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出有名(汉语成语)

师出有名,汉语成语,拼音是shī chū yǒu míng,比喻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出自《礼记·檀弓下》。

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成语解释

师:军队;名:名义,引申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也泛指做事情有理由。

成语用法

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派出十万精兵,万名骑兵,企图攻占许都,夺回汉天子,消灭曹操,以便自己称孤道寡,取汉而代之,结果没想到自己因为师出无名,公然与朝廷作对,犯了众怒,最后被曹操打得大败而归。而曹操就不同,他成功地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久就以天子的名义发出了著名的“求贤令”。这个“求贤令”对于天下士人的影响是除曹操之外别人都无法体会的。

建安之初,北方渐趋稳定,曹操一直有招贤之举,加上许都新建,“求贤令”一出,江东宾客士人反响强烈,贤士大夫四方来集。《三国志》中记载的徐奕、王朗、徐宣、陈矫这几个名士,就都是辞孙策之命,而北归被曹操辟为司空掾属的。曹操以朝廷求贤纳才为名招募人才,但是贤人志士都知道真正真正掌权的是曹操,所以更加积极的投奔他。这样,曹操不仅在名义上取得了忠臣良将的美名,还获得了很多的能人。所以,这场人才的争夺战曹操因师出有名占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说,曹操挟天子发展实力,却仍然以天子之名行事,自然有他的考量和好处。

该文章由作者:【电梯降噪】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