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外交风云》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文献电影纪录片,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特别制作(1898-1998),由傅红星执导,1998年上映。
该片全面赞扬了周恩来总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步履蹒跚外交史上建立的伟大功劳,以及刚刚发展的中国外交面对强国时,表现了总理的外交光辉。它在多部纪念周恩来诞辰的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另辟蹊径,不讲周总理的政治、军事生涯,却独一无二地选择了非常能体现总理智慧、风范、人格魅力的外交生涯一面。
剧情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周总理出访十四国、乒乓外交、中美建交,中苏、中越、中印关系等历史事件,周总理参与制定和具体实践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逐步突破了美、苏的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政治外交封锁,节节胜利地取得了外交大国地位,开拓新中国走向世界的大好局面,创造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和平国际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步履蹒跚外交史上建立了伟大功劳。
可以说全片特点就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情节镜头”。由此而产生的视觉冲击力和对心灵构成的震撼都是巨大的。据称70%以上的细节镜头是首次在我国银幕上出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新影厂准备制作一部纪录片来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但是,一部90分钟的纪录片要讲全周恩来的生平几乎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角度。导演傅红星认为周恩来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所展示的才华,一方面能充分表现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还能表现新中国外交所走过的辉煌历程。如果这二者结合起来搞一部片子,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感,让年轻一代观众更多地了解周恩来和新中国外交史。
影片样式
傅红星把影片总体风格确定为以文献性的电影资料为主,加入现实的访谈,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适量加入意境的提升。写实的画面,节奏要快,信息量要大,以平实客观的叙述,以讲故事贯穿全片。
采访对象的确定
考虑到影片的特点和成本,傅红星决定放弃大量采访有关人士的做法,决定所采访的外国人必须是世界级的政治家,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总理级别以上的,二是必须与周恩来打过很深交道的人。根据这个原则,他确定了名单: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斯里兰卡前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英国前首相希思,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他认为这五个人代表了亚、非、欧美,白人和黑人,男人和妇女,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从外交角度讲几方面都合适。
剪辑风格
导演对影片剪辑的主要要求是深化主题,表达思想内涵;在突出人物、塑造人物的前提下整部片子应该统一风格;少用技巧,要有强烈的现代感、有跳跃感;充分考虑剪辑点与解说,与音乐、音效的关系。
声音设计
在声音设计方面,为了使整部影片充满历史真实感,主创人员尽量寻找当年历史影片资料的同期声,而且在影片中穿插周恩来本人讲话的同期声,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而外国元首访谈那一部分,傅红星原想全部采用同期声,但考虑到中国观众看外国片普遍还是希望有配音,另外,外国政要们的讲话内容精彩,如果打字幕的话会让观众更加目不暇接。最后,决定同期声垫底,外加配音。
对解说的要求
因为片子的时间跨度、地理跨度,人物和场景、事件和事件间的关系转换太快,所以,傅红星认为解说词也必须能起到一个承上启下、前后连接的作用。既要听起来顺耳又不能老一套;既要将故事、人物、说理讲清楚,又要赋予一定的哲理;语言要符合特定的人物和情景又必须有个性。他还要求解说员必须是成熟、淳厚、洋气、有现代感男性声音,必须是字正腔圆的国家级解说员。因为这样的解说员掌握政策,有权威感。但解说员的声音也必须亲切、有人情味,而非冷冰冰地念公告,而且解说必须是一气呵成。
主创团队
职务 | 姓名 |
出品人 | 李建 |
监制 | 孙家正(总监制) |
