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潮安区,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境域处东经116°41′至116°54′和北纬23°23′至23°38′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区中,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7.85公里,土地总面积345.23平方公里。
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自古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是红头船的故乡。澄海人侨居海外和港澳台地区历史悠久,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超过100万人。澄海华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侨文化资源丰富。澄海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素有念祖爱乡的传统,长期关注支持家乡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区接受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捐赠人民币超过6亿元,有侨资企业56家。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澄海区常住人口为874444人。2020年,澄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6亿元,三产比例为8.8:51.4:39.8。
历史沿革
澄海区主要地域原属潮州澄海县,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历史悠久。
夏、商、周三代属百越地,夏商之际属海阳国(南瓯国)。
秦汉三国属广州南海郡揭阳县。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南海郡置东官郡,将揭阳县划分为海阳、潮阳、绥安、海宁4县并入东官郡,澄海地域属东官郡海阳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年)析东官郡置义安郡,以秦汉揭阳县境置义安郡,郡治海阳县(在今潮州市),析海阳县北部置义招县,义安郡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5县,澄海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
南朝南齐时,析义安郡海阳县北部置程乡县(梅县建置之始),程乡县境今梅县、蕉岭、平远全部及丰顺部分,义安郡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程乡6县,澄海地域属义安郡海阳县。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境置潮州,潮州管辖海阳、潮阳、海宁、绥安、义招、程乡6县,澄海地域属潮州海阳县。
唐承隋制,澄海地域仍属潮州海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属南汉国。
宋代属于潮州管辖。宋宣和三年(1121年),析潮州海阳县永宁、崇义、延德3乡重置潮州揭阳县,澄海县的蓬州、鳄浦、鮀江3都属揭阳县所辖;上、中、下外莆和苏湾4都仍属潮州海阳县所辖。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为潮州路总管府,隶属广东道,潮州路仍辖海阳、揭阳、潮阳、程乡4县,仍辖“潮州三阳”(海阳县、揭阳县、潮阳县),澄海地域属潮州路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析海阳县太平乡之宣化、信宁,光德乡之氵恋州、清远、弦歌,怀德乡之秋溪、隆眼城、苏湾等8都新置饶平县,其时苏湾都属饶平县所辖。此时澄海地域分属海阳、揭阳、饶平3县。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正月二十八日,析海阳县怀德乡之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3都,揭阳县延德乡之鮀江、鳄浦、蓬州3都,饶平县之苏湾都共7都,置澄海县,隶属潮州府,其县治设于下外莆之辟望村(今澄城)。
清康熙五年(1666年),澄海因朝廷靖边海禁迁界而裁撤,这是澄海历史上第一次撤县。至康熙八年3月,澄海才恢复建制。复县后,疆界一直不变。
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定潮州府澄海县鮀浦司沙汕头为通商口岸,称“汕头埠”,属澄海县鮀浦司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澄海县成立澄海县政府,隶属广东省都督府。
民国三年(1914年),澄海县隶属潮循道。民国九年(1920年),隶属潮海善后处。
民国十年(1921年),汕头成为独立城市,遂与澄海分治。
民国十四年(1925年),隶属东江行政善后处,后改为东江行政委员公署;民国十七年(1928年),隶属东江善后委员公署。
民国二十一年(1933年),隶属东区绥靖委员公署。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隶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七月,日本侵略者于澄城设立伪澄海县治安维持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一月,改为伪澄海县政府。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会同汕头市政府、澄海县政府勘定划大窖以南地方,韩江东岸之华坞、龙眼、长厦、新湖、陵海等村归汕头市。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第六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广东全省扩编为15个行政区,潮汕各县划为第七、第八两个行政区,澄海属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25日,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隶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1950年2月起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0月起属潮汕专员公署。1952年,澄海县隶属广东省粤东行政专员公署。
