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拉丁学名:Gentiana scabra Bunge),为龙胆科植物。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黄白色,绳索状,长20厘米以上。茎直立,粗壮,常带紫褐色,粗糙。叶对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有3-5条脉,急尖或渐尖,无柄,边缘及下面主脉粗糙。花簇生茎端或叶腋;苞片披针形,与花萼近等长;花萼钟状,长2.5-3厘米,裂片条状披针形,与萼筒近等长;花冠筒状钟形,蓝紫色,长4-5厘米,裂片卵形,尖,褶三角形,稀二齿裂;雄蕊5,花丝基部有宽翅;花柱短,柱头2裂。蒴果矩圆形,有柄;种子条形,边缘有翅。分布于朝鲜,苏联,日本,及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浙江等地。生草甸、灌丛或林缘。根入药,能去肝胆火。
中药属性
药材基源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和滇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考证】出自1.《本经》。2.《本草图经》:龙胆,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馀本,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馀。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竹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浙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取根细锉,取生姜自然汁浸一宿去其性,焙于,捣,水煎一钱匕,温服之,治四肢疼痛。采无时候,叶经霜雪不雕,此同类而别种也。【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挖,以秋季10月中、下旬采挖质量较好,选大的除去茎叶,洗净,干燥。小的可做种根用。【炮制方法】采挖后,除去茎叶,洗净,晒干。【性状】龙胆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长1~3cm,直径0.3~1cm;表面暗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多数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cm,直径0.2~0.5cm;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多有显着的横皱纹,下部较细,有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坚龙胆表面无横皱纹,外皮膜质,易脱落,木部黄白色,易与皮部分离。【规格等级】龙胆现行国家标准:分为山龙胆及坚龙胆两种:山龙胆统货干货,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突起的茎基,下端着生多数细长根。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上部有细横纹。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显筋脉花点,味极苦。长短大小不分。无茎叶、杂质、霉变坚龙胆统货干货。呈不规则的结节状。顶端有木质茎杆,下端着生若干条根,粗细不一。表面棕红色,多纵皱纹。质坚脆.角质样。折断面中央有黄色木心。味极苦。无茎叶、杂质、霉变。
加工贮藏
采收加工春秋两季均可采挖根及根茎。以秋采者质量较好。除去泥土杂质、晒干,或切段后干燥备用。〖药材炮制〗1.龙胆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闷润至透,切厚片或段,干燥。筛去碎屑。2.酒龙胆取龙胆片或段,喷淋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龙胆片或段每100公斤,用黄酒10公斤。炮制研究进展:略药材贮藏置干燥通风处,防霉。炮制品贮于干燥容器内密闭。
药性概述
【功效分类】清热药【性味与归经】味苦,性寒。归肝、胆经。【功效】清热燥湿;泻肝定惊【主治】湿热黄疸;小便淋痛;阴肿阴痒;湿热带下;肝胆实火之头胀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肿;胁痛口苦;热病惊风抽搐。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平卧或直立,短缩或长达5厘米,具多数粗壮、略肉质的须根。
