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汉语汉字)

毅(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本义为勇决果断,引申指冷酷、严峻,围棋中又指棋死而结局。

毅(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殳,?声。西周白吉父簋毅字的殳(A)、辛(B)、豕(C)等各构件还是完整清晰的,白吉父鼎的豕作字形D,就残泐简省得难以辨认了。小篆在整理字形时,有意识、巧妙地进行省略,就是将?字上部辛的末笔与豕的首笔“共用”,作字形E。此后在隶变时保持了这一作法,只是辛或省作立,或省作字形F,楷书作毅,形旁殳是笔势变化,声旁豙是笔意变化。《说文》本义所谓“有决”即勇决果断,取意于持械坚定不移地做事。引申指冷酷、严峻。《韩非子·内储说上》:“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金文中用作人名。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形容词

刚强坚韧。

英武,勇猛。

残酷,严厉。

指严正。

动词

妄怒,盛怒。

名词

围棋术语,谓棋死结局。

(Yì)姓。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豙声。鱼旣切。

说文解字注

妄怒也。

?下曰:妄生也,凡气盛曰妄。

一曰毅、有决也。

《中庸》曰:发强刚毅。《左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苞注论语曰:毅、强而能决?也。

从殳。

取用武之意。

?声。

按?从辛。五经文字曰:从䇂省。非也。?省从䇂省耳。鱼旣切。十五部。 [7]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鱼旣切。《韵会》疑旣切,?音劓。《说文》:妄怒也。一曰有决也。从殳,?声。?,豕怒毛竖也。《正譌》:?从辛者,刚也。下从豕,会意,故借为刚毅字。《书·臯陶谟》:扰而毅。正义:《左传·宣二年》:杀敌为果,致果为毅。谓为致果敢杀敌之心是为强毅。和顺者失於不断,故顺而能决,乃为德也。《论语》:刚毅木讷近仁。又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刘劭《人物志》: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又州名。《舆地广记》:武州,唐末置,领文德一县。後唐长兴元年改毅州。

又鸟名。鶡称毅鸟,谓其性敢於鬭也。见张华《禽经》。

又弈法,毅,提也。棋死而结局曰毅,旣毅而随手曰复毅。俗又谓之提。见徐铉《围棋义例》。隶作?。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摄

上古音系

广韵

鱼旣

微开

三等

去声

开口

中原音韵

齐微齐

齐微

去声

齐齿呼

洪武正韵

倪制

二寘

去声

分韵撮要

第二威伟畏

阳去

该文章由作者:【同位素示踪法】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