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境内桥梁)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和浦口区桥北之间,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

长江大桥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筑、江苏的文化符号,共和国的辉煌,也是中国著名景点之一,被列为新金陵四十八景。从1970年至1993年,先后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600多个外国代表团,来此观览的国内外游客更是难以计数。

1960年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对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行封闭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建设工期约27个月,总投资10.9亿元人民币。

建设历程

建设背景

南京段的长江一般是指从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到江苏镇江这一段江面。这里的地形似一个肚兜,水深浪急,江宽平均1500米以上,最狭处也有1100米,水深多在15~30米,最深处超过70米,流速为每秒3米。险要的地势,形成了“长江天堑”。

20世纪初开通的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在南京被隔断在长江两岸无法贯通,过江客货都要乘船摆渡,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1918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请法国桥梁专家在南京进行建桥的勘测,但没有结果。

1930年,国民政府因《首都计划》建设,曾邀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达尔来南京段长江考察,终因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而得出无法建桥的结论。

此后,国民政府又先后于1936年和1946年两次考虑建桥,但因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而作罢。

1933年10月22日,下关煤炭港至浦口开通了中国首个火车轮渡。

1949年前后运力为每日20渡,新中国成立后将运力提高到1958年的每日100渡,但仍不能满足运输需求,长江天堑成为京沪铁路的严重瓶颈。

勘测设计

1956年,武汉长江大桥还在建设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武汉大桥的设计施工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的,而南京大桥的设计工作全部由中国完成。

1956年,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决定进行南京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同年5月,铁道部设计总局大桥设计事务所接受了设计南京长江大桥的任务,开始进行大桥草测工作,12月完成草测。

1957年8月,《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提出燕子矶上游下三山、上元门煤炭港和宝塔桥3个桥址方案,并送铁道部审查。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铁道部将大桥设计事务所合并到大桥工程局。

1958年初,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任务改交大桥工程局承担,在大桥工程局成立了以王序森为组长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组。

1958年8月确定宝塔桥桥址方案为桥址建议方案,决定按公路、铁路两用桥设计。8月,开始南京长江大桥初测工作,12月完成。

1958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由江苏省省长惠浴宇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彭冲、彭敏、王治平。建设委员会选定了宝塔桥桥址方案,提出大桥按铁路、公路两用桥设计,考虑桥下可通航万吨级海轮,兼顾城市需要和对美观的要求,并且要求大桥的修建应遵循“多、快、好、省”的方针。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决定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大桥的建设,铁道部发动全国有关方面共同攻关。

1958年10月,铁道部与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在武汉召开南京长江大桥技术协作会议,还成立了以同济大学桥梁专家李国豪为主任委员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经过多方协作,大桥工程局在胡竟铭主持起草的《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意见书》的基础上完成了南京长江大桥设计方案。设计工作由大桥局总工程师梅旸春主持,得到了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工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李国豪、张维、谷德振等专家参加了设计。大桥正桥钢梁设计由王序森主持,大桥现场设计由曹祯主持,引桥和桥头堡的设计由王伟民、周璞负责。

1959年1月,南京大桥定测工作开始,6月完成。

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批准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钟训正提出的南京大桥桥头堡为复堡式红旗方案。

1960年6月,大桥工程局编就南京大桥技术设计文件报铁道部鉴定,大桥总体建设方案编制完成。

1961年4月,得到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

为保证桥下能通过万吨海轮,大桥原设计净空高度为26米。有部门提出净空高度24米就可以保证万吨海轮通过,交通部部长王首道主持了对24米净空高度方案的讨论,铁道部在修改设计方案时采纳了24米的方案。但海军和航运部门对此有不同意见,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召集有关负责人研究后,决定净空维持24米。此后反对意见依然没有平息,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净空高度为24米。