花枝单生,直立,黄绿色或紫红色,中空,近圆形,具条棱,棱上具乳突,稀光滑。枝下部叶膜质,淡紫红色,鳞片形,长4-6毫米,先端分离,中部以下连合成筒状抱茎;中、上部叶近革质,无柄,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2-7厘米,宽2-3厘米,有时宽仅约0.4厘米,愈向茎上部叶愈小,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微外卷,粗糙,上面密生极细乳突,下面光滑,叶脉3-5条,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突起,粗糙。花多数,簇生枝顶和叶腋;无花梗;每朵花下具2个苞片,苞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与花萼近等长,长2-2.5厘米;花萼筒倒锥状筒形或宽筒形,长10-12毫米,裂片常外反或开展,不整齐,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8-10毫米,先端急尖,边缘粗糙,中脉在背面突起,弯缺截形;花冠蓝紫色,有时具多数黄绿色斑点,筒状钟形,长4-5厘米,裂片卵形或卵圆形,长7-9毫米,先端有尾尖,全缘,褶偏斜,狭三角形,长3-4毫米,先端急尖或2浅裂;雄蕊着生冠筒中部,整齐,花丝钻形,长9-12毫米,花药狭矩圆形,长3.5-4.5毫米;子房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1.4厘米,两端渐狭或基部钝,柄粗,长0.9-1.1厘米,花柱短连柱头长3-4毫米,柱头2裂,裂片矩圆形。
蒴果内藏,宽椭圆形,长2-2.5厘米,两端钝,柄长至1.5厘米;种子褐色,有光泽,线形或纺锤形,长1.8-2.5毫米,表面具增粗的网纹,两端具宽翅。花果期5-11月。
生长习性
种子发芽要求较高的温湿度,适当的光照,25℃左右,一周即可发芽,低于20℃半月左右才能发芽,种子发芽率60一80%。种子不耐贮藏,寿命短,2.5年,适用年限一年。生育适温20~28℃,夜间15℃,超过30℃生长不利。播后第二年开花结实。8月上旬初花,花期50天,昼开夜闭。喜充足光照,种子发芽期需花达光,出苗期需弱光,幼苗生长期需自然光照。水分要求适中,透宜的土壤温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一80%。在整个生育期干湿平衡,利于生长发育。
分布范围
产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生于山坡草地、路边、河滩、灌丛中、林缘及林下、草甸,海拔400-17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亚洲东部。在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龙胆草人工栽培分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由于龙胆草种子非常小对播种技术要求较严格,为保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多采用育苗移栽的生产方式。
一般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壤较湿润的地块。土质以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且一定要保证水源,以利灌溉。
移栽地块可选择岗平地、缓平地、也应土质肥沃,新垦荒地或老参地也可以。
育苗地要精耕细作。可深翻20厘米,整平耙细,并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作床以方便管理为宜,一般床宽1.2~1.5米,长依地块而定,有条件最好在床面土铺一层腐殖土。
移栽地块也应深翻20厘米,清除杂物,施足底肥,床宽也是1.2~1.5米。不论是育苗床还是移栽地块,作床时要留有作业道,以利于除草、灌溉和复盖等项管理。
育苗与移栽
龙胆草种子非常小(千粒重仅23毫克左右)。对育苗技术要求较高,药农经多年探索,摸索出一套较好的育苗与移栽方法.其具体方法是:一般在4月下旬以后进行播种。首先将苗床浇透水,待水渗下后即可播种。因龙胆草种子小,播种时要特别注意防风以免风把种子吹走。可采用拌沙等方法将种子均匀播下,然后用细沙土薄薄俊盖,其厚度以盖住种子为宜,为防止苗床干燥和温度过高,播种后要对床面进行复盖。现有三种租盖方法:一是用白布稚盖;二是用塑料编织布复盖;三是用松叶复盖.实践证明三种方法均可,其中用白布筱盖成本较高,用松叶筱盖效果较差,用塑料编织布瞿盖较为理想.应大力推广应用。播种后只要注意保持水分,避免苗床干燥,10天左右就可以出苗。
移栽可在秋、春两季进行。在深翻、施肥作床的基础上,从床的一端开始栽。按15~18厘米行距进行开沟,沟深9一12厘米。再按15厘米株距把龙胆草苗斜放于沟壁上。顶芽稍低于地平面。然后培土稍加踩实即可。栽完后床面最好复盖一层腐熟的细马粪,既可保持土壤湿润又可防寒。为提高移栽成活率和产量,可用“ABT”生根粉蘸根,其效果很好。具体方法:用5号生根粉,配制成浓度为25PPm的溶液蘸根5~10分钟。
田间管理
龙胆草苗期要注意浇水和除草,并适时追肥。4~5月追施氢肥,促进茎叶生长;7~8月增施磷钾肥,促进根部生长。因龙胆草性喜凉爽,盛夏温度高子36℃易被日光灼伤,故可在床间间作高秆作物,如玉米、高粱等。既可起遮荫降温作用,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病虫防治
龙胆草主要病害为斑枯病,同时也有白绢病发生,均在7一8月份造成危害,对产量影响较大,故应及时进行防治,其主要防治措施:一是入冬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二是移栽前用.03环高锰酸钾对苗床进行杀菌,以防秧苗带菌;三是发病时可用70肠甲基托布津60倍液喷施,每隔7~15天喷1次,连续喷施5次左右,可减轻病害。应用“农抗12。”、“多菌灵”、百菌清”等进行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发生白绢病时,要及时拔出病株,并用生石灰或草木灰撤于病区,可防止蔓延。