1955年3月14日,澄海人民政府改为澄海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澄海县隶属汕头专员公署。1958年9月12日,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1959年1月24日,澄海县建制撤销,县地并入汕头市郊。同年11月13日,澄海县恢复建制,复称澄海县人民委员会。“文化大革命”期间,1967年3月25日,成立澄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4月5日,成立澄海县革命委员会,先后隶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革命委员会。
1980年1月1日起,属汕头地区行政公署管辖。同年12月21日,撤销澄海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澄海县人民政府。
1983年12月起实行市管县,澄海县归汕头市管辖。
1994年4月18日,撤销澄海县建制,设立澄海市(县级),由汕头市委托代管;澄海县人民政府改称澄海市人民政府。
2003年1月29日,撤销澄海市,设立汕头市澄海区,澄海市人民政府改称汕头市澄海区人民政府。原澄海市新溪、外砂两个镇划归汕头市龙湖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19年,澄海区共辖3个街道(凤翔街道、澄华街道、广益街道)、8个镇(东里镇、盐鸿镇、莲华镇、溪南镇、隆都镇、莲上镇、莲下镇、上华镇)、有137个村、47个社区,区人民政府驻澄华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潮州市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县隔海相望。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41′-116°54′,北纬23°23′-23°38′之间,东西宽22千米,南北长27.85千米,总面积36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澄海区地处韩江三角洲,海拔在10米以下的平原占总面积81.9%;海拔10米以上的丘陵台地占8.5%;水域占9.6%,素有“一山一水八分地”之称。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北部为莲花山区,占地25平方千米,主峰高562米,为全区最高峰。除莲花山外,还有龙船岭、象山、三髻山、仙门山、观音山、凤山冈、管陇山、南峙山、大山、神山、许石山、西山、黄子佃山等13座丘陵,自东向南依次分布。境内平原被丘陵地带和东里河、莲阳河、外砂河分隔成苏北、苏溪、上华、隆都4大片,东部有六合滩、利丰沙和红肉埕沙。
澄海濒临海洋,海岸线长54.3千米,属沙坝泻湖海岸,海堤长46.25千米。南部有大莱芜和小莱芜两座半岛及屐桃屿;东面海中有五屿(西屿、破屿、尖担屿、大屿及东屿)和四礁(马礁、东锚礁、礁仔及南锚碓)。
气候
澄海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的影响,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天气高温多雨,呈现雨热同季的特点。四季变化趋于缓和: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漫长,秋季降温比较迟,冬季温和。年平均气温21.2~21.7℃,7月最热,1月最冷。
近年最低温度出现在1991年12月29日,为0.1℃;最高温度出现在2002年7月4日,为39.8℃。年日照时数为1798~2623小时,平均2176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是7月,高值时段在7~10月;日照时数最少是2~4月份。1979~2002年平均降雨量为1506毫米,降雨多集中在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1%。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澄海区土地面积378.35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222.1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8.7%;建设用地95.97平方千米,占25.37%;未利用地60.28平方千米,占15.93%。
矿产资源
澄海区陆地有储量的矿产20余种,金属矿产主要有钨、锡、铋、铜、铅、锌、钴、金、银及锆英石、钛铁矿,以钨、锡为多,有钨矿区1处,锡矿区两处,锡矿点4处。莲花山钨矿床分布于山顶和北西坡,矿区面积3平方千米。非金属矿产较少,主要为耐火粘土、钾长石以及花岗岩和砖瓦用的粘土等。
生物资源
澄海区主要经济作物为花生及蔬菜,蔬菜有萝卜、芥菜、芥蓝菜、蕹菜(通心菜)等。
野生动物种类不多,家养动物以禽类为主,以狮头鹅最为有名。有鱼类470多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其中比较出名的有鳗鲡(苗)、紫菜、青蟹、银鱼、牡蛎、文蛤、海蜇皮等。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澄海区户籍数187003户,同比增长0.26%;户籍人口787675人,同比增长0.3%;常住人口826939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澄海区常住人口为874444人。
经济
综述
2017年,澄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8.54亿元、比增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05亿元、可比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90亿元、比增12%,农业总产值68.01亿元、比增3.5%,外贸出口总额109.01亿元、比增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68亿元、比增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0亿元、比增29.25%,三产比例优化为8:54.7:37.3。