开工建设

1959年2月大桥工程局第二桥梁工程处进驻南京岸工地,承担5号墩及其以南工程。9月,大桥工程局第四桥梁工程处进驻浦口区长江北岸工地,承担4号墩及其以北工程。6月28日引桥工程开始打桩。11月15日,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成立,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任总指挥,梅旸春任总工程师。

1960年1月18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宣布南京大桥正式开工,大桥建设全面启动。之后,南京大桥正桥9桥墩陆续开工。

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克服了技术、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困难。由于桥址地质复杂,正桥下部基础采用4种方式建造:

一、在浅水面复盖层深厚墩址处,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穿越深度达54.87米,创造了当时的中国记录;

二、在基岩好而复盖层较厚的墩位处,选用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并首次采用大直径3.6米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柱;

三、在基岩较好、复盖层较厚,但水位甚深的墩位处,采用首创的浮式钢沉井加管柱的复合基础;

四、在水深、复盖层厚,但基岩强度较低的墩位处,采用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上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下部为钢与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利用钢气筒充、泄气来浮托纠编。由于技术限制,潜水员只能使用普通的设备进行水下探测,清基潜水作业深达65米。

大桥建设还克服了国际形势、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困难和干扰。1960年,中国向苏联订购1.399万吨高强度低合金钢用于大桥钢梁,然而由于中苏关系破裂,从苏联进口的部分钢材不合格,苏联后来更拒绝供货。1961年,中国决定使用国产钢材,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64年9月,大桥工程遭遇建设中的最大危机:在秋汛洪水的冲击下,5号和4号桥墩悬浮沉井的锚绳先后崩断,自重6000多吨的沉井在激流中作最大幅度60米的周期性摆动,大桥面临着沉井倾复、桥址报废的巨大危险。建桥工人在洪水中冒着生命危险,连续抢险近两个月,最终采用林荫岳的“平衡重止摆船”方案克服了沉井摆动,使大桥转危为安。

1963年,鞍山钢铁公司成功研制出符合要求的“16锰”桥梁钢,生产该型号钢材1.4万吨,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大桥开工不久,中国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大批工程下马。大桥工程被要求新工人一律精简,经费被压缩到每年不超过3000万元,只够维持日常开销。经铁道部彭敏与江苏省领导人江渭清、惠浴宇等人调研上报,周恩来总理批准大桥作为特例继续招工、购买设备,南京市政府则保证了生活物资的供应,施工得以继续进行。经国家计委特批专款,1965年冬大桥全面复工续建,11月17日正桥桥梁架设。

1966年春,正桥桥墩全部出水,然而当时国际形势紧张,中国在西南开展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加强战备,占用了大量物资和资金,大桥工程的物资再度短缺。当时还有人说,既然大桥在战争中肯定挨炸,是否还有必要完工。铁道部部长吕正操、副部长彭敏接周恩来总理指示到南京调查,与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张才千研究后,确定了“简化、快通、耐用,准备挨炸,炸了再修”的原则。

周恩来总理批示,不停工,继续架设钢梁使铁路通车,公路桥和附属工程从简,尽量压缩投资。大桥再次全面复工。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建桥职工分成两派互相“武斗”,大桥工地陷于瘫痪。国务院对大桥工地实施“军管”,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派部队入驻工地,调解两派矛盾并参加施工,大桥建设得以继续进行。在大桥建成前,每天有数千名南京市民在大桥工地义务劳动,大桥建设者热情高涨。

1965年10月和1966年底南北引桥分别架设完成,1966年4月9座正桥桥墩竣工,11月开始从两岸相向架设正桥钢梁。

1967年8月16日正桥合龙,22日竣工。时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曾调来约百辆坦克同时开过桥面,以检验大桥质量。

1968年建设桥头堡,这个70米、24层高的建筑仅用28天就建设完成。大桥全部工程共用钢材6.65万吨(其中正桥钢梁总重3.16万吨)、混凝土38.41万立方米,总造价2.87577亿元(其中正桥1.3151亿元、桥头建筑1687.7万元、公路引桥2579.2万元、回龙桥175.7万元)。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以及中国在建桥过程中发展出的低合金桥梁钢和深水基础工程等技术,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建成通车