蚯蚓、蚂蚁、缕姑等均能为害龙胆草,可用药物杀灭。甲胺磷、乐果等均可应用,防治效果较好。
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
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治肝经热盛,惊痫狂躁,乙型脑炎,头痛,目赤,咽痛,黄疸,热痢,痈肿疮疡,阴囊肿痛,阴部湿痒。用于湿热黄疽、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主骨间寒热,惊瘸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本经》
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别录》
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药性论》
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日华子本草》
古方治疸多用之。《本草图径》
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履巉岩本草》
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医学启源》
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滇南本草》
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医学入门》
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纲目》
药物成分
根含裂环烯醚萜甙类苦味成分:龙胆苦甙(gentiopicroside),当药苦甙(swertiamarin),当药甙(sweroside),苦龙胆酯甙(amarogentin),痕量苦当药酯甙(amaroswerin);苦甙总含量可高达7.33%,而龙胆苦甙含量可达6.34%。生物碱:龙胆碱即秦艽碱甲(gentianine0.05%,龙胆黄碱(gentioflavine)。
药理作用
1.保肝作用
用CCl和D一氨基半乳糖(GALN)造成小鼠肝脏急性损伤模型,以240mg/kg的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龙胆苦甙,每天2次共4次,给药第三天采血测定血GPT值,发现龙胆苦甙+CCl组血GPT值明显低于CCl组(P<0.05);同时,龙胆苦甙+GALN组血GPT亦明显低于GALN组,以同剂量给正常小鼠腹腔注射龙胆苦甙和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血GPT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龙胆苦甙对CCl和GAIN所致化学性肝损伤的整体动物有保护作用。
湖北中医学院实验中心,以每公斤体重相当于生药30mg剂量给小鼠腹腔注射“龙胆注射液”,观察到对CCL所致小鼠化学性肝损伤有保肝作用,能减轻给药组动物肝坏死和肝细胞病变程度,给药组肝细胞内糖原含量亦明显高于CCl组,提示该药能对抗CCl所致的肝细胞糖原合成障碍。
昆明医学院细胞毒理室研究表明:采用改良Miller氏灌流仪灌流大鼠肝脏,在灌流液中加入龙胆苦甙和CCl,1小时之内,以灌流量,灌流液GPT及肝组织病理观察为指标,龙胆苦甙+CCl组与CCl组比较,统计学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以CCl致大鼠新鲜分离肝细胞损伤为病理模型,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龙胆苦甙,以培养液GPT值及分离肝细胞之DNA、糖原、脂肪染色和电镜观察为检测指标,发现龙胆苦甙保护肝细胞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成正比,龙胆苦甙+CCI组与CCl组比较,前者GPT值明显低于后者(P<0.05)给药组因糖原DNA丰富,微结构损伤明显弱于CCI`组,由于分离肝细胞实验剔除了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故认为龙胆苦甙有直接保肝作用。
2.健胃
日本学者报道,经胃管注入龙胆苦甙水溶液20ml,20分钟后胃液量开始增加,2小时后,胃液中游离酸及总酸度升至顶峰;另外,舌下涂抹龙胆苦甙液(1%),胃液量稍增,游离酸分泌见增加,静脉给药胃液量基本不增加,可见龙胆苦甙刺激胃液和胃取分泌是直接作用。
抗炎
用龙胆碱对Bucche法造成甲醛性关节炎的大鼠进行治疗,并设水杨酸钠对照组,结果表明龙胆碱抗炎效价优于水杨酸钠。另外,他们还分别以30、60、90mg/kg剂量给动物腹腔注射龙胆碱,尔后测定动物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发现给药组维生素C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维生素C含量与剂量成反比,肾上腺内维生素含量降低可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产生抗炎作用;对切除脑垂体的动物无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索含量作用,故认为龙胆碱抗炎作用并非对肾上腺直接作用。