2018年,澄海区生产总值518.97亿元,比上年增长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200.55亿元,增长2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31亿元,增长9.1%。外贸出口额101.8亿元,下降1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24万元,增长1609.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76亿元,增长8.9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增长8.6%。
2020年,澄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0.58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67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6.71亿元,同比下降9.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83.20亿元,同比增长6.9%。三次产业比重为8.8:51.4:39.8。
2021年1月,澄海区财政收入实现开门红。1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税收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9.8%;非税收入3715万元,同比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亿元,同比下降8.1%。
第一产业
2017年,澄海区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15万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新增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区镇村全覆盖,区被列为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
2018年,澄海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5.19亿元,增长4.9%。
第二产业
2017年,澄海区完成工业技改投资超45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6家,新增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5个,新增专利申请5240件、专利授权4344件,累计分别达到40254件、31898件,新增有效注册商标2491件、省著名商标4件,累计达到27659件、64件,新增市场主体12931户、同比增长72%,累计达到64414家,新增“个转企”167家、“四上”企业79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全区上市和上板企业分别增至10家和28家,均居全市首位。
2018年,澄海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95.07亿元,增长9.2%(工业增加值282.6亿元,增长9.2%)。
第三产业
2017年,澄海区全年旅游人数超350万人次、收入21.6亿元。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76.79亿元、同比增长10.2%,对GDP贡献率达49%。
2018年,澄海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亿元,增长3.4%。
交通运输
截至2011年,澄海区主要交通包含:国省道里程42.15千米,其中,国道324线澄海盐鸿九溪桥至龙湖区下埔小桥28.257千米,省道335线澄海樟林至潮州界6.266千米,县道063线7.026千米和062线1.2千米。
澄海区历来是粤东、闽西南和赣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G324线和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纵穿区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8年,澄海区学前教育入学率达到100%,6岁龄幼儿入园率达100%,义务教育阶段全区小学毕业生11068人,区初中毕业生7519人。
2019年,澄海区投入教育各类补助资金659.5万元,建设了澄海中学白沙校区二期、澄海实验学校宿舍楼、东里中学宿舍楼扩建等工程。全区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占比达到88.9%。实施“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公开招聘教师211人,成功承办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区有各类学校共计142所,其中省级示范校10所,市级示范校14所。
2020年,澄海区实施“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公开招聘教师211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成功承办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医疗卫生
2019年,澄海区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区中医医院住院楼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区人民医院异地(整体)搬迁新建项目加快推进,东里中心卫生院、溪南镇卫生院升级改造进展顺利,完成7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任务。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分别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市中医医院成立医联体,汕头大学医学院基层医师发展项目落户澄海区。