1968年9月9日至26日,铁道部、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委员会、上海铁路局、大桥工程局组成验收交接组,在铁路桥往返开行重载列车进行试验,测试证明钢梁及其结构优良。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首先通车,南京市五万多军民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同时大桥的配套工程南京火车站也举行落成典礼。10月1日,上海铁路局正式接管铁路桥并开始运营,凌晨3时,从福州开往北京的46次快车成为铁路桥上通过的第一列客车。

1968年12月29日,公路桥正式通车,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由于铁路配套工程尚未全部建成,大桥通车后一度只承担30%的铁路货运量,其余货运列车仍由火车轮渡接运过江。

1969年1月1日,大桥公路交付使用。

1969年,邮电部发行《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邮票一套4枚作为纪念。同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南京长江大桥。由于南京长江大桥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国人建造的长江大桥,所以中国国内普遍把大桥看作“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

1969年9月26日,南京军区为检验大桥质量和部队战备情况,组织80辆坦克及60多辆轮式车辆编队驶过大桥。

1973年南京东站交付使用后,下关火车轮渡于5月5日停航,货车从此全部经大桥过江。

1985年,大桥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管理维护

管理

1967年4月,大桥的管理建置筹组。

1968年10月1日,正式设立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对大桥进行全面管理。主要担负长江大桥的线路、桥梁、电力、通讯、机械、房屋、公路等设备养护维修与公园管理、外事接待、旅游服务、安全保卫等工作任务,受南京铁路分局和南京市双重领导。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的管辖范围是铁路桥为津浦上行K1007+010.46~K1013+801,津浦下行K1004+417.68~K1011+206.23。公路桥为正桥和南北引桥4589米及两端工字堡桥头60米范围,桥中心线两侧各25米区域,南北桥堡公园等。

占地总面积1524.05亩。主要设备有线路13.6千米,钢梁总重32046吨(换算米为14299米)。铁路桥全长6772米,169孔,公路桥全长4589米,113孔(其中双曲拱34孔)。高低压电缆13.5千米,高低压架空线路13.3杆千米,通讯电缆12.4皮长千米,电管路86.7管千米。玉兰花灯425座,航标、桥涵灯125座,泛光装饰灯1044盏。房屋建筑物69905平方米。机械动力设备193台。园林绿化面积350亩。

1992年末,固定资产总值26049.9万元(1994年,固定资产26340.19万元,经重新评估总额为76766.99万元)。机构设置党委、团委、工会,行政系统设办公室、生产技术科、安全科、接待科等11个科室。并设有线路队、桥梁队、大修队、公路房建队、电力通讯队、汽车队和机修厂,有生产班组34个。

1968年10月1日至1975年11月5日,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改为江苏省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市属处级军管单位。

1975年11月6日至1979年末,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改为上海铁路局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为路局直属分局级单位。

1979年,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1980年1月起,改为南京铁路分局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系站段级基层单位。

1982年以来,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先后荣获上海铁路局先进单位称号、铁道部质量管理奖、南京市质量管理奖。

1985年至1992年,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连续8年获上海铁路局安全优质桥管处称号。

1987年至1992年,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连续3次(两年评1次)获南京市文明单位称号。

1988年至1992年,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连续5年荣获铁道部安全优质桥管处称号。

1991年、1992年,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连续2年获上海铁路局文明单位称号。

1992年兴办第三产业,成立南京长江大桥经济开发总公司,下设旅游公司、大桥公园管理所、工程处、装潢美术工程公司、广告经营部、贸易公司、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公司等经营实体。共有全民职工682人,集体职工138人。

至1992年底,南京长江大桥管理处实现了行车安全(铁路)3905天,创造了在此之前的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从大桥建成至今的保卫任务一直由武警部队负责,他们已成功预防和制止了多起大桥及其周边的恶性事件和针对大桥的破坏行为并成功救下了多名试图跳桥轻生的人。

