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剧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影视剧形式,鲜明标志是其剧情或多或少涉及到时空穿越的内容和元素。在网络平台上,一批穿越写手已经诞生,他们创作的穿越小说作品为穿越剧提供了众多风格迥异的剧情蓝本。
文化背景
科学依据
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穿越提供了严谨的科学推理。
现代西方物理学和天文学理论的发展为人类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长久以来人们对自己生存的自然与世界的探索,对生存的时空的探索,若认真研究起来,最早从科学上将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并提出一种时空倒流理论的当推爱因斯坦了,虽然他并未直接提出时光可穿越的想法与概念,但后来科学家霍金却力证穿梭时空是有可能的。
首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引起人们对时空穿越的无限遐想。爱因斯坦在其《相对论》明确提出:“当一个物体达到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变慢,这一现象称为‘时间膨胀’,而当这个物体的速度超过光速,那么时间就会倒流。”爱因斯坦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推断计算来寻找时间,空间,运动着的物质这三者的关系,推断出了著名的质能转换方程,简单的说明了质量,速度,引力,和时间的关系,即单位时间内速度越高,质量就越大,其自身的引力也就越大。
由于不断的加速物体本身分子就会发生变化,分子周期变缓,其他物体中,原子的周期也放缓,本身质量也就增大,半衰期延长,耗能变小,那么这是微观的,这些微观现象将在宏观物体上表现出来,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到达光速时这一切就将停止,那么类推超过光速所有的微观运动都将反方向,反映到了宏观以后,不难想象,这一切就开始倒转了。
其次,平行宇宙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得人们的穿越梦想更为美好。1954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研究生休.埃维雷特三世提出了这个大胆的理论:人类世界存在着平行宇宙。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美国科学家认为如果可以利用这个理论或证明平行宇宙的存在,人类就可以实现时间旅行,可以实现三维,四维甚至多维空间的旅行。
平行宇宙理论的重要之处在于:自然界存在着大量不断分化着的平行宇宙。你犹豫着是该进A门还是B门?在一个宇宙中,你会走进A门,而在另一个宇宙中你会走进B门。在我们身边,存在着无穷多的我们看不到的平行世界。而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像收音机,假如我们能找到改变频率的按钮,我们就能像科幻故事中所描绘的那样,从一个宇宙穿行到另一个宇宙。
最后,霍金的虫洞理论构想为穿越提供可行性探讨。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假设宇宙中有虫洞这种物质存在,那么就可以有一种说法:如果你于一个时间站在虫洞的一端(入口),那你就会于同一个时间从虫洞的另一端(出口)出来。
各种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穿越剧提供了严谨的科学推理。
思潮推动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下的解构颠覆狂欢。
相对其他文艺类型而言,影视艺术总是受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格外关注,穿越剧作为一种新型的影视类型更是这种思潮冲击下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理论特征是反叛性与解构性,即对已经形成的各种权威性的传统观念、理论范式、原则规范等的怀疑、批判、颠覆和消解,对真理,进步价值的否定。这些刚好与穿越剧的精神实质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穿越剧能够时空穿梭明显违背事实常理,这种违背事实常理的影视剧的之所以能出现并得到长足发展,与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精神影响密不可分的。后现代主义学者鲍德里亚在综观后现代语境的文化后指出:“今天,当真实和想象在同样的操作整体中被混淆,美学魅惑遍及各处……真实完全被一种与其自身结果不可分离的美学所充满,实在被它自身的形象所迷惑”,“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我们生活于镜中之镜的光影之中,遭遇着一处无从醒来的梦幻世界”。相形之下,这似乎正道出了
穿越剧大行荧屏的症结所在:影像连结起梦想彼岸和当下此岸的时空,让各种真实的现实和美好的幻境违背事实常理或是科学原理结合在一起,提升观众的审美愉悦性。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认为,摄影与电影这些工业性、技术型艺术手段的发明对传统艺术构成了挑战。他说:“这一挑战的实质在于,照相和摄影过程能够更好、更快地完成学院主义赋予现实主义的任务,同时其传播效力要比叙事或绘画现实主义高十万倍。”在《话语,图形》一书中,他企图用形象的话语来打破抽象的理论话语,认为影像或图象在后现代文化中具有中心地位。
另一位法国理论家波德里亚,更是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仿像——即通过模拟而产生的影像——这一后现代条件下的新型符号模式。他认为,在后现代社会这个通过媒介建立起来的传播型社会中,由电影蒙太奇手
段普泛化而形成的影像传播,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面对面的口头传播和以印刷品为媒介的文字传播,成为后现代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美国后现代理论家杰姆逊则认为,从“晚期资本主义(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看,影视文化在后现代社会居于显要的主导地位,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一种必然。在后现代条件下,商品消费贯穿了社会所有领域的所有具体过程。
由此,文化艺术与工业生产及商品消费紧密结合,使得艺术创作与欣赏成为一种“复制”生产和大众化的商业消费。传统意义上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距离与界限日趋消亡。影像符号所具有的直接性、浅显性、平面性、随意拼凑性,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特点
穿越剧用艺术化的视角和写意的手法来创作电视剧,在造型穿着上力图营造出一种古典美,利用色彩、光影去构建经典画面。运用镜头切换让受众体会到穿越之感;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十足,利用独特的视角来关照女性;历史和虚构交织建构故事……使人们体会到穿越剧的艺术魅力、语言魅力、叙事魅力,并将世俗风格和艺术风格结合到一起,让电视剧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些都使穿越剧具有现代的审美特点。
在电视屏幕上一直不缺少穿越剧,但是它在这个时代备受到关注,这和受众心理随着时代发生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人们特殊的心理:心理失衡、缺乏人际交流、冷漠麻木、缺少娱乐和刺激……
因此,穿越剧的虚拟感、新奇感和刺激感都帮助人们暂时摆脱了生活的压力和忙碌,在精神上获得美感和愉悦的享受。人们接受穿越剧,也和商业化社会息息相关,穿越剧从网络文学开始兴起,在翻拍、电视台策划及各方的议论之中,它又聚集了大量的人,让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影视热潮
穿越剧可以肆意连接并游走在历史与现实两个时空,这样一种颇具创新意味的题材能让编创人员大展身手。交错的时空、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和摩擦给创作者以足够的操作空间。尽管如此,这些穿越剧还是被一些专家认为太肤浅、结构不够紧凑,对历史的解读不够严谨。中国传媒大学杜莹杰博士说:“穿越剧中的‘历史’娱乐性更多一些,以历史真实去分析,没有太大价值。”此外,穿越剧故事情节雷同、艺术表现手法相似,是其遭受批评的另个重要原因。“穿越剧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力避雷同化和盲目跟风。”杜莹杰如是说。
广电批文
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影视创作的乱象提出反思。他表示,不会再批准四大名著的翻拍题材立项,而时下泛滥的穿越题材电视剧则需要“冷静反思和讨论”。李京盛指出,“现在穿越剧毫无历史观可言,整体思想内涵没有提升,只是好玩好看、新奇、怪异,而人物设置更是天马行空,这类穿越题材对历史文化不尊重,过于随意,这种创作主张不足以提倡。”
该文章由作者:【太空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