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学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始建于1948年,前身是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创建的黑龙江省农业干部学校,1950年变更为黑龙江农业专科学校,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北安农学院,开始本科教育。1958年4月,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等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校名。1959年3月,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长春农学院,同年6月,更名为吉林农业大学。
截至2021年8月,学校占地1347公顷,其中校园面积312.66公顷,教学、科研基地1034.34公顷,总建筑面积44.48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研究生院,开设73个本科专业;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教职工1817人,全日制在校生19800人。
历史沿革
吉林农业大学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重点高等农业学府,她是由北安农业学院、长春畜牧兽医大学、长春农学院筹备处、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吉林特产学院等院校先后合并成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
吉林农业大学黑龙江专科学校是1948年7月成立的黑龙江农业干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校址克山西门外,1949年迁到北安北岗,1956年改建为北安农学院,4月30日全院师生隆重召开农专改学院大会,热烈庆祝北安农学院的诞生。设有土化和农学两个系。
195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全体职工集体转业到地方,改名为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设有畜牧、兽医和军事兽医三个系。1957年10月28日高教部和农业部联合报请国务院批准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校,成立吉林农学院。并争取于1958年暑期进行迁校,1957年11月12日,国务院、中央高教部、农业部先后批复:“北安农学院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吉林省农学院。”1958年4月初,顺利完成了从北安到长春的迁校任务。
1957年8月,中央农垦部将长春畜牧兽医大学迁移交给吉林省领导。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也在酝酿将北安农学院调整给吉林省。基于这种情况,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于1956年4月组建的长春农学院筹备处暂时不招生,并向中央报告,请求将北安农学院拨给吉林省与长春畜牧兽医大学合并,成立长春农学院。
1958年9月,吉林省农业厅和教育厅决定并报经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提高教学质量,1959年1月,经农业厅报请省人委批准,将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生产机械化系,并附农业机械化学校。长春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改为农机系。
1960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又将农机系从农大分离出去,交由省农业机械局主管,该为长春农业机械学院。
1961年3月,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决定将长春农业机械化学院再度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学院。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特产学院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左家镇。
1961年春,中