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汉语汉字)

膻(拼音:shān、d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汉字。膻有异体作“羴”,“羴”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说文解字》分析作“从三羊”,指羊身上特殊的腥味。《说文解字》又收有异体字“羶”。现代汉字整理时将羶、羴合并为膻。“膻”本是不同于羶和羴的另一个字,“膻”本读dàn,本义指脱去上衣露出身体。它在古文献中也读作shān,后逐渐代替了羴和羶的功能。

详细释义

释义

读音

语法属性

释义

shān

形容词

形容羊身上的气味。

名词

气味。

指肉类食物。

xīn

通“馨”。香气。

dàn

动词

袒露。

非语素字

见例词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四】【肉部】徒旱切(dàn)

膻,肉膻也。从肉亶声。《诗》曰:“膻裼暴虎。”

【卷四】【羴部】式连切(shān)

羴,羊臭也。从三羊。凡羴之属皆从羴。

羶,羴或从亶。

说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膻,肉膻也。

段注:《释训》《毛传》皆云:襢裼,肉襢也。李巡云:脱衣见体曰肉襢。孙炎云:襢,去裼衣。按多作襢、作袒,非正字,膻其正字。《素问》:膻中,谓气海。

从肉,亶声。

段注:徒旱切,十四部。

《诗》曰:膻裼暴虎。

段注:《郑风》文,今《诗》作襢、作袒。

【卷四】【羴部】

羴,羊臭也。

段注:臭者,气之通於鼻者也。羊多则气羴,故从三羊。

从三羊。

段注:式连切,十四部。

羶,羴或从亶。

段注:亶声也。今经传多从或字。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膻·康熙笔画:19 ·部外笔画:13

《唐韵》徒旱切。《集韵》荡旱切,竝音袒。《说文》:肉膻也。从肉亶声。诗膻裼暴虎。◎按《诗·郑风》,今作襢。《集韵》:或省作胆。

又《集韵》《正韵》竝尸连切,音羶。《说文》:羊臭也。本作羴。或作羶、?。《列子·周穆王篇》: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

又《正字通》:音诞。《素问》: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王冰曰:在胸中两乳间。朱肱曰:心之下有鬲膜,与脊胁周回相著,遮蔽浊气,所谓膻中也。

【未集中】【羊部】 羴·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2

《广韵》式连切。《集韵》尸连切,竝音膻。《说文》:羊臭也。

又《广韵》许闲切。《集韵》虚闲切,义竝同。

又《广韵》失然切。义同。亦作䍹、羶、?。◎按《说文》羴字自为部。今从《正字通》并入。

【未集中】【羊部】 羶·康熙笔画:19 ·部外笔画:13

《广韵》式连切。《集韵》《韵会》尸连切,音膻。《说文》:羴,或从亶。羊臭也。《玉篇》:羊脂也,羊气也。《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注:羶谓羊也。

又《礼·月令》:其臭羶。疏:凡草木所生,其气羶也。

又《吕氏春秋》:草食者羶。注:草食者,食草木,谓麞鹿之属,故其臭羶也。

该文章由作者:【东极岛之歌】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