判定宠物状态,也能依靠传感背心让主人远距离下达命令,实现人犬远距离交互。
现阶段(2013年),被大多数人看好可商用的可穿戴设备包括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两类。前者可通过追踪人们的身体活动数据,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整体分析”,后者则与智能手机时时无线同步,在手表屏幕上显示短信、音乐或者电邮更新。
火热原因
1、智能手机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已经开始消退了,人们想要新的玩物。
2、数字产品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冲击(人们们早已习惯在形形色色的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了),它们也可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产品(lifestyleproduct),让它们对我们的个人生活进行更深层次的渗透。
3、这些设备既可以凭科技感的外观吸引到科技爱好者,又可以做的更具时尚感,吸引到大众消费者。
4、基于传感器的可穿戴设备正在空前地挖掘、释放人体的数据信息,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5、可穿戴设备和人们的生活及人体融合以后,会反过来减少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
6、可穿戴设备能为人们提供即时的反馈信息,引导我们立即做出让人们们感觉更棒的选择。
7、所有的这些数据会以人们预想不到的方式整合到一起。
影响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消费者正日益生活在互联网中,工作、生活、社交都在云端完成。
而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则将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带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就是一个个传感器,将用户的身体功能与运动量等数据通过智能手机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与应用。
担忧
如今,隐私和公开之间的界线还算清楚。但可穿戴设备的到来明显为这个问题带来一串新的顾虑。当然了,这些设备可以随时关掉,可是现实情况要复杂多了。比如,面部识别是个福利,尤其是在一个充满着半生不熟的人的房间里,比如展销会,社交活动或聚会等。然而与此同时,智能设备也会记录你眼睛在凝视的产品,正在听的音乐,正在吃的事物和你喜欢的牌子。对于一个充满可穿戴设备的世界来说,没有开或关这种简单的状态切换。因为这是个永远在线,被数据所充斥的世界。在你迫不及待地用隐私换取这些信息前,请先记住这点: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良好的社交习惯,没有更先进的规则的管理,你的每一个念头或者眼神都会被永远地记录并且保存下来。
由于制药公司把注意力转向生产生物电子,传统医药已经处于淘汰边缘。治疗方式将包括电子信号、大量可传输数据(来自身体和神经上的植入物)等,对身体进行监测,当然还包括无需病人参与的环节——药物监管。基本上,你根本不需要吞下药丸;植入体内的电子装置即可自动把药丸分发到体内。数以百万计的美元,正流向微芯片植入式医疗行业。值得担心的是,不少项目都在打着“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名义意图控制人类大脑,通过一连串层出不穷的技术中,其可轻而易举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显然,这已经逼近道德和法律的边缘了。技术的进步在逐渐为我们带来便利,但也无时无刻不让人对其道德风险产生担忧。
发展历程
2012年因谷歌眼镜的亮相,被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在智能手机的创新空间逐步收窄和市场增量接近饱和的情况下,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智能终端产业下一个热点已被市场广泛认同。
2013年,各路企业纷纷进军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争取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分一杯羹。
历史产品】
早在上个世纪,人们就开始尝试发明各式可穿戴设备满足自身需求。罗素·奥克斯是一名来自美国的业余发明家。1955年,他发明了一个耳机装置用于窃听。但他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惹眼的外形容易暴露窃听意图。
罗素·奥克斯的确是一个酷爱发明的人,除了窃听耳机,他还发明了其他的穿戴设备。图为1955年,罗素·奥克斯展示他发明的装置:头上的风扇给他带来清凉;手臂上带刺状物的手环帮助他在拥挤的商店排除人流干扰,自如行走;握在手中的则是绕卷意大利面的装置。
【电视眼镜】雨果·根斯巴克,被称为“科幻之父”,1884年出生于卢森堡,1904年移居美国。这个置于眼前的微型电视通过两根天线接收信号,使用者通过“眼镜”前的按钮调台。
【隔离头盔】早在1925年7月,雨果·根斯巴克发明的“隔离头盔”就已被刊登在名为《科学与发明》的杂志封面上。“隔离头盔”外形雷人,酷似防毒面具,但它却是为办公人员设计的。一旦人们戴上“隔离头盔”,他们的头部就置于一个密闭的环境内,完全与外界的噪音和干扰隔离。
【婴儿布袋】杰克·米尔福德是冰球队的一名队员,为了和妻儿一起溜冰,他发明了婴儿布袋。图为1937年4月3日,杰克·米尔福德一家三口上演“溜冰三重奏”。
【沐浴帐篷】图为1929年4月2日,两名女性在“沐浴帐篷”内洗澡更衣。这是一种在海滩和公共浴池上使用的新型装置,由一个罩钟形“帐篷”和两条肩带组成。
【沐浴头罩】图为1970年,一名女性淋浴时使用沐浴头套保护自己的妆容,为了妆容也是蛮拼的。
【鸟人装】上天入海,一直以来都是那些富有挑战精神的人的梦想。为了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翱翔,发明家们设计出了可穿戴的“鸟人装”。
【火箭背包】1960年,美国贝尔航空系统公司的工程师摩尔花费25万美元发明了火箭背包。这套个人飞行装置由于受燃料限制,每次仅能飞行30秒左右。
【划水鞋】征服水域的人类梦想造就了海上穿戴设备。亚历山大·沃兹尼克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发明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发明了用于水上行走的“划水鞋”,这一行为在当时遭到了人们的耻笑。
【浮动套装】1955年10月18日,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身穿充气浮动套装,漂浮在海上休闲。男子在抽烟、读报,女子在喝茶、吃饼干。
【潜水服】图为当地时间1925年11月30日,英国伦敦,发明者佩雷斯在讲解潜水服的操作方式。这套潜水服用一种不锈钢材料制作而成,重550磅(约为227千克),潜水者穿着它可进入到650英尺(约为198米)的水下。发明者似乎忽略了这套潜水服对潜水者水下行动的束缚和限制。
【“人体鱼雷”】图为1958年,雷比可夫在巴黎海军展上演示水下推进装置的操作。这个鱼雷状的设备配置有一个发动机,使得使用者在水下每小时至少可以前进四英里。
【舞蹈服】当地时间1975年5月12日,加拿大奥沙瓦,温哥华艺术家伊夫林·罗斯在画廊举办的个人作品展览会上,展出了她制作的可穿戴舞蹈设备。这是用人们丢弃的皮革碎片制作而成,穿上它,人们可以随着服装的波动舞蹈。
【背负式笔记本电脑】进入新世纪,各式智能可穿戴设备让人应接不暇。图为2005年,美国,三名女学生的双肩背包上分别安装了笔记本电脑,并通过电缆互相连接。纵观历史,人类创造了琳琅满目的可穿戴设备,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发明却寥寥无几。那些曾让发明者“引以为傲”的设计,最后生生成了笑柄。
该文章由作者:【飞天战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