2016年8月3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正式由上海铁路局移交南京市。但上海铁路局这次向南京市政府移交的只是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部分,铁路桥部分仍归上海铁路局所有。

维修

1970年,为确保桥梁沉陷的测量精度,在南岸大堡上游侧和浦口岸铁路38号墩处各设置了一座70多米深的基岩标。

1970年,为提高国内外游客在夜间对长江大桥的观赏效果,进行了大桥彩灯装饰设计安装。增建3.5万伏安配电房1座,1万伏安配电房2座。在正桥和南北大小堡及公路引桥设计安装了装饰灯具1404套,装饰彩灯3.2万余只。

1989年3月,组织安装了由荷兰飞利浦电子公司赞助的当今世界先进的装饰照明———新型泛光装饰照明灯具1044盏。

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南京长江大桥桥体开始出现问题,自1999年起,有关部门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了多次修补,内容包括了桥墩加固、桥面沥青铺设、修补坑洞等。但由于交通繁忙,需要中断交通的维护保养难以进行。

2002年,长江大桥进行了建成30年来首次大修工程,12月11日大桥正桥更换了1号桥墩的支座。

2003年11月13日至11月25日,对大桥南、北引桥梁桥伸缩缝及部分坑洼路面维修施工。

2004年9月10日起,对大桥路面进行全面整修,这是当年的第二次维修。

2005年起,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南京市的交管部门开始禁止外地中小客车、过境大客车和货车进入长江大桥,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2005年7月17日,耗资2100万元、为期50天的大桥一期维修出新工程正式启动。工程相继对大桥车行路面、桥梁栏杆、人行道、照明设施、桥头堡等进行装修、更新、亮化等系列施工。

2006年8月30日起,对大桥桥面伸缩缝进行为期22天的维修。

2007年7月17日至7月29日,对大桥公路路面坑洞进行铣刨、摊铺施工。9月8日至9月18日、10月10日至10月31日,分两阶段对公路桥南、北坡道破损严重的混凝土梁梁端及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11月7日起对桥面伸缩缝进行维修,持续10天左右。

2008年,交管部门准备在南京长江大桥实行单双号限行措施,但由于市民反对而搁浅。

2008年2月29日至3月16日,对大桥路面的裂缝、麻面、坑洞等全面维修。7月1日至5日,对长江大桥维修伸缩缝进行维修。7月14日至19日,对大桥桥面进行维修,12月8日,大桥正桥更换了4号桥墩的支座。

2011年4月,对长江大桥公路桥路面进行维修施工。10月18日至23日,进行建成开通以来的首次全封闭检测。

2012年5月,南京长江大桥局部维修施工。

2013年5月15日起,南京长江大桥全天禁止10座(含)以上客车通行,公交车和办理了通行证的南京市号牌企事业单位自备通勤班车(含包车通勤车辆)除外,禁行后车辆可绕行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隧道等过江通道。

2014年10月31日夜,南京长江大桥开始维修施工,工期一个月。

2015年4月,对长江大桥公路部分路面进行维修。

2015年8月31日,南京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官网挂出《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公示》,并征询群众意见。

2016年4月,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

使用情况

公路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南北交通的要道,公路桥1992年日均通过机动车4万多辆,为建桥的初期通行量的4倍。2011年,大桥公路桥的通行量设计上限为每日1.2万辆,然而由于南京的城市发展,又因为南京长江大桥是南京通过长江唯一不收费的过江通道,桥上的车流量日益增加,2011年日均车行量约8万辆,一直处于超负荷状态。

铁路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东部地区铁路的第一通道咽喉,自大桥全面建成通车24年来,铁路桥的通过量,1992年全年达到4.58万列,243.18万辆,为大桥通车前南京铁路轮渡全年渡运车辆的2.7倍;1999年通过列车4.5万列、243.4万辆,平均每日通过约60对。2011年,每日平均通过约200对。