3.升血糖
给大鼠腹腔注射龙胆减,30分神后血糖升高,持续3小时;且剂量越大升血糖作用愈强;切除动物肾上腺则升血糖作用消失,用Komp法测定肝糖原发现明显降低。肾上腺素能部分或完全阻断龙胆碱的作用。
4.抗菌作用
试14种龙胆属植物,其中7对根瘤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根癌病土壤杆菌等有作用。龙胆草水浸剂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试管法证明龙胆煎剂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龙胆碱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呈兴奋作用,但较大剂量时则出现麻醉作用。另有报道,龙胆碱25-200mg/kg腹腔注射或灌胃,有中枢抑制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和定向反射,延长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的睡眠时间,降低体温,松弛肌肉,以及降低士的宁的毒性等;200-400mg/kg对小鼠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小鼠的活动能力。獐牙菜苦甙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对肠及子宫平滑肌有解痉作用;6.其他作用大量服用时,可妨碍消化,时有头痛,颜面潮红,陷于昏眩。曾用含龙胆(品种未注明)的化癌丹试用于小鼠艾氏腹水小癌,证明有抗肿瘤的作用。龙胆酊大剂量对麻醉动物有降压作用,并能抑制心脏,使心率减慢。从G.lutea中提出的龙胆苦甙以疟原虫有较高的毒性用于疟疾发热及抗菌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等作用。龙胆碱对猫有降压作用,对大鼠甲醛实验性关节炎肿有抗炎作用。龙胆水提物对氯化苦所致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有抑制作用。
急性毒性
以龙胆苦甙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提出小鼠LD为2770mg/kg(96小时内);另据报道:犬静脉注射龙胆苦甙500mg/kg引起呕吐,1000mg/kg引起死亡;龙胆苦甙腹腔注射LD为350mg/kg。
中药方剂
龙胆泻肝汤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龙胆草6克、黄芩9克、山栀子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8克、生地黄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6克。
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2、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文献验方
1、治伤寒发狂:草龙胆为末,入鸡子清、白蜜化凉水服二钱。(《伤寒蕴要》)
2、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酒炒)、柴胡、甘草(生用),水煎服。(《局方》龙胆泻肝汤)
3、治雀盲夜不见物:龙胆草一两,黄连一两。二味为细末,食后用热羊肝蘸药末服。(《履巉岩本草》)
4、治暑行目涩:生龙胆(捣汁)一合,黄连(浸汁)一匙,和点之。(《世医得效方》)
5、治眼中漏脓:龙胆草,当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水下。(《飞鸿集》)
6、治谷疸,食毕头旋,心佛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牛胆丸如捂子,以生麦汁服五丸,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7、治咽喉肿痛:龙胆草一把,捣汁,汩嗽服之。(《本草汇言》)
8、冶卒下血不止:草龙胆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五服,如不差更服。(《姚僧坦集验方》)
9、治伤寒汗后,盗汗不止,或妇人小儿一切盗汗,并宜服之:龙胆不以多少,焙干,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猪胆汁三两,点入温酒少许,调服,空心临卧。(《杨氏家藏方》龙胆汤)
10、治肾囊风瘙痒或破,流水,又名绣球风:苦龙胆草、经霜桃叶、蜂房、藜芦、千张纸。共捣细末,芝麻油调搽。(《滇南本草》)
常用配方
1、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龙胆、茵陈各12g郁金、黄柏各6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阴黄龙胆、秦艽(去苗土)各一两半升麻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浸药一宿平旦煎至八分入黄牛乳五合再煎至一盏去滓.空心分温二服日再以利为度.(《圣济总录》龙胆汤)
3、治卒然尿血茎中痛龙胆草一把.水煎服.
