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拼音:jǐng)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井的古字形传统认为像水井周围的栏杆。“井”的基本义是指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后来字义扩大,指凡是形状像井的事物,如:矿井、油井。古代因井设市,所以称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市井。先秦“井”字又指一种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井田制”划分时,有章可循,分布整齐,所以“井”有条理分明的意思,如:井井有条。
字源演变
“井”字始见于商代。传统认为甲骨文(图1)的“井”字模拟的是木料或石料围起来的井栏杆,当中空为井口。西周以后,“井”字当中多出一圆点,指井中有水,也可能表示汲水用的桶或罐子。
有人认为,“井”字是商周奴隶社会时“井田制”的产物。奴隶主为了便于管理,将一里见方的土地,划为九个区,形状像“井”字。每区约一百亩地,八家各占一区,负责耕种收获。当中那一块为公田,劳务由八家共同负担。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农田,人畜饮用。
还有人认为,根据新石器时代的浙江河姆渡遗址的一口水井来看,外围近圆形,里面是一个方形竖井。先民取用坑中的水,当坑内水源枯竭时,就在坑内向下挖成一竖井。为了防止井壁坍塌,挖井前先民先在坑中打入四排木桩,组成一个方形桩木墙,然后将排桩内的泥土挖出。排桩内顶还套了一个方形木框,其外观正是古老象形文字所描画的形象。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的两口水井底部也发现了木质“井”字形方框结构。由此可见,“井”字模拟的应是这种用于加固的水井方框支架,也即后来文献所称的“井干”。这个“井”字就像从很高的位置俯视下去看到的井底。
西周中晚期,不加饰点的字形和加饰点的字形曾出现过分化写词的趋势,但最终没能成功。仅有一点之差的繁简二体却并行至东汉。汉代隶书(图8-11)开始右部一竖改为一撇。楷书从简,取中间无点的形式为规范。
现代释义
释义 | 例句 | 例词 |
从地面向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 | 《易·井卦》:“改邑不改井。” | 井水;井底之蛙 |
形似水井的东西。 | 天井;矿井;盐井;藻井 | |
指污水池。一说通“庰”。详见“井匽”。 | 《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 |
指古代作战时,为防穴攻而凿的地穴。 | 《通典·兵五》:“地听:于城内八方穿井,各深二丈。” | |
指泉水。 | 《吕氏春秋·本味》:“水之美者, 三危之露,昆仑之井。” | |
指古代王侯的墓穴。 | 韩愈《记宜城驿》:“驿东北有井,传是昭王(楚昭王)井。” | |
井田。中国古代的一种土地制度。 | 《周礼·考工记·匠人》:“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 | |
古制八家为一井,后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乡里。 | 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 井里;市井;背井离乡 |
比喻法度;条理。 | 《初学记》卷七引应劭 《风俗通》:“井者,法也,节也,言法制居人,令节其饮食,无穷竭也。” | |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参看“井卦”。 | ||
二十八宿之一,参看“井宿”。 | 《史记·天官书》:“德成衡 ,观成潢 ,伤成钺 ,祸成井 ,诛成质。” | |
经穴名。五腧穴(井、荥、俞、经、合)之一。 |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经脉十二……所出为井。” | |
“阱”的古字。陷阱。 | 《易·井卦》:“旧井无禽。” | |
(Jǐnɡ)姓氏用字。参看“井姓”。 | ||
整齐,有秩序。 | 井然;井井有条 | |
设置或划分井田。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牧隰皋,井衍沃,量入修赋。” |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五】【井部】子郢切(jǐnɡ)
丼,八家一井①,象构韩形。?之象也。古者伯益②初作井。凡井之属皆从井。
〖注释〗①八家一井:八家共汲一井,此据井田之制。②伯益:尧的大臣。
说文解字注
八家为一井。
注:《谷梁传》曰: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风俗通》曰:古者二十亩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皆谓八家?一井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而命之也。
象构?形。
注:谓并也。韩,井上木阑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
?象也。
注:缶部曰:?,汲缾也。丼,子郢切。十一部。
古者伯益初作井。
注:出《世本》。
广韵
子郢切,上静精 ‖井声耕部(jǐnɡ)
丼,《说文》曰:“八家一丼。象构韩形。?之象也。古者伯益初作丼。”今作井,见经典,省。又姓,姜子牙之后也,《左传》有井伯。子郢切。二。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二字部】井 ·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子郢切,精上声。穴地出水曰井。《释名》:井,清也。《广雅》:深也。易有井卦。《世本》:伯益作井。《汲冡周书》:黄帝作井。《孟子》: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又《广韵》:田九百亩曰井,象九区之形。《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又市井。《玉篇》:穿地取水,伯益造之,因井为市也。师古曰: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因井成市,故名。
又南方宿名。《史记·天官书》:南宫朱鸟东井为水事。注:东井八星,主水衡也。
又井井,经画端整貌。《荀子·儒效篇》:井井兮其有条理也。
又往来连属貌。《易·井卦》:往来井井。
又姓。汉有井丹。
又藻井。《风俗通》:堂殿上作藻井,以象东井,藻以厌火。
又绮井。左思《魏都赋》:绮井列疏以悬蒂。注:屋板为井形,饰以丹靑,如绮也。
又古文井与刑通用。《左传》:有井伯,即邢伯。《说文》:本作丼。
韵书集成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韵系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井 | 梗 | 上声 | 四十静 | 清 | 精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子郢切 | tsjɛŋ | |
集韵 | 井 | 梗 | 上声 | 四十静 | 清 | 精 | 开口呼 | 三 | 全清 | 子郢切 | tsiæŋ | |
韵略 | 上声 | 静 | 子郢切 | |||||||||
增韵 | 上声 | 静 | 子郢切 | |||||||||
中原音韵 | 井 | 上声 | 庚青 | 精 | 齐齿呼 | 全清 | tsiəŋ | |||||
中州音韵 | 上声 | 庚青 | 叶晶上声 | |||||||||
洪武正韵 | 井 | 上声 | 十八梗 | 庚 | 子郢切 | |||||||
分韵撮要 | 井 | 阴上声 | 第七英影应益 | 英 | 精 |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腔] ziang3 [陆丰腔] ziang3 [沙头角腔] ziang3 [宝安腔] ziang3 [梅县腔] ziang3 [客语拼音字汇] jiang3 [客英字典] ziang3 [东莞腔] ziang3 [台湾四县腔] ziang3
◎ 粤语:zeng2 zing2
◎ 潮州话:zên2 (chéⁿ)
◎ 赣语:jiang3 泉井
该文章由作者:【见证奇迹】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