文化事业
2019年,澄海区完成区博物馆搬迁、区图书馆大楼修缮工程,按广东省二级文化站标准提升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善升级18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隆都镇寿康里被广东省认定为潮汕历史文化传播基地。
社会保障
2019年,澄海区发放各级扶贫资金3395万元,所有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出列。全年财政民生投入35.1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8%。发放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等困难群体救助补助资金5156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2353万元。
历史文化
侨乡侨情
澄海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重要节点,是红头船的故乡。澄海人侨居海外历史悠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超过100万人,侨居地分布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柬埔寨、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众大洲,主要集中在东南亚。
西门蜈蚣舞
清光绪年间,西门乡民间艺人陈成锦等人,目睹蜈蚣爬行生动有趣,萌发了创作蜈蚣舞的灵感。这种大胆的想象,得到同好的支持,几经探讨,设计制作出可供舞蹈的蜈蚣躯壳及酷似蜈蚣爬行的舞蹈动作,演出后果然备受欢迎。一百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改进加工,成为今天闻名遐迩的民间广场舞蹈蜈蚣舞。
潮剧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全国艺苑奇范,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澄海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持。
版画
长期以来,澄海充分发扬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艺人才资源,积极开展潮乐、舞蹈、灯谜、绘画、书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营造一个知书达礼、文化昌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澄海群众性版画创作活动更具有优良的传统。1983年澄海成立版画会,潮汕版画会也设于澄海。
有近30多件版画作品被选送日本、泰国、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有9件版画作品为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辽宁美术馆所收藏;还有300多件版画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版画艺术》等全国30多家报刊。
灯谜
澄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沃的人文土壤,猜灯谜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并形成了经久不衰的人文盛况。10多年来,在各级党政和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下,经广大灯谜工作者辛勤努力,人民群众热情参与,谜艺之花开遍澄海的乡乡村村和山山水水。灯谜创作队伍强大,谜艺人才辈出。较高的谜艺水平,猜谜活动之广泛,引起了海内外谜学界的瞩目。
澄海灯谜内容非常广博,文史经籍、诗文韵语、俚歌方言、时人旧物皆可入谜,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开猜形式既继承传统,又不断创新。其中最难得的是至今还保留着宋代流传下来的“击鼓猜射”传统开猜形式,此外还有悬猜式和笔猜式;改革开放后,又相继出现了报刊函猜式、电控竞猜式以至手机短信互猜、网络联猜、电台听猜等新的开猜形式。
地方特产
老山合猪头粽
澄海风味独特的小吃很多,但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猪头粽。老山合猪头
棕因其制法精巧、奇香独特、耐人寻味而著称于世,是澄城城北黄氏垂裕堂第10世黄钦山所创制,肇店于澄城树仔脚火烧桥头,注册商标为“老山合”牌,饮誉8代共200余载。
老山合猪头粽,制法十分考究,先取鲜润猪头皮和上乘瘦肉,精工剁碎后,按比例佐以八角、丁香、肉桂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再添以上等鱼露、酱油、白酒,按照“先旺后文,若旺若文,文旺结合”之火候,先后下锅烤制定规。故而具有香远幽发,余味无穷之特点,尤为早点、夜宵佐餐之佳品。今钦山后代子孙秉承祖先绝技精心制作之猪头粽,名闻中外,畅销粤、港、澳及东南亚、欧美等地。
“公固鹅肉”
松发卤鹅又名“公固鹅肉”,因其“咸、香、瘦、烂”之食质美味而驰名潮汕乃至东南亚等地。
创始人许松发,澄海县苏南许居村人。清光绪年间,许松发在家乡敕书楼巷开店卤鹅,该店无论选材配料,还是炖制功夫,均特别严格,首先分春夏秋冬四季选鹅,其标准每只在14至18市斤方能合格,将鹅杀血涤净阴干后,以丁香、川椒、肉桂等18种名贵中药及特制鱼露、酱油为佐料,按比例添水下锅,放入秘传“卤母”。炖锅用薄铁皮制造,每锅放进肥鹅两只,旺火煮沸后,抽火文炖,因常发“公公固固”之声,故唤“公固鹅肉”,今松发子孙继操旧业,仍在敕书楼巷开店,销路甚畅。
樟林林檎
樟林林檎,原产于檎林老巷林檎,落叶小乔林,每年秋季挂果,果实浑圆,大小如苹果,果皮上隆呈磷片状,似荔枝而大,果肉质细蜜浓,甘甜柔润,清香可口,有独特风味,1986年参加全省优稀水果评比获“广东省优稀水果优质品种奖”。
白沙狮头鹅