4、治阴囊发痒搔之湿润不干渐至囊皮干涩愈痒愈搔龙胆草二两五倍子五钱刘寄奴一两.用水一瓮煎将滚滤出渣加樟脑末五分俟汤通手浸洗.(3~4方出自《本草汇言》)
5、治高血压龙胆草9g夏枯草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6、治血灌瞳神及暴赤目疼痛或生翳膜龙胆草、细辛、防风各二两.用砂糖一小块同煎服.(《证治准绳·类方》)
7、治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隔宿不食平旦一顿服.(《圣惠方》)
8、治阳毒伤寒毒气在脏狂言妄语欲走起者龙胆一两(去芦头)铁粉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磨刀水调下一钱.(《普济方》)
9、治小儿惊热不退变而为痫龙胆(去芦头)、龙齿各三分牛黄一分(细研).捣罗为末研入麝香二钱炼蜜为丸如黄米大.不计时候荆芥汤下五丸.(《圣惠方》)
10、治疳病发热龙胆草(去芦)黄连(去须微炒)青皮(去白)使君子(去皮炒).上等分为细末猪胆汁和为丸如萝卜子大.每服二十粒以意加减临卧热水下.(《局方》龙胆丸)
11、治咽喉肿痛及缠喉风粥饮难下者龙胆一两胆矾(研)、乳香(研)各一分.上三味捣研令匀炼沙糖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九绵裹含化咽津未瘥再服.(《圣济总录》龙胆膏)
12、治项下生瘰疬不问新久有热龙胆拣净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酒或米饮调下食后临卧服.天阴日住服.(《圣济总录》清凉散)
13、治小儿夜间通身多汗龙胆草不拘多少或加防风为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饮下.(《幼科类萃》通神丸)
14、治产后乳不流行下奶地胆草、瓜蒌根、莴苣子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葱调酒下日三四服.(《普济方》)
文献论述
1、《医学启源》:以柴胡为主,草龙胆为使,治眼疾中必用之药也。治黄目赤肿,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主治秘诀》云:治下部风湿及湿热,脐下至足肿痛,寒湿脚气。
2、《纲目》:疗咽喉痛,风热盗汗。相火寄在肝胆,有泻无补,故龙胆之益肝胆之气,正以其能泻肝胆之邪热也。但大苦大寒,过服恐伤胃中生发之气,反助火邪,亦久服黄连反从火化之义。
3、《本草经疏》:草龙胆味既大苦,性复大寒,纯阴之药也,虽能除实热,胃虚血少之人不可轻试。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以其太苦则下泄太甚故也。
4、《本草正》:龙胆草,乃足厥阴、少阳之正药,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凡肝肾有馀之火,皆其所宜。
5、《药品化义》: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惊痫邪气,小儿疳积,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若囊痈、便毒、下疳,及小便涩滞,男子阳挺肿胀,或光亮出脓,或茎中痒痛,女人阴癃作痛,或发痒生疮,以此入龙胆泻肝汤治之,皆苦寒胜热之力也。亦能除胃热,平蛔虫,盖蛔得苦即安耳。
6、《本草新编》:龙胆草,其功专于利水,消湿,除黄疸,其馀治目、止痢、退肿、退热,皆推广之言也。但此种过于分利,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而血亦去,湿消而气亦消,初起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疸,用之不可不缓,正未可全恃之为利水神丹,消湿除瘅之灵药也。或谓龙胆草治湿热,最利瘅病,正湿热之病也,然用龙胆草以治黄疸,多有不效者,何也?黄疸实不止湿热之一种也,有不热而亦成黄疸者,非龙胆草所能治也。尤胆草泻湿中之热,不能泻不热之湿也。
7、《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以开胃进食。微酸属木,故又能入肝胆,滋肝血,益胆汁,降肝胆之热使不上炎,举凡目疾、吐血、衄血、二便下血、惊痫、眩晕,因肝胆有热而致病者,皆能愈之。其泻肝胆实热之力,数倍于芍药,而以敛辑肝胆虚热,固不如芍药也。
8、《本草正义》:龙胆草,大苦大寒,与芩连同功,但《本经》称其味涩,则其性能守而行之于内,故独以治骨热着;馀则清泄肝胆有馀之火,疏通下焦湿热之结,足以尽其能事;而霉疮之毒,疳痃之疡,皆属相火猖狂,非此等大苦大寒,不足以泻其烈焰,是又疏泄下焦之馀义矣。
