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18日上映的《放大》是由Bridge Films公司制作的一部惊悚片。该片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瓦妮莎·雷德格瑞夫、莎拉·米尔斯、戴维·海明斯、周采芹为主演。
影片主要讲述摄影师托马斯在伦敦的—家公园,偷拍了一组关于情人约会的照片的故事。
剧情简介
摄影师托马斯在伦敦的—家公园,偷拍了一组关于情人约会的照片。后来,照片上的那位女子拼命地想要得到这些底片,引起托马斯的怀疑。托马斯把照片不断放大,最后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具尸体和—个拿着枪的人,他似乎发现了—起谋杀的现场证据。托马斯试图根据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证据来揭露这桩谋杀案,但是毫无结果。这时,他的工作间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飞。托马斯原来坚信技术发明,如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因而沉迷其中。后来他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结尾时,学生们表演—场想象的网球比赛,托马斯产生了某种启示作用。对于那些表演者,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种幻想—样。学生们的表演成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个象征,托马斯此时已不再企图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他想象网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们。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毋宁说是并不存在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 角色 |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饰 | Jane |
莎拉·米尔斯 饰 | Patricia |
戴维·海明斯 饰 | Thomas |
简·伯金 饰 | The Blonde |
吉莲·希尔斯 饰 | The Brunette |
彼德·鲍勒斯 饰 | Ron |
周采芹 饰 | Thomas' receptionist |
Veruschka von Lehn.. 饰 | Verushka |
职员表
制作人 | 卡罗·庞蒂、Pierre Rouve |
导演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副导演(助理) | Claude Watson、Antal Kovacs |
编剧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Julio Cortázar、托尼·诺格拉、Edward Bond |
摄影 | Carlo Di Palma |
配乐 | 赫比·汉考克 |
剪辑 | Frank Clarke |
选角导演 | Irene Howard |
美术设计 | 阿什顿·戈顿 |
服装设计 | Jocelyn Rickards |
角色介绍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奖项 | 届次 | 获奖对象 |
196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第39届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提名) |
196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 第39届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提名) |
1967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 第20届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获奖) |
1967年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英语外国片 | 第24届 | 《放大》(提名) |
1968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摄影(彩色) | 第21届 | Carlo Di Palma(提名) |
1968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艺术指导(彩色片) | 第21届 | 阿什顿·戈顿(提名) |
1968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英国电影 | 第21届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提名) |
制作发行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西德 | 1967年5月11日 |
丹麦 | 1967年5月17日 |
法国 | 1967年5月24日 |
芬兰 | 1967年9月8日 |
瑞典 | 1967年10月4日 |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 Bridge Films |
发行公司 | 1、Metro-Goldwyn-Mayer (MGM)(英国) 2、米高梅(美国) 3、Argentina Video Home (AVH)(阿根廷) 4、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ACFK)(捷克) 5、MFA Filmdistribution(德国) 6、MGM/UA Home Video(英国) 7、Premier Sound Films(英国) 8、标准收藏(美国) 9、Video Arte(巴西) 10、Warner Home Video (U.K.) Limited(英国) 11、华纳家庭视频公司(美国) 12、Warner Home Video(巴西) 13、Premier Productions 14、Criterion Collection |
影片评价
《放大》其实是安东尼奥尼创作上面临转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蚀》《奇遇》等相比,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中不处在的孤独状态的描述,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不见了以往常见的空镜头及长镜头,代之以的是安氏对60年代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关照,并以轻快的视觉推进去解读现代生活。这部影片却成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语对白的因素,不难发现影片中对整个时代的真实刻画。 (新浪娱乐评)
就影片阐述的主题而言,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的话,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继三部曲和《红色沙漠》后,对现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观质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伦敦,托马斯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进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俨然又是一个傲慢的指挥者,纠缠于众多美女之中,不厌其烦却又无力脱身,安东尼奥尼很有耐心地记录了托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一个空虚的人物典型。作为一个摄影师,托马斯试图用现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声称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确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业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过程中,托马斯逐渐地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当他认识到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起了那个莫须有的网球,接受了世界对他的改变。加之以影片中始终出现的到处游荡的学生,疯狂激烈的摇滚乐,为了出名而不惜代价的模特儿,沉迷于毒品的出版商,安东尼奥尼抽取了60年代的许多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种种表面的狂热,信仰的沦丧,以及身处其中人的无力感。(新浪娱乐评)
一开始在高耸的建筑下穿梭游荡的嘻皮学生,典型的安氏镜头下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与模特之间只有命令没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块块的玻璃前模特儿成了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留声机中放出的轻松的爵士乐曲是一种时髦背后的虚空。昏暗的冲映室里是托马斯营造的虚幻世界。空空荡荡的公园,给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觉,在这里表面的卿卿我我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为可怕的谋杀。作为时代特征的摇滚乐演出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成为了面无表情的观众和砸吉他的乐手,在演出现场被哄抢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转眼却成了无人理睬的垃圾,安东尼奥尼冷眼旁观了被狂热所蒙蔽的时尚游戏。 (网易娱乐评)
该文章由作者:【盖兹比】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