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漫画伴随着中国由封建王朝进展为现代社会经历了各时期的斗争、冲突和变革。而这一敏感的艺术形式,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壮大,都紧贴着中国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状况。因此,中国漫画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紧扣现实的讽刺和批判观点。中国漫画的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近代中国社会,严峻的民族危机现实使中国漫画内容蕴涵着争取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渴望。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警钟日报》以“时事漫画”的栏目刊出漫画,这是“漫画”的名称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出现。1925年,《文学周报》在丰子恺的画下方注明“漫画”二字,1928年《上海漫画》周刊正式出版,“漫画”这一画种的名称终得到统一,并很快在社会上普及,沿用至今。
简介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如此定义漫画 :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质、特征的绘画。它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漫画不同于一般绘画,在刻画形象时,强调“以形写神”和笔墨的简练,不计较摹写的绝对真实和繁复华丽的风格。讲求以寥寥数笔,勾勒人生百态。当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在《漫画的描法》中就认为,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
“漫画”一词本来自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指一种鸟类的别名,与今天的漫画无甚瓜葛。1771年,日本的铃木焕乡因欣赏“漫画鸟”的品格,遂以“漫画鸟”自喻,出版《漫画随笔》;40年后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出版了《北斋漫画》。但这时的“漫画”仍作形容词运用,未被特指为绘画形式的漫画。在后来的一百多年中,几经沿用,终于至1902年,“漫画”的称法才在日本正式出现。
1904年3月17日,上海的《警钟日报》以“时事漫画”的栏目刊出漫画,这是“漫画”的名称第一次在中国报刊上出现。可惜这次出现只是昙花一现,其后二十馀年都再无用“漫画”的称法。
直到1925年,《文学周报》在丰子恺的画下方注明“漫画”二字,这一称法才得以重见天日。接着,《子恺漫画》于1926年出版,两年后上海漫画会编辑的《上海漫画》周刊也正式出版。从此,“漫画”这一画种的名称终得到统一,并很快在社会上普及,沿用至今。
从上可见,漫画名称始于丰子恺之说并不准确,但《子恺漫画》和《上海漫画》起了统一并普及漫画名称的历史作用,却不可忽视。
发展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漫画是最活跃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画种之一。中国漫画的发展,可划分为7个阶段。
清末民初
中国古代已有以讽刺为目的、具有漫画特点的绘画,但未形成独立的画种。到清末民初,漫画才作为独立画种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称作讽刺画、寓意画、时画、谐画、笑画或滑稽画。近代漫画的兴起,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人民大众的反帝斗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出现了富有民间年画特色的《射猪斩羊图》等漫画宣传品。1903年上海《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漫画。辛亥革命前后刊登漫画的报刊,有上海《神洲画报》、《民权画报》、《真相画报》,广州《时事画报》,北京《白话图画日报》,天津《人镜画报》,以及同盟会在日本出版的《民报·天讨》等。作品有《袁世凯骑木马》(张聿光)、《内阁总理》(何剑士)、《老猿百态》(钱病鹤)、《官与民之担负》(马星弛)等。技法上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画法。
五·四时期
五·四运动中出现一些革命群众绘制的漫画传单,如《全国同志莫被日奴耻笑》、《他肯为国受苦,我们应如何?》等,具有极大的鼓动性。漫画家的作品,有《工学商打倒曹、陆、章》(沈泊尘)、《民气一致之效果》(马星弛)等。但杜宇的《国耻画谱》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家的个人画集。1918年沈泊尘创办的《上海泼克》,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漫画刊物,其中的《虽不中亦不远矣》一画歌颂了俄国十月革命。鲁迅于五四运动前夕在《新青年》上已经提出讽刺画应针砭社会的锢疾,指出确当的方向,引导社会等立论鲜明的漫画理论。
20年代
