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秃(山西汉族传统面食)

碗坨,是一种山西汉族传统面食,在山西方言里又叫做“碗秃”。碗秃是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天津蓟县也有碗坨,但做法与山西所做又有不同,将荞麦面蒸制,放在特定的小碗中,用芝麻酱作料,醋,蒜汁,辣油调制,是蓟县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

碗秃(山西汉族传统面食)

介绍

碗团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细品,似乎还有点点苦味。

碗坨是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据说清廷在避暑山庄时曾专门打发人到街上买回来尝这口鲜呢!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比例的盐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调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左右,蒸熟凉切后即成。

平遥的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冷调是切成面条状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热炒是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记载

承德盛产荞麦,《承德府志》载:“荞麦于山田尤宜。《广群芳谱》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这足见当时北方及承德一带农人是以荞麦做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宋代诗人陆游还曾有“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诗句,极言荞麦之盛。

二仙居一带,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数人称“碗坨王”的王老三。他从清末起就以制碗坨为业,他制做的碗坨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国年间,他曾被热河督统汤玉麟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承德府志》有这样的记载:“荞麦于山田尤宜”。承德地处塞外,多山地丘陵,加之气候较寒,无霜期短,适合产量低、成熟期短的荞麦生长。

制作方法

碗坨的原料有荞面、绿豆粉、五香粉、花椒面以及适量的猪血。碗坨的制作要经过和面、熬煮、成型三道工序。吃时,要在煎好的碗坨上浇点麻酱、蒜汁、醋、酱油、香油,用小叉子叉食,味道极美。/n

历史故事

建国前夕,由于交通不便,承德人很少能吃上一顿白面。做小生意的买卖人,就在当地的特产——荞面上打起了主意,这些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从周边各县驮回荞麦,加工成碗坨。

当时,承德的闹市区二仙居一带,开起了多家以荞面为主食的饭店。周围还有十余家打地摊的小贩也售卖碗坨。因其地点在二仙居,所以老承德人都习惯于叫“二仙居碗坨”。

清代,康熙、乾隆等七帝,每年都要来承德巡幸狩猎,并在避暑山庄驻跸,时间多至半年。那些王公大臣、后妃宫女们也随行前来。起初,住在山庄内的妃嫔宫女门,得知二仙居碗坨好吃的消息后,就托太监出去购买,后来,又叫卖碗坨的小伙计往宫里给送。一来二去,二仙居碗坨身价随之大增,成了很有名气的一种小吃。

至今,承德市还流传着“二仙居碗坨——煎(尖)透了”的双关俏皮话。其意不仅说煎透了的碗坨好吃,还说卖碗坨的人会做生意。

该文章由作者:【黄曼巴】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