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龙是一种浙江长兴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顾名思义由“百叶”构成。但此叶非一般的树叶、茶叶,而是一瓣瓣荷花的花瓣组成。
那一瓣瓣粉红娇艳的荷瓣,组成一朵朵硕大的荷花,一朵朵硕大的荷花,串成一条条冲天而起的巨龙,那冲天而起的巨龙。
在青翠滴绿的荷叶组成的绚丽云彩的簇拥下,俯仰翻滚,时而奋勇冲霄,体现无畏的力量,时而婀娜缠绵,表示有情有义的襟怀,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简介
舞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活动,而浙江省长兴县的“百叶龙”无疑是舞龙表演中最有特色的之一。
百叶龙由17人两手分持特制的道具表演。开始时,演员手持荷花、荷叶形的道具分开站立,边唱边舞,表现蝴蝶飞舞于荷叶、荷花丛之中。
片刻后,演员分别将特制的道具翻转成龙头与龙尾,其它人以荷花的道具相配合形成龙身,随即一条花龙腾空而起,舞蹈优美、别致。
2006年2月,百叶龙申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百叶龙被批准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传说
很早很早以前,长兴的天平村里有一只三四百亩大小的荷花塘,每年到了夏天,塘里碧绿泛青的荷叶盖满水面,粉红色的荷花开满池塘,蜻蜓、蝴蝶在塘面上飞来飞去,非常美丽。
当时,池塘边的村里住了两户人家,其中一家有个儿子,名叫秋生,另外一家有个女儿,名叫百叶。
秋生和百叶年龄差不多,从小就常常在一起玩耍,非常要好。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两个人都长大了,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秋生的爹就叫媒婆去百叶家求亲。
百叶的爹倒是很爽快,一口答应了。结婚这天晚上,村里老老少少都到秋生家喝喜酒,闹新房。
闹到半夜三更这帮人还不肯停。后半夜,突然之间“哗啦啦”一响,大家跑到外面朝天一看,只见乌漆墨黑的天上有一长条金光发亮的鱼鳞一样的云,大家感到很奇怪,但又看不出什么名堂,大家都没放在心上。
结婚没多久,百叶有了喜,但过了十个月,孩子也没有生出来,又过了一年,孩子还没有生出来,到了第三年的夏天,浙北正好是大旱天,几个月不下雨,田地全部裂开了缝,种下去的稻秧全部死了。
偏偏在这个时候,在娘肚子里呆了九百六十天的小孩子出生了。这孩子一落在床上,就把夫妻俩吓得半死,这个孩子人不像人,蛇不像蛇,是个怪胎。
村里人很快也听说秋生家出了个不祥之物,都说就是这个怪胎的缘故,天老爷才不肯下雨。这下可气坏了村里族长,要让秋生把这个怪胎掐死。
夫妻俩一听伤心得哭了一场,想想也没有办法,就把儿子放在脚盆里,瞒着村里人,偷偷放进门前快要干了的荷花塘里。
第二天一早,百叶拎着淘米箩到塘里去淘米,走到塘边蹲下来,她发现塘里的水比昨天涨了好几尺。池里的荷叶也不像前几天一样干瘪了,还新开了不少荷花。
百叶正感到奇怪,突然一阵凉风吹过来,塘当中一只脚盆飘了过来。她一看,只见自己的孩子坐在脚盆里。等到脚盆飘到石埠边,儿子开口向娘讨奶水吃。
儿子总归是骨肉,虽然是个怪胎,但百叶一点也不怕,抱着儿子,喂饱了奶水后,又把儿子重新放回脚盆里。又一阵凉风吹过来,脚盆飘回到荷花丛里去了。
就这样,一日三餐,百叶到塘边淘米,就给儿子喂奶。过了六六三十六天,儿子长大了,头上长出了一对小角,手脚也变成了爪,显出了龙形。
不知怎的,这件事还是给族长知道了。他一看这只怪胎非但没有杀掉,反而越长越大,吓得要命。他想了个办法,决定要自己动手,杀掉这只怪胎。
这天傍晚,族长拿了把菜刀,躲在塘边的树丛里。等了一会儿,百叶来淘米了,果然,脚盆又飘了过来。正当娘跟儿子又说又笑的时候,族长冲出来举刀就砍。
小龙一见,慌忙跳进水里,但已经迟了,他的一只龙尾巴被菜刀砍掉了,鲜血直淋。
这时,正巧荷丛里停了一只又大又漂亮的蝴蝶,蝴蝶看到小龙平白无故被砍了尾巴,心里非常难过,就飞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接在了小龙的伤口上,变成了一只龙尾巴。
小龙有了尾巴就像老虎添翼,尾巴一甩,满塘荷花叶子乱飞,他尾巴又一甩,身体变成了数十丈长,他尾巴第三次一甩,就从池里蹿起来,飞上了天,顿时,天上狂风大作,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百叶一看儿子飞上了天,连忙喊了三声:“儿啊!儿啊!儿啊!”小龙听到娘的喊声,在荷花塘上转了三圈,然后吞云吐雾朝天目山的方向飞走了。
从此,浙北一带只要天旱,这条小龙就会飞来驾云播雨。当地人逢年过节,也要做百叶龙欢舞庆祝。
发展历程
获得新生
1957年,为寄托对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憧憬和祝愿,天平村农民在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的协助下,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百叶龙”进行了加工改编,并获得成功。
从乡里舞到县里,从县里舞到地区,并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一等奖后又被推选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
在北京天坛剧场演出时,“百叶龙”为压轴戏,“静则荷塘月色,流光溢彩;动则蛟龙腾空,气势磅礴”。
精彩的表演迎来了阵阵掌声,落幕时,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上台与龙舞演员一一握手。