9、《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10、《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利,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11、《药性论》: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12、《日华子本草》:治客忤,疳府气,热病狂语,疮疥,明目,止烦。
13、《本草图经》:古方治疸多用之。
14、《履巉岩本草》:治酒毒便血,肠风下血。
15、《滇南本草》:治咽喉疼痛,洗疮疥毒肿。
16、《医学入门》:治卒心痛,虫攻心痛,四肢疼痛。
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1、龙胆根茎多横生,长0.5-3cm,直径3-8mm,有多个茎痕,下面有4-3馀条根,常多于20条,根细长圆柱形,略扭曲,直径1-3mm;表面灰白色或棕黄色,上部横纹较明显,下部有纵皱纹及细根痕。质脆,易吸潮变软,断面黄棕色,木部呈黄白色点状,环列,中央髓部明显。气微,味极苦。
2、条叶龙胆根茎多直生,块状或长块状,长0.5-1.5cm,直径4-7mm,下面丛生2-16条根,常少于10条。根长约15cm,直径2-4mm;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上部细密横纹明显,并有少数突起的支根痕。
3、三花龙胆根茎多直生,长1-5.5cm,直径0.7-1.5cm,下面有4-30馀条根,常多于15条,根直径1-6mm;表面黄白色。全体横纹均较明显。
4、滇龙胆根茎结节状,有1-10馀个残茎,下面有4-30馀条根,根细长纺锤形,略弯曲,直径1-4mm;表面淡棕色或棕褐色;横切面中央有白色木。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
1、龙胆外皮层细胞1列,细胞切向延长,壁稍厚,微木栓化;有的细胞中有横隔分成2-4个子细胞;皮层为3-5列细胞,排列疏松,有裂隙;内皮层细胞1列,细胞切向延长呈条状,有的细胞可见纵隔分成多个小细胞。韧皮部宽厚,外侧有不规则裂隙;筛较明显。形成层于木质部导管束外方处较明显。木质部射线宽狭不一,导管束8-9个,有的呈两叉状分歧。髓部为薄壁细胞。本品薄壁细胞含微小草酸钙针晶或方晶,长2.5-5μm。
2、条叶龙胆根的形成层通常成环,薄壁细胞中草酸钙结晶长2.5-10μm。
3、三花龙胆根的薄壁细胞多皱缩呈颓废状,韧皮部内侧薄壁细胞中含有众多草酸钙结晶,长3-15μm。
4、滇龙胆根的外皮层及皮层薄壁细胞通常已脱落。内皮层细胞纵隔分成多个小细胞,韧皮部宽厚,形成层环不甚明显,木质部导管发达,密布于根的中央,无髓。薄壁细胞中不含草酸钙结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2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4ml,分成2份,一份作薄层色谱用,另一份加稀酸稀释后,滴加碘化铋钾试液,有橘红色沉淀产生。(检查生物碱)
2、薄层色谱取上述甲醇提取液,另取龙胆苦甙甲醇溶液为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在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用氯仿-甲醇-水(30:10:1)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药物应用鉴别
1、本品大苦,大寒,中药苦味之中仅次于马钱子,胜于黄连,居第二位,多用败胃,且不易入口,应佐以甘草。以调口味。
2、黄连、龙胆草皆为清热泻火要药,黄连偏清心胃之火,龙胆偏泻肝胆之火。
3、龙胆与黄柏皆能清下焦湿热,但龙胆长于泻肝胆实火,而黄柏主泻相火而清虚热。
食用方法
地胆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用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百日咳,急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疖肿,湿疹。
地胆草地丁瘦肉汤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急性胆囊炎,胆道感染属热毒者,症见右胁疼痛,痛连肩背,面目黄染,色泽鲜明,时恶心呕吐,吐出黄涎,口苦发热,小便短黄;地胆草有白花地胆草,紫花地胆草之分,其功用大致相似,但以紫花地胆草功效较好。
1.将地胆草(车前草)、紫花地丁洗净,切碎;
2.猪瘦肉洗净,切块;
3.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沸一小时,调味即可。
该文章由作者:【呼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