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拼音:gǎ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是指更改、变换、交替。特指纠正错误,引申指修正。金文用作人名。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从攴,从己(己亦声)。形旁攴为手持器械治事状,表示改字本义与治事有关,形旁兼声旁己,像弓箭上的细绳,含约束意,表示改字本义与此有关且表声,改与己同为见纽之韵。改字见于西周(字形2),初时借用攺(yǐ)字为之,与攺同作“A”,为同形字。战国之时,绝大多数改字承袭西周以来从攴从巳的借用字形,稍有变化的侯马盟书中的构件巳作“B”、“C”、“D”,由蛇形变成近似于跪跽的人形,攴旁也有“又”下加饰笔者。
当时最主要的变化还是声旁巳改作己(同为之部),这样改就正式从攺字中分离出来,不再具有同形字关系。《古文四声韵》所载从己声的改在当时是罕见的,但取得主流地位,为《说文》肯定而行用至今。楷书作改,是小篆的笔势变化。或从殳作“E”,俗体。《说文》本义是“更”,更改、变换、交替。《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金文用作人名。又通“戒”,禁戒。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 释义 | 例句 |
动词 | 变更,更改。 | 唐韩愈《与崔群书》:'足下之贤,虽在穷约,犹能不改其乐。" 清谭嗣同《仁学》一:"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 |
指更换。 | 《左传·成公三年》:“齐侯朝于晋……晋侯享齐侯,齐侯视韩厥。韩厥曰:‘君知厥也乎?’齐侯曰:‘服改矣。’” 《后汉书·刘虞传》:“初,虞以俭素为操,冠敝不改,乃就补其穿。” | |
改正,纠正。 | 《文选·张衡〈东京赋〉》:“改奢即俭,则合美乎《斯干》。”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以罪弃生,则违古贤夕改之劝。” | |
修改,修订。 | 《左传·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载书。’公孙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国亦可叛也。’” 汉扬雄《剧秦美新》:“改制度轨量,咸稽之于《秦纪》。” | |
副词 | 重新,再;另。 | 《左传·成公九年》:“郑人围许,示晋不急君也,是则公孙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 《文选·张衡〈东京赋〉》:“况初制于甚泰,服者焉能改裁?” |
名词 | (Gǎi)姓。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更也。从攴己。李阳冰曰:“已有过,攴之卽改。”古亥切
说文解字注
更也。
双声。
从攴。已声。
或无声,误。古亥切。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韵》古亥切《集韵》《韵会》已亥切《正韵》居亥切,?音輆。《说文》:更也。注:李阳冰曰:已有过,攴之卽?。《五经文字》:?从戊己之已。《易·益卦》:有过则改。
又《井卦》:改邑不改井。
又姓。《广韵》:秦有大夫攺产。
又《韵补》:叶荀起切。张衡《思?赋》:私湛忧而深怀兮,思缤纷而不理。愿竭力以守谊兮,虽贫穷而不改。《说文》:从攴作?。攺、?。
该文章由作者:【九公子】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