随着丰子恺的子恺漫画在《文学周报》上刊出,从1925年起中国正式开始使用漫画名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北伐革命军中的群众漫画宣传活动蓬勃开展。漫画家黄文农、叶浅予、鲁少飞等曾投身到北伐军中,从事漫画宣传工作。黄文农是这一时期卓有成就的政治讽刺画家,他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漫画有《丢脸》、《面和心不和》、《大拳在握》等。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和描写儿童天真稚气的漫画,受到人们的喜爱。1927年由丁悚、张光宇等人发起成立的漫画会,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团体。该会于1928年出版了《上海漫画》周刊,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漫画家,在中国漫画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0年代
漫画创作出现空前的繁荣。上海出现大批漫画刊物,如《时代漫画》、《漫画生活》、《独立漫画》、《上海漫画》、《漫画界》等。其中《漫画和生活》(《漫画生活》的后身)和《独立漫画》曾遭到国民党当局查禁。张谔、蔡若虹作品的进步倾向尤为鲜明。叶浅予的长篇连续漫画《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鲁少飞主编的《时代漫画》在团结漫画家和培养漫画新人方面贡献突出。这一时期的漫画在形式风格上呈现出多姿多采的面貌。存在的问题是刊物上出现不少低级趣味的作品。1936年在上海举办了第1届全国漫画展览。与此同时,苏区革命根据地在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中,群众性的漫画宣传活动非常活跃。此时期,鲁迅在《漫谈“漫画”》一文中指出“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并认为漫画“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成立了漫画界救亡协会,并出版会刊《救亡漫画》。同年8月由叶浅予、张乐平、特伟等人组成漫画宣传队,从上海出发到南京、武汉、长沙、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救亡的漫画宣传活动。漫画宣传队自到达武汉后,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领导,在周恩来、郭沫若指导下工作,出版了《抗战漫画》。1938年在武汉成立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后改名为中华全国漫画作家抗敌协会)。漫画家们为争取抗战救亡最后胜利,展开了一场漫画战。抗战后期,漫画宣传工作受到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和限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漫画家们仍通过举办漫画展览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大后方”的社会黑暗,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如叶浅予、丁聪等人的八人漫画联展和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廖冰兄的《猫国春秋》等专题展览。与此同时,解放区的漫画家如华君武、吴耘等更加自觉地把漫画武器的锋芒指向了日本帝国主义和消极抗战的国民党反动派。此时期漫画理论研究的重要收获,有《漫画艺术讲话》(黄茅)、《漫画的描法》(丰子恺)。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区的漫画作为一种艺术武器,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威力,紧密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传大进程。同时,在漫画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华君武是解放区有突出成就的政治讽刺画家,主要作品有《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的后台》等。重要作家作品还有蔡若虹的《苦从何来》、张仃的《城头变幻大王旗》等。国统区的漫画配合了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米谷是颇有代表性的政治讽刺画家,主要作品有《蒋小二过年,过了今年没明年》等。沈同衡领导的漫画工学团与学生运动相结合,在上海巡回展出《春梦图》、《送葬曲》。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丁聪的《现实图》也是此时期的重要作品。在各地的群众爱国运动中,特别是学生运动中,出现了一批很有战斗性的漫画宣传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50年代初期漫画创作出现新的高潮,漫画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漫画迅速兴起。1950年创刊的《漫画》月刊(米谷主编)历时10年,对提高漫画的思想和艺术水平,培养青年漫画作者,做出了贡献。1956年在北京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首届全国漫画展览。1957年一些漫画作者被错划为“右派”。60年代后期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不少漫画作者遭受迫害和批判。1976年后,漫画在粉碎四人帮的斗争中发挥了战斗作用并得到迅速发展。此后出现漫画创作的新局面。内部讽刺漫画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幽默漫画、科学漫画等受到人们的欢迎。
