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花鼓戏又称益阳楚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的益阳、南县、沅江、桃江、西湖(洞庭湖旧分西、东两区)、宁乡、湘阴、长沙、望城、浏阳、湘潭、株洲等地。益路花鼓作为重要艺术流派,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起源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戏。这一路花鼓戏,历史悠久,影响很大。
清·同治元年(1862)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比比皆是,官厅视为洪水猛兽,四处悬令禁止,光绪十五年,在益阳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然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种新的艺术形成与发展非一块石碑所能阻止。
1943年,日寇逼近益阳,益路花鼓的宝和班毅然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中秋诱敌》、《姑嫂上坟》等抗敌剧目,并赴常德、桃源慰劳前线将士,为益阳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9年元旦,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生死牌》,晋京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周总理、贺龙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艺术大师梅兰芳还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该剧的演出。
1960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又参加湖南省支边慰问团,到云南昆明、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将益路花鼓传送到祖国的西南边陲。1989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的现代戏《风暴过洞庭》代表湖南省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片演出。
形成与发展
益阳花鼓戏初为“童子装丑旦对唱”形式,表演内容多是农村青年的生活趣事,如《看牛对花》、《扯笋》等。后来,演员由原来的小丑,小旦2人对唱再增加1名小生,演唱形式也开始有了规范。表演时,一唱众和,以鼓击节的打铜腔开始形成;由民歌发展起来的川调,亦具板式雏形。同时吸收湘剧中的伴奏曲牌和锣鼓点子。继之,演员中又增加老生、花脸两个行当。此后,剧目逐渐增多,如《芦林会》、《青风亭》、《山伯访友》等等。及至行当基本齐全,声腔体制渐趋完善,题材逐渐丰富。益阳花鼓戏作为区境的一个主要剧种,乃逐渐发展成熟。
益阳地区花鼓戏对于促进长沙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清末时期,由南县王三乐领衔的“新太班”,首次赴长沙演出,乃全省第一个进入省城的花鼓戏班社。1930年—1940年(民国19年至29年),南县的“得胜班”又在长沙演出一段时间。1946年(民国35年)秋,南县“宝华班”、“胜利班”双双进入省城演出。当时的演员中,即包括后来享誉全省的花鼓戏艺人何冬保、胡华松、蔡教章、赵长生、杨保生等人在内,此次演出时间长达数月,当时人称“西湖班”。此后,该班社与长沙一部分艺人合流,联合组成“楚剧改进社”。
益阳花鼓戏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出现鼎盛时期,剧团、剧作者、戏剧作品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有地、县花鼓剧团和桃江县黄泥田剧团等一批小有名气的剧团,有彭铁生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剧作家,有《风暴过洞庭》、《啼笑姻缘》等一批获奖剧目和《扯萝卜菜》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益阳花鼓戏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1986年原地区花鼓剧团解散,益阳开始了全市仅两个县级花鼓剧团(资阳、赫山)的历史,花鼓戏创作人员严重老化,演员行当不齐,观众群体日趋缩小。
在中央提出“唱响主旋律,弘扬民族文化”的口号后,益阳也开始重振花鼓戏雄风,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连续两届参加全省新剧(节)目会演,大型现代花鼓戏《山里兄弟》获田汉新剧目奖、导演奖、作曲奖、舞美奖、服装设计奖、田汉表演奖、表演奖,大型现代花鼓戏《情满湖乡》获全省新剧目奖和12个单项奖;赫山区剧团连续四届被评为全省好剧团,资阳区剧团也曾一次获得全省好剧团称号。
1997年市艺术团(加挂市花鼓戏剧团牌子)成立,结束了该市无市级专业表演团体的历史;赫山区剧团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下乡演出在180场以上;全市民间职业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活跃在全市山野湖乡,弥补了县(市)无国办剧团的缺陷。为培养戏剧表演人才,1998年,赫山区剧团办起了一期小演员培训班,从全市1000多名少年儿童中挑选了34名好苗子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培训,培训期满后,所有学员被省、市、县三级专业表演团体聘用,逐渐成为各单位的演出骨干,缓解了戏剧表演后继乏人的局面。
2001年,由安化5位农民集资排演的现代花鼓戏《魔惑》在全市5个市县演出50余场,反响很大,不仅深受各地观众欢迎,而且得到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重视。
戏曲流派
益阳花鼓戏分益阳路子、西湖路子、宁乡路子、醴陵路子4个流派。
益阳路子
指形成于益阳和沅江一带的花鼓戏。清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益阳已有“大兴班”活动,其主要唱腔为“八同牌子”和“益阳川调”。剧目多为正剧,如《芦林会》、《赶潘》等。
西湖路子
指流行于南县(包括华容、安乡)一带的花鼓戏。乃吸收省内各地花鼓戏的精华综合发展而成,故又有“综路花鼓”之称。清同治年间(1862—1874),区境滨湖一带半湘半花的班社已为西湖路花鼓奠定初步基础,后经发展演变,逐渐成为正式的西湖路子,主要唱腔为“西湖调”、“木马调”。剧目与益阳路子大体相同。
宁乡路子
指形成于宁乡县境的花鼓戏,较长时间流行全区。清道光年间,黄道开组织花鼓戏“土坝班”,同治年间去安化县演出,甚为活跃。此后,该路花鼓戏便在安化山区流行。唱腔高亢,轻松活泼,主要有“宁乡正调”、“宁乡双川调”、“一字调”等,如《讨学钱》、《兰桥会》等多为小喜剧。
醴陵路子
指流行于醴陵、浏阳、湘潭县一带的花鼓戏。1955年,醴陵湘醴花鼓戏剧团于益阳县登记定点,改名益阳县花鼓剧团。该路子的川调,具有衡山花鼓风味,主要唱腔有“醴陵川调”、“大清调”等。主要剧目有《送表妹》、《洛阳桥》等。
声腔与正调
益阳花鼓戏的声腔,大致可分打锣腔、川调、民歌小调3类。
舞台美术
传统益阳花鼓戏的布景,原为一桌二椅。道具有刀枪、船桨、扇子、手巾等类。20世纪50年代后,开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舞台,布景多按剧目风格,或写实,或写意,或虚实结合,常出现行云流水,风雨雷电等壮观场面。同时配有现代音响设备及幻灯字幕等。各剧团的舞美工作人员,包括美术设计、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字幕等,一般约10来人。
该文章由作者:【天越星】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