狮头鹅是家禽中最巨型的鹅种。因头似狮而独具形态故名。其头部之内髻,内垂异常发达;绿眼,粗脖,阔蹼;体形硕大,体质雄伟。一般雏鹅饲养两个多月后,其体重平均可达6至7公斤。成年公鹅大约可达成10公斤。母鹅9公斤。
狮头鹅的原产地系饶平县浮滨溪楼村。20年代经潮安古巷传入澄海月浦,由于鹅农在长期的实践中,发萌了长膘期用“精料填饲”的方法,使体重在短期间内迅速增长。从1965年,经过科研人员两年的辛勤攻关,在“提纯,复壮,精选,繁育”诸方面,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奇迹般地出现了一处崭新的鹅型,白沙狮头鹅的体态美,体色鲜,体质雄,体重比传统种鹅一般增加工1.5至2公斤,1978年10月,被中央电影新闻纪录制片摄制的最大的一头公鹅重达13.8公斤。
陇美荔枝
以及横陇荔枝等特产
莱芜紫菜
原野生于莱芜岛周围水中石头之上,尤以东屿居多。菜叶墨绿,薄细,柔韧。晒干后色泽深紫,透亮,无沙。吃用柔脆适中,味道清甜鲜口,营养丰富,富有含蛋白质,碘及多种维生素,无胆固醇,有抗癌功能。一百多年来,名闻海内外。1980年开发莱芜海滩,进行人工养殖。
猪脚饭
猪脚饭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爽香开胃,是深得潮汕人喜爱的快餐食品。
说起猪脚饭,最有名的就是澄海东里猪脚饭了,澄海东里有一家颇有名气的专门经营猪脚饭的大排档,店里摆设整洁干净,食客们都冲着这家有名的“猪脚饭”而来。周日赶在闲暇时刻,来品尝传说中“猪脚饭”的美味。据老板介绍,猪脚饭最初起源于东里的街边大众食品——半碗叠,顾名思义,半碗叠即是在盛有半碗米饭的碗中叠上一、二块用东里传统卤水手工艺卤制的猪脚饭供顾客食用。说起猪脚饭,不妨先说米饭的制作,东里猪脚饭选用优质泰国香米煮饭,饭软滑而富有弹性、入口香气四溢。
风景名胜
概述
澄海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共25处,其中比较有名的有9处:莲华乡村旅游区、莱芜旅游度假区、塔山旅游风景区、陈慈黉故居旅游区、科隆千树园、郑皇故里风景区、神山风景区、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樟林古港遗址等。
景点
莲华乡村旅游区
莲华乡村旅游区位于莲华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省首个全镇域4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莲花山温泉度假村、大自然休闲农庄、莲花古寺和百草园等。
莱芜旅游度假区
莱芜旅游度假区位于澄海区东部海滨,面积1.42平方千米。莱芜岛宛如神女卧波,双峰似乳,素有“向天美人”之称。“莱芜旭日”为澄海古八景之一。建于清康熙时的炮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旅游风景区
塔山旅游风景区位于南峙山麓,占地面积2000亩。塔山古寺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有元代石观音坐像、明代窑瓷及历代摩崖石刻碑记。
陈慈黉故居旅游区
陈慈黉故居旅游区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都镇前美村,为汕头新八景之一。陈慈黉故居是省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末,占地面积2.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
科隆千树园
科隆千树园位于广益街道官湖社区,占地面积300亩,集休闲度假、园艺观赏、科技教育于一体。园区旁“龟山建筑遗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郑皇故里风景区
郑皇故里风景区位于广益街道华富社区,占地面积562亩。郑皇即郑信,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创建泰国吞武里皇朝的达信大帝。华富社区为郑皇故里,清乾隆年间,郑信亲人从泰国回到故乡兴建郑皇衣冠冢。泰国皇室、政要及旅泰华侨华人经常前来观光祭拜。
神山风景区
神山风景区位于澄华街道冠山社区,古庵成群,曲径相通,“冠山环翠”是“澄海古八景”之一。冠山书院建于明隆庆年间,为澄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
程洋冈古村落风景区位于莲下镇虎丘山下。程洋冈村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历史文化遗迹有南宋丞相陆秀夫行迹、抗元义军陈吊眼营寨遗址及丹砂古寺。丹砂古寺建于明成化年间,为儒、释、道3教合一之寺观。
樟林古港遗址
樟林古港遗址位于东里镇东南面,为澄海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侨文化”旅游区。古港为清初粤东海上贸易和出洋移民的主要口岸,新兴街货栈、码头、天后宫、风伯庙、水仙寺、西塘庭园等遗址犹存,清末民初由旅外侨胞兴建的典型潮汕民宅建筑群共14座。
荣誉称号
1991年,澄海区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的称号。
1996年,澄海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版画艺术之乡”。
2000年,澄海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之乡”。
2003年,澄海区荣获“中国玩具礼品城”称号。
2004年,澄海区荣膺“中国工艺毛衫名城”称号。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全国县域网络零售百强榜单”。
2020年12月,被授予”广东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1年5月14日,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8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21-2023年度“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澄海灯谜”入选。
著名人物
澄海区著名人物有:张震、唐伯元、陈良弼、卢侗、王君实、张夔、郑信、蚁美厚、李勋、高绳芝、许士杰、蚁光炎、杨广泉、吴贯因、蔡仰高、黄际遇、杜国庠、秦牧、谢国民、李新魁、林伦伦、陈雨露、王浩真、谢易初、廖公圃等。
该文章由作者:【恒河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