当时,陆定一部长握着龙头王长根的手问:“你的龙头是怎样由荷花变成的?好快啊。我一时没看清,百叶龙舞得好!我国农民不简单!百叶龙可由文化部安排出国演出。”
“百叶龙”舞进北京共演了7场,慰问了工人、解放军。
汇演结束时,“百叶龙”荣获特别奖,同时被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重展雄姿
198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沉寂了十多年的“百叶龙”,经长兴民间艺术家池文海等人加工改编,于5月30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部分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文艺调演,开幕式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行。
“百叶龙”在13个代表队的众多节目中被推为开场戏。开幕那天,但见舞台上色彩斑斓的蝴蝶在荷塘边轻歌曼舞,不一会儿,一朵特大的荷花飘进池中,九段荷花鱼贯而进,一对彩蝶紧紧尾随,在阵阵雷声中,舞龙艺人将荷花底部的铁丝钩巧妙相连。
霎时,两只彩蝶一下子化成了刚劲有力的龙尾,迅速与龙躯镶嵌得天衣无缝……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城轰动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农民报》,新华社以及电视、广播等50家新闻媒体和中外记者先后前来采访。
新华社、中新社分别用英、法、俄、阿拉伯等文字向外发稿,宣传农民业余文艺调演的盛况并对“百叶龙”的演出作了专题报道。
在北京期间,“百叶龙”又一次进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演出,并再次荣获优秀演出奖。调演结束后,舞龙队员被留在摄影棚内,前后26天,圆满完成了农民电影制片厂的艺术纪录片《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工作,“百叶龙”被搬上了银幕。
再度创新
艺术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创新。2000年根据“百叶龙”已跟不上时代要求的现状,长兴文体局邀请省舞蹈专家来长共同研究后,决定对“百叶龙”进行重新加工改编,重振“百叶龙”雄风,展示“百叶龙”风采。
改编后的“百叶龙”有三大突破,演员人数扩大了3倍,变舞台舞为广场舞;原先的一龙独舞为双龙齐腾。同时还重新制作了伴奏音乐,无论是服装还是道具,均以全新的阵容出现。
2000年12月4日晚,“百叶龙”代表浙江省,与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代表队一起,参加了在台州市举行的世纪之交我国社会文化舞蹈艺术活动的盛会。
以全新阵容出场的“百叶龙”融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舞蹈技艺于一体,以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意境成为此次盛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群星璀璨的台州市政广场舞台,满塘荷叶飘逸流淌,朵朵荷花盛开,翩翩彩蝶纷飞其间,骤然间,由姹紫嫣红的荷叶幻化的两条蛟龙横空出世,翻腾飞舞于碧荷之中。
顿时,全场掌声雷动,惊叹不已。民间艺术奇葩“百叶龙”以其神奇的艺术魅力一举夺得政府最高奖——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大赛金奖。
获得金奖后的“百叶龙”演出邀请不断,长兴文体局在积极组织“百叶龙”赴全国各地演出的同时,还将“百叶龙”改编成舞台舞、行街舞等不同形式的表演方式。
2002年“百叶龙”应邀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与来自法国、德国、智利等世界各地的精彩节目同台献艺.
为庆祝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应文化部的邀请,“百叶龙”还参加了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表演,并为晚会压轴,受到北京人民的热烈欢迎,“百叶龙”已成为长兴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工艺特色
制作百叶龙并不容易,长兴有一位出身梨园世家的石玉楼师傅,他家是造“龙”专业户,1980年进京演出轰动北京城的百叶龙制作精美,人见人爱,博得中央领导和专家、艺人们一致赞扬。
这条龙,就是石师傅用11个昼夜赶制了最难做的龙头。石师傅自小爱龙,凡游名胜古迹,必对龙的造型细细琢磨,他说古时制龙都为四爪,清代开始才改为五爪金龙。
为了能使百叶龙获得成功,他不知化了多少心血,光龙头就动了不少脑筋。
一共有130多道工序,80多种材料,由一朵特大荷花精心构成,至于龙的眼睛难度更大,古人有画龙点睛之说,石师傅不仅能使龙眼有神,且开闭自如,眼珠又能转动,舞龙时,静则睡态可掬,动则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龙鳞由900多片粉红色花瓣缀结,龙躯由81朵斗大荷花分9段层层联结延伸,每段9朵荷花,每朵用63片布或透明的双条彩绉制成的花瓣叠成,龙躯长16米。
百叶龙龙尾制作工艺很高,当两只蝴蝶在荷塘边漫舞时,龙尾是蝴蝶,当一朵大荷花和彩蝶紧跟时,随着雷声大作,荷花变成巨龙,蝴蝶又转眼变成了刚劲有力的龙尾,与龙躯衔接。
整条百叶龙的各个部位都具双重性质,既是龙躯龙头又是荷花。别具一格、设计巧妙的道具,使“百叶龙”更具江南神韵和独特意境,堪称“江南一绝”。
该文章由作者:【看不见的风景】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