航运

南京长江大桥所在的长江下游干流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水域之一。2010年,通过大桥水域的船舶日均达2300艘次,高峰时日通行量接近3000艘次。南京长江大桥有10个桥孔,根据长江航道管理部门规定,大桥第3、4、6、8号桥孔为通航孔(自北桥头堡至第1号桥墩为第1孔,其余自北向南顺序类推),其余桥孔为非通航孔,禁止船舶通过。通航孔设3对浮标,通航净宽80米。

通航净高为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吴淞高程8.27米)以上24米,迎船面设桥涵标,两侧桥柱设桥柱灯。通航桥孔中,第3孔允许不足300马力的机动船、200吨以下驳船队上行通过,第4孔允许机动船(队)上行通过,第6孔允许400马力以上单船、顶推船队下行通过,第8孔允许机动船(队)下行通过。

旅游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景点,也是江苏和南京地区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大桥建成24年间,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64批,部长级贵宾637批,国际友人和外国观光者210万人次,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人120万人次,国内各地游客3400万人次。

建筑参数

南京长江大桥所设计的铁路引桥由北岸林场车站出岔,南岸经孙家洼至南京站接轨。区间距离22公里。铁路桥面为双线,宽14米。线路铺设长轨,为无缝线路。钢轨为50公斤/米,线路坡度为4‰,最小曲线半径1200米。公路桥面净宽15米,为4车道。两侧各设净宽2.25米人行道。

公路桥面最大坡度3.17‰,最小曲线半径250米。全桥长度,铁路部分6772米,公路部分4588米,其中江面正桥长1576米。最高通航水位为+8.27米,桥下净空为24×120米,可通航5000吨级以下轮船。桥梁载重,铁路为中—24级,公路为汽—18级。主桥及引桥完工后,南岸建分岔落地公路桥(亦称回龙桥),长409米。公路桥面和地面车辆可由此上下。

正桥南北两端各建长97.6米复堡式桥头建筑,通称大小堡。大堡由承受铁路、公路荷载的前后双层钢梁及两侧塔楼建成。塔楼共10层,顶端形为三面红旗。自地面至顶尖高70.4米。公路桥面至顶尖30米,为混凝土空腹结构。大、小堡内均设有电梯。大堡底层设宽敞的会议(休息)厅,大堡上层设有平台,另有雕塑座,可供国内外宾客观光旅游。

铁路引桥孔浦口岸104孔,南岸48孔。桥梁结构:正桥浦口第一孔跨度128米,为简支钢桥梁,其余9孔为三联3孔等跨160米的连续钢桁梁。钢梁总重31580吨。水中桥墩9座。桥墩基础按4种水文、地质条件,采用4种类型,一种是重型混凝土沉井基础;一种是钢沉井加管柱基础;一种是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一种是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两岸铁路引桥甚长,因地基土壤松软,故采用跨度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直径55厘米钢筋混凝土管柱基础方案设计。

桥梁建筑

南京长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的特大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9米,桥下可通行万吨轮船。南京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重庆白沙陀长江大桥之后第三座跨越长江的大桥,也是三座大桥中最大的一座。大桥铁路桥将津浦、沪宁两铁道线正式贯通,从北京可直达上海,自此京沪铁路的贯通无长江阻拦。其中江面上的正桥长1577米,其余为引桥,是中国桥梁之最。

南京长江大桥江中正桥为钢桁梁结构,共有9墩10孔,共有10孔(1×128米+9×160米),由1孔128m简支钢桁梁和3联(3孔为一联)9孔跨度各160m连续钢桁梁组成,主桁采用带下加劲弦杆的平行弦菱形桁架,采用悬臂拼装法架设。岩床埋在正桥河床33~47米以下,9个桥墩基础分别采用重型混凝土沉井、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等基础。正桥10孔钢筋梁中9孔为160米跨度,采用优质合金钢杆件在现场铆接拼装架设。

