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理论提出
1950年大卫·雷斯曼(David Riesman)就提出大众和次文化的差别,并且将次文化诠释为具有颠复精神。大众是“消极地接受了商业所给予的风格和价值”的人,而次文化则“积极地寻求一种小众的风格(在当时为热爵士乐)”。于是“听众……操控了产品(因此也操控了生产者),就如同产品操控了听众一般”(Riesman1950:361)。
因此,当一个次文化成员“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人在场,也会聆听某种音乐时,他是在一种想像“他人”在场的脉络下聆听音乐的——他聆听音乐常常是为了要去和那些“他人”建立起关系。他对大众媒体的观感受到他所隶属的同侪团体所形塑。这些团体不只是在为音乐分高低而已,他们是以一种更细腻的方式,在为团体中的成员选择他们会在音乐中‘听到’些什么。(ibid:366)”
一个文化通常包含了很多个次文化。次文化和其母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然而在某些特别的面向上,两者之间就会有极端的差别。某些次文化的差异在到达了某个程度以后,会拥有自己的名字。
DickHebidge(1981)使用“风格”这个词汇,来表示次文化的流行、态度、暗语、活动、音乐和兴趣。次文化风格与主流风格不同的地方在于,次文化风格是刻意“罗织”(fabricate)出来的,带有“被建构性”,不同于主流风格的传统性。
概念
次文化(subculture)是社会学中的名词,是指在某个较大的母文化中,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一群人,亦称为亚文化。次文化和其他社会团体之间的差别,在于他们有意使自己的服装、音乐或其他兴趣与众不同。
文化起源
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受战后婴儿潮"Baby Boom"的影响,西方世界青少年到青年期的"Teenage"开始成为重心,也因而促使年轻文化"Youth culture"时代的到来。同样的,年轻人的服饰发展,在战后也较从前更受到重视。例如,在英国就出现以十多岁为对象,俗称泰迪男孩"Teddy boys"的次文化团体。从这个群体的服装款示模式中,不论是发型;外套上衣;领结;紧身长裤;胶鞋,都让我们看到青少年他们在穿着行为上,表现出自我选择的主张。续1960年代,这个阶段在西方被喻为是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年代。
其特质是将年轻文化"Youth culture"、大众文化"Pop culture"、性自由"Sexual─Freedom"、女权运动"The movement of women's right"四者相互融合。这些自我一格的年轻次文化团体,也分别将他们的人生价值理念,着实的表现在他们的服饰之中,即透过服饰的穿着,来象征他们所处的团体。又因由嬉痞"Hippies"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巅复以性别来作为区分服饰模式的中性服"Unisexdress"款式;以及对象“物质消费文化”的“流行”提出排斥。
在服饰审美价值方面,由于深爱欧普艺术"Opart"与普普艺术"Popart"艺术风格的影响,出现“趣味性;年轻化”的造型与款式;其次文化风格影响至深了,现今的街头文化。
现代延伸
御宅族:资深ACGN爱好者的泛称,由于ACGN不为主流文化接受,故该族群常为大众误解。
火星文:为网民发明的符号字体,用于减省字数及笔划,本意是提高输入速度。
脑残体:为90后喜用的怪异汉字,皆属别字。
该文章由作者:【加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