导演 | 傅红星 |
编剧 | 傅红星 |
摄影 | 刘典、吴琦、新影摄影队 |
配乐 | 刘为光 |
剪辑 | 张慧敏 |
美术设计 | 潘捷 |
灯光 | 刘瑞和、张京凯 |
录音 | 瞿卫军、李坚、吴承本(音乐录音) |
总顾问 | 钱其琛 |
顾问 | 姬鹏飞、黄华、吴学谦、伍修权、耿飚、韩念龙、符浩、宫达非、浦寿昌、张颖、刘山、王国刚、金冲及、李琦 |
总策划 | 赵实、刘建中 |
策划 | 张建华、王三雪、王泰平、廖心文、熊华源、安建设、姚英、严先徐 |
影片资料 | 方彤 |
音乐编辑 | 方佩荃 |
解说词 | 傅红星 |
解说 | 李易 |
助理编导 | 张栋 |
美工摄影 | 王燕 |
工作人员 | 胡明哲、郝健、蓝强、徐倩秋、舒磊、陈文强、刘长颖、杨乱生 |
演奏 | 中国电影乐团 |
指挥 | 腾矢初 |
摄制 |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
北京建基影视文化公司 | |
洗印 | 北京电影录像洗印技术厂 |
监制 |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 |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幕后花絮
为了拍摄该片,傅红星收集一切可能收集到的有关周恩来和有关中国外交的书籍,计有百多本,以每本20万字计算大约在3000万字 。此外,他还看完了500万尺的资料片。
该片邀请了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副总理担任总顾问。钱副总理在陪同江总书记访美的飞机上就这部影片的采访摄制交换了想法。就在这次航行中,江总书记决定接受影片剧组的采访。
该片进行剪接时正是初冬时节,剪接间背阴,而且没有通暖气,傅红星等工作人员冻得透心凉、关节疼,当时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就带着他们一起跳"石头、剪子、布"暖和身体。
摄制组最初完成的影片长度是12本,后来遵照外交部领导的审片意见,又把内容增加到13本。但是发行方要求影片长度不能超过9本。这意味着必须剪掉三分之长的长度。为了能适应市场要求,使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影片,傅红星把影片从11700尺剪成了7100尺。
主创人员原来设想用瓦格纳的歌剧作为影片开头和结尾,因为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跟周恩来打交道就如同欣赏瓦格纳的歌剧序曲,需要经过发展,才能理解它的全部含义。不过,后来由于感觉不贴切,所以主创人员放弃了这种想法。
获奖记录
名称/时间 | 奖项/种类 | 获奖方 |
第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1998年) | 最佳纪录片(获奖) | 《周恩来外交风云》 |
最受大学生欢迎的影片(获奖) | 《周恩来外交风云》 | |
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1998年) | 最佳纪录片(获奖) | 《周恩来外交风云》 |
1997中国电影华表奖(1998年) | 评委会奖(获奖) | 傅红星 |
发行信息
该片35毫米拷贝在中国大陆发行了404个,位居1998年度国产影片之首,16毫米拷贝发行超过300个。电影院观众人数超过1000万,影院票房收入超过3500万元人民币(一说截至1998年3月底该片票房已达4000万元人民币),名列1998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第一名。截至2006年1月,该片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近20次,观众超过两亿。
作品评价
该片以简洁、洗练、深沉、凝重的纪实性笔触,真实生动记录和展现了新中国成立26年间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撩开了许多重大事件的神秘面纱。这部影片在纪录周恩来同志的外交活动中着力展示了他独特超凡的神韵和风采,从而显示了这部纪实性电影最突出的审美特征。该片在艺术再现上注重运用大量鲜为人知的纪实性影片资料,揭开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面纱,从而给人们以"新奇"的审美愉悦。整部影片实现了纪实性、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和谐统一和完美结合,是一部艺术精品。(《电影评介》评)
该片运用大量历史镜头,丰富的人物画面,富有说服力而又不失幽默的确解说词,再现了周恩来总理一生中在外交方面的丰功伟绩。编导没有停留在对历史资料的展示上,而是在这些资料中寻找富有个性、有典型意义、有独特价值的部分,使影片更有新意。在剪辑手法上,影片大部分采用无技巧剪辑的方法,短镜头快切的镜头占绝大多数,镜头长短的选与解说词密切配合,使声音和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韵律流畅,艺奏段落感强,而对有些要着力表现的东西,又不失时机地采用慢动、重复等手法,加强观众的印象,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代电影》评)
该文章由作者:【祝福宝石】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