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是由靖奎、张耀兴、王洪涛、王山、马景龙等主演,哈斯朝鲁执导的一部剧情电影。
主要讲述了北京胡同里一个90多岁的老剃头匠敬大爷如何安度晚年的故事。
该片于2006年10月24日中国上映。
剧情简介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现在,虽然遍地都是发廊,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敬大爷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 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敬大爷从十二岁学剃头,干了八十年,现在已经九十三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
可是敬大爷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他一面给老主顾剃头,一面观察人家的安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照相了,至今还没有一张能够用作遗像的照片。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他发现,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竟很不容易,还有一身体面的中山装,以及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简介等等。敬大爷虽然生活俭朴,但是个十分讲究的人。
时间慢慢过去,生活平静,日复一日;每天敬大爷照例清早出门,为安排好的老主顾逐个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放睡(按摩)。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天或者打 麻将……某个早晨,米大爷病逝了;又一天赵大爷被儿子接走了。敬大爷觉得越发孤独。一天,他忽然昏倒在大街上,生命如灵魂出壳离他而去,可是一切都还没安排好呢。
故事发生在北京什刹海的老居民区里。这些皇城根下古老的胡同天天都说要拆迁,却始终没有拆。那些老字号,和老手艺人的生活依然如故,说不定明天就消失了,但今天还存在着。敬大爷醒来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从此,他加快了准备工作的速度,去照相馆、服装店……终于,一切就绪,他可以安心睡觉了。早晨,儿子兴高彩烈的来通知敬大爷:重孙子出世了。
整个影片平实、俭朴,力图表现出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传统风情。借此反映了这些生活在北京最底层的胡同大杂院里的老人们,对待生活和死亡的态度——一种独 特的东方文化,真实、自然。影片实景在北京什刹海的胡同里拍摄。片中主角剃头匠由九十三岁的敬大爷本人出演,其他大都由本人或从敬老院里选的非职业演员担任。
主创团队
角色 | 演员 |
敬大爷/n | 靖奎 |
爆肚张/n | 张耀兴 |
赵大爷/n | 王洪涛/n |
米大爷/n | 王山/n |
敬大爷儿子/n | 马景龙/n |
赵大爷儿子/n | 由立平/n |
小爆肚张/n | 佟仲琪/n |
板寸王/n | 宋戈/n |
赵大爷街坊/n | 徐慧芷/n |
赵大爷儿媳/n | 瑶阳/n |
画家/n | 窦辉/n |
年轻房管/n | 李谨/n |
服装店管理员/n | 林怡希/n |
照相师/n | 王昱/n |
王大妈/n | 汪风彩/n |
钟表店老板/n | 张杰/n |
照相馆服务员/n | 龚娜/n |
敬大爷街坊/n | 周天军/n |
出品人 | 李水合 |
制作人 | 陈国喜、哈斯朝鲁 |
监制 | 王兰柱、陈国喜、杨玉斌 |
导演 | 哈斯朝鲁 |
副导演(助理) | 靳若钢、佟仲琪 |
编剧 | 冉平 |
摄影 | 海涛 |
配乐 | 查干 |
剪辑 | 其其格、王亮 |
道具 | 赵庆江、海兴旺 |
美术设计 | 金杨 |
服装设计 | 那日苏 |
录音 | 李志忠 |
剧务 | 铁瑛 |
场记 | 龚娜 |
布景师 | 滑志强 |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获奖记录
届次 | 奖项 | 获奖方 |
2006年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 | 最佳影片金孔雀奖 | 《剃头匠》获奖 |
2006年第5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 | 最佳故事片 | 《剃头匠》获奖 |
2007年第1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第4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 组委会特别奖 | 靖奎 获奖 |
最佳视觉效果 | 《剃头匠》获奖 | |
最佳影片 | 《剃头匠》提名 | |
2008年第14届法国维苏尔电影节 | 最佳故事影片 | 《剃头匠》获奖 |
评审团特别奖 | ||
亚洲心动奖 | ||
中学生最喜欢影片奖 | ||
2013年第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 国内展映单元-北京记忆 | 《剃头匠》提名 |
幕后制作
演员选择
为了不失该片风格,导演大胆启用了九十三岁高龄的非职业演员靖奎本色出演,他从12岁就开始了理发生涯,有着八十多年的剃头经历。其他配角分别从北京胡同里的敬老院或大杂院里挑选出来的,如米大爷的饰演者是一位八十三岁目不识丁的孤寡老人,赵大爷的街坊大嫂的饰演者是一位下岗的无轨电车的女司机等等。对演员不要求他们表演,也不要求他们死记硬背台词,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就让他们自己发挥去。
拍摄过程
北京的胡同大部分是灰砖灰瓦灰石板,为了贴近真实的生活纪录,影片采用了青灰色的色彩为基调。胡同里的早午晚的光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了影片的真实性,拍摄时严格遵循了自然的胡同光效。为了不破坏全片恬静而平淡的风格,影片几乎没有采用运动镜头。其他的美术效果几乎是不做过多的修饰,尽量恢复生活的真实原本。
后期制作
该片的美术效果几乎是不做过多的修饰,尽量恢复生活的真实原本。而在音乐上也只有一点点,现代而不失传统的北京风味,单纯而不失韵味,同时要求曲作者不允许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来创作该片的音乐。几位曲作者都摇头离去,曲作者查干先生也是经过了几次的推翻才创作了出来。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特效公司 | 中国电影集团 |
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 |
联合摄制 | 陕西电影制片厂 |
北京世纪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 |
广西柳州市金居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 | |
北京潮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
底片拷贝 | 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 |
发行公司 | 北京世纪东方电影发行有限公司 |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日本 | 2006年9月(福冈国际电影节) |
中国北京 | 2006年10月24日(清华大学) |
日本 | 2008年1月21日(东京首演) |
日本 | 2008年2月9日(岩波厅) |
影片评价
电影遵循了强烈的纪实风格,并且刻意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散漫的行文结构,以敬大爷的生活碎片串联起整个影像来。虽然有诸多的“不讲究”,但是真实和平淡却远远胜过了繁复精巧的修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极简和平淡的真实记录,倒有点类似曾经的新现实主义了。破除了各种讲究,以最原本的影像去返璞归真的记录表现,以最基本的生活化的表演来打动观众。虽然小,虽然单薄,虽然简单,但是却真正做到了一种洗练和简洁的效果!(成都-Scofield评)
这算是我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真正发自内心的尊敬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尊敬。像这种朴实,真诚的电影真的不多了,绝对值得收藏的一部电影!(成都-Scofield评)
四平八稳的拍摄手法,朴实无华的叙述过程,讲述着一个老北京人的北京事。为之动容的不仅仅因为敬大爷将人生活成了哲学,更是因为通过这部纪录片,让生活在快节奏、浮躁社会下的我们,再一次将心静了下来。(电影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高级警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