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裤(秋天保暖的裤子)

秋裤,顾名思义,就是秋天穿的裤子,实际上是气温比较冷时候穿在外裤里面用来保暖用的舒适贴身的长裤。一般在秋天天气转凉时,穿一条单裤不够保暖,就在裤子里面再添加一条贴身的裤子,所以就叫秋裤,为北方词汇。在淮河以南地区叫作棉毛裤,有些地方又叫衬裤。秋裤属于内衣类,不能外穿出门。

发展

一战之后,各国重归日常生产,欧美各国按照流水线和分工的思想深化工业革命,原本全身都动的体力劳动者分化成上身活动多的劳动者和下身活动多的劳动者,连衫裤不如秋裤秋衣的地方就显现出来,于是秋裤也就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没有现在这样完善的室内取暖条件,不少人冬天烤炉子取暖。当时不但在室内穿秋衣秋裤或连衫裤,睡觉的时候还要带着睡帽,沐浴的频率也远远达不到当前每日一洗的程度——原因很简单,且不说如何准备热水,单是洗头后头发结冰就是个大问题。30年前的中国也是如此,家庭取暖靠煤炉,洗澡靠集体澡堂,还有“二月二之前不剃头”,“正月里不洗澡”等民俗流传。

其实真正的秋裤应该是始于15世纪的欧洲,有一个名叫亨利八世的贵族冬天特别喜欢穿着紧身裤满宫殿的跑。后来大家觉得时尚,慢慢的就流行开了,再后来发展到了欧洲百姓家。然而那时候的秋裤,做工简单。

外国人的态度

由于欧美各国对空调暖气的普及以及石油燃料的大量使用,人的生活环境里的温度已经很舒适,秋裤也就不再必要了。即使是北方的冬天,穿一双长靴,套长可及膝的外套,人就足以应付在建筑物与汽车之间的短暂步行,这种着装也便于在冷热交替的环境里穿脱调整,已经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现在在欧美各国提到秋裤,他们的第一反应多半是农民、邮递员、囚犯等,从“衣着品位”角度出发,就有不少人想和秋裤划清界限。不过,秋裤的美丑贵贱,可能还要看具体时代和人——比如33岁的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后当选美国第三十任总统),一次在公寓里剃胡子,只穿了一条秋裤却没有关窗户,正巧被楼下女子看到,后来两人就相识结婚,传为佳话。(这个故事发生在1905年,说明在加拿大颁发秋裤专利之前,美国已经出现某种形态的秋裤,或者柯立芝只是穿了一种长及膝盖的内裤。)

中国人的态度

秋裤对中国人来说冬天必不可少的衣服。它是一种御寒的衬裤,套在内裤与外裤之间。以北方的节气而论,一般立秋之后,寒露之前便要穿上它了。至迟到立冬,如果再不穿的话,按老理,基本就属于“作死”了。不仅如此,很多人小时候,冬天棉毛裤是要穿两条的。甚至仍嫌不够,外面还要再套上一条毛线编织的毛裤才算保险。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及之前的人都知道,那时个个都是秋裤党,男女老少无一例外,一条秋裤一年穿三季,基本是穿出了毛球,继续穿,洗出了毛球,继续洗,直到把毛球穿掉、洗掉,接着还要穿,穿得很矢志不渝,也很无可奈何。

80后一代小时候穿的大多都是碎花的秋裤,好像穿了好久,怎么穿都不烂,而且怎么穿都不短。后来到了初中,秋裤的款式得以演变,秋裤就变成运动式的,男生穿深蓝色或者草绿色,女生穿紫色或者红色,裤腿和袖子上都无一例外地缝着两道白条。这种秋裤多是腈纶的,好洗快干,但是秋冬季干燥的时候,穿上就会起静电,一脱衣服就“哔啵”乱响,还带着轻微的“电”光,碰哪里都会轻微地“噼啪”一下,被“电”到。那时的秋裤,俨然就是生活必需品。

该文章由作者:【大道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