1979年《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各地的漫画报刊也相继问世。漫画学会、研究会等也在各地纷纷成立。1982年举办第 2届全国漫画展览。1984年漫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参加第 6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活跃在这一时期的漫画家,有华君武、方成、米谷、廖冰兄、丁聪、张乐平、王乐天、朱宣咸、英韬、江有生、李滨声、江帆、苗地、于化鲤、韦启美、詹同、毕克官、缪印堂、王复羊等。漫画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有《漫画漫谈》(沈同衡》、《我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华君武)、《幽默·讽刺·漫画》(方成)、《中国漫画史》(毕克官、黄远林)等。
2011年7月,中国本土王牌漫画家颜开携众多实力漫画家,全力打造新兴杂志《特别优漫》,为中国漫画读者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
特点
①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兴起和发展的中国漫画,贯穿着一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斗主线。社会主义时期的漫画继承发扬了漫画的战斗传统,并在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歌颂新人新事和适应群众多方面的审美要求上,进行了新的开拓。
②中国漫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中国漫画队伍是由漫画家和广大业余漫画作者组成的强大队伍,不少漫画家正是在创作实践中从业余转变为专业的。
③漫画与新闻事业的关系密切。漫画的主要阵地是报纸和刊物,这是由漫画特殊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
④中国漫画的形式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简笔写意的,也有工笔线描的;既有追求大块黑白处理的,也有民间装饰情调的;既有单幅画和组画,也有长篇连续巨著;还有漫画速写、布画漫画、墙头漫画、照片剪贴、漫雕等等。
⑤漫画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既学习和借鉴外国漫画,也学习和借鉴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传统。越到后来,越更加有意识地追求漫画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漫画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漫画之最
最早的漫画选集
1909年(即宣统元年),上海的《时事报》报馆编辑出版了一套《戊申全年画报》,共计36册。其中的第20册叫做《寓意画》,即今天所说的漫画。这本漫画集是截至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漫画专集。书内作品的创作和发表时间约集中在1907至1908年之间,共八十多幅作品。著名的有《对内对外两种面孔》、《今之所谓良臣》、《考察宪政》等。这本画集积极宣传爱国思想,并间接宣传了民主自由思想。
最早的漫画刊物
1918年9月,中国最早的漫画刊物《上海泼克》在上海诞生。“泼克”来自英文字punch,意为“诙谐善谑”。因其创办者为漫画先驱沈泊尘,刊物又名《泊尘滑稽画报》。此刊作风严肃,内容精炼,编排大方,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讲究。其作品不但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还大声疾呼严禁鸦片烟,抨击官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勾结危害国家及人民。这一漫画专刊的问世,对于启发中国民众的觉醒,发展漫画艺术、发挥漫画威力,皆有重大意义。
最早的漫画团体
1927年秋,上海的漫画爱好者自发成立了一个漫画会,以丁悚和张光宇为主要组织者,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漫画团体。漫画会的最大贡献是团结和培养了一批上海的漫画人才,如鲁少飞、叶浅予等;他们在其后的30年代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漫画界起着统领作用,又办起了更多的漫画刊物,成为漫画创作的中坚力量,为漫画的繁荣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漫画会集结成员作品,出版丛书。1927年,《文农讽刺画集》得以出版,成为中国漫画史上的珍贵资料。1928年出版的《上海漫画》周刊成为20年代卓有成效的漫画刊物。
最早的漫画展览会
1936年11月4日,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漫画展览会的发起者是《时代漫画》和《上海漫画》的编辑,展览得到全国各地和侨居海外的漫画家的热烈回应。参展的六百多幅漫画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结合极为紧密。这次漫画展,对中国漫画史来说,是一次总结,也是一个开端。它为漫画事业组织和团结了更多的漫画作者,也为日后漫画在战斗中发挥力量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国漫画家协会也由此得以成立。
最早的漫画理论专述
1938年,刘枕青的《漫画概论》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专门探讨漫画理论的专着。该书就漫画的起源、种类、功能、特点、发展概况等方面作了专述,还对漫像(即漫画塑像创作)和画法进行了示范讲解。
该文章由作者:【沉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