重要意义

历史意义

1968年9月30日,第一列火车拉着7节车厢从江岸南边开往浦口区。通车时,5万多人挤上大桥,桥下的路上、甚至树上都是人。同年12月28日,长江大桥公路桥也胜利通车。南京城里万人空巷。第一辆开过大桥的彩车上,有一尊高大的毛主席塑像。数十万人涌向桥头,仅庆祝时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

在大桥二处的家属区建桥新村里,大院年纪在三四十岁的很多人都重名,那时候哪家生了孩子,老大起名叫长江,老二就叫大桥,还有的干脆叫桥墩、钢梁、铁柱。

原先宝塔桥有家照相馆,大桥通车后就改名为大桥照相馆,生意异常红火,没几年就成为南京当时最大的照相馆之一。同样以大桥命名的还有大桥饭店、大桥电影院、大桥牌烟花等等。第一辆南京地产自行车也是叫大桥牌,还要凭票才能买得到这种车。使用大桥图案的就更多了,火柴盒上、香烟盒上甚至十几年前的米袋子上还常常可以看到长江大桥雄伟壮丽的身影。

交通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的竣工使火车过江时间由过去靠轮渡的1.5小时缩短为2分钟,迅速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命脉之一,在华东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

但从1990年代开始,大桥的通行量逐日增加,到2002年前后已处于日夜超负荷运转状态,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高达6.3万辆左右,超过设计能力1.5万辆/日的3倍多,但是封桥大修似乎永远不太可能。

如果大桥公路桥封闭10分钟,南京市区便会陷入严重的交通瘫痪状态;封闭1个小时以上,整个江苏省的交通将会受到巨大影响。而铁路桥封闭1分钟将造成数十万元经济损失;封闭10分钟,华东地区的铁路命脉将陷入瘫痪。因此有关部门始终无法下决心彻底维修。

象征意义

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施工建造而成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当时国内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的建成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看作是“自力更生的典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称之为“争气桥”。

南京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以及中国在建桥过程中发展出的低合金桥梁钢和深水基础工程等技术,是中国桥梁建设的里程碑。由于南京长江大桥的质量堪称一流,这支建桥队伍因此声名远扬,当初的十几位工程师也频频被各建桥工程部门争相聘用。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江宽水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1927年,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来南京实地勘察后,留下一句话:在南京造桥,不可能。然而就是在这个“不可能”的地方,新中国的第一代桥梁工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起了一座争气的大桥。证明美国桥梁专家华特尔说的是错的。

2016年8月3日,上海铁路局与南京市政府在南京市委党校举行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移交协议书签署仪式。上海铁路局张杰副局长、南京市储永宏副市长分别代表路地双方签署移交协议。

所获荣誉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以“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1978年,南京长江大桥获全国铁路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决定,授予全国1772项科技成果以科学技术进步奖。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承建的南京长江大桥所运用的新技术和规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描写南京长江大桥的同名文章被编入中国大陆小学语文课本。

2014年7月,入选不可移动文物。

存废争议

废桥观点

南京大桥桥身过低严重阻碍了长江中上游发展,“已成为束缚长江黄金水道开发的最大瓶颈”。

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南京长江隧道等过江通道,可以替代长江大桥的交通作用。

保桥观点

桥身过低问题不只是南京长江大桥的问题,上游几乎所有的长江大桥净空高度都和南京长江大桥一样是24米甚至更矮,拆除南京长江大桥,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万吨轮进入长江中上游的问题。

大桥仍然担当着过江公路交通的主要部分。京沪铁路必经大桥,是中国南北经济命脉,毁桥必然导致铁路停运以及南京火车站的重建问题,其经济损失不可承受。

大桥已是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其价值已非金钱所能衡量。

改桥观点

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项海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炸掉南京长江大桥几乎没有可能,如果要确保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地位,可以考虑为南京长江

该文章由作者:【郑玲玲】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