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拼音:shí)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十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十锦”。
字源演变
指事字。甲骨文(图1、2)的十,原是一纵竖,模拟竖放的算筹(竖置一筹表示数字十),也可能是针的象形初文。商周金文由于镌刻和铸造的关系,所以金文(图4)的“十”字的竖笔,中间加肥,像个纺锤形;晚周金文(图12-15)则把竖中加肥的部分改成一团圆点,以区别于一般的竖笔。春秋以后(图5-8),又进一步把这一团圆点变为一横,于是,在这基础上,就发展成为汉隶(图9-11)和楷书的“十”。
传说上古结绳记事,每到第十结时,便结一大疙瘩(绳结),图12的“十”便是直绳之上打大疙瘩的形象,字的构形大概是由此而来,但这值得存疑。还应注意的是:“甲”字的金文也写作“十”。“七”字的甲文和金文也与十相似;“十”字的小篆也写作“十”,这很容易造成混乱。所以,古人便在“十”的上头加“宀”,作为“甲”。又把“十”的竖脚弯曲作为“七”。这样,便把“十”“七”“甲”三字区别开来了。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十,shí ㄕˊ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
表示多、久:~室九空。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自然数的第十位。大写作「拾」,阿拉伯数字作「10」。
数目是十的。【组词】:「十人」、「十个」、「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满足、达到极点。【组词】:「十足」、「十分」、「十全十美」。
详细释义
十,shí
[数]
(指事。甲骨文象用一根树枝代表十,金文象是结绳记数,用一个结表示十。后来一点变成了一横。本义:九加一的和)
同本义[ten]
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说文》
十是数之小成。——《左传•僖公四年》疏
十亩之间兮。——《诗·小雅·六月》
兵也者,审于地图,谋十官。——《管子•七法》
天下欲反,十室九空。——葛洪《抱朴子·用刑》
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十里长亭(古时设在路旁的亭子,常用作送别饯行之处);十番(合奏乐以十种乐器演奏的名称);十牌(十户人家。牌:门牌);十地(佛教称菩萨修行渐近于佛的十种境界);十生九(死的歇后语);十方地面(庙宇。佛教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十方常住(寺庙。佛教认为「不变」为常住。寺庙是不变的,故称);十有九就(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指十分;十份[topmost]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十一(十分之一);十半(十分之五)
表示约数。犹言十来个[about ten]
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隽。——《文选•潘岳·西征赋》
特指十倍[tenfold]。如:十伯(十倍百倍)
序数的第十位[tenth]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十五删(诗韵中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十四寒(诗韵中上平声第十四个韵目);十三元(依据《佩文诗韵》「元」字列在上平声第十三位,故称)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是执切(shí)【译:十,(十进位)数字完备的标志,一表示东西,丨表示南北(一丨相交为十),那么,东南西北和中央都完备了。凡是十的部属都从十。具:完备】
说文解字注
数之具也。
注:汉志。协于十。
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注:是执切。七部。凡十之属皆从十。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十·康熙笔画:2·部外笔画:0
《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并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
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于前。《枚乗(乘)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
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
又陆游《老学菴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该文章由作者:【火星男】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