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主要内容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和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民间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摇彩、打枪。
名称
庙会的名称,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时间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地点
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经费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土产市场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
解放前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种类很多: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饮食市场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
传承创新
广府庙会既有传承也有创新。9日,非遗展区在北京路展出,46个参展项目荟萃一堂,在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大力助推了非遗的保护与商品流通融合。同日,在五仙观广场举办的青年庙会则是在创新中传承,青年在现场进行动漫涂鸦展示,用现代的漫画涂鸦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
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地坛庙会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会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厂甸庙会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第三届港城民俗文化庙会在人民广场拉开帷幕。在庙会众多精彩活动中,非遗展示和民俗展演成为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2015年1月28日,沈阳市盛京庙会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虎头鞋、捏泥人、糖人、剪纸等民间高手汇聚在这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给春节前逛街的消费者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该文章由作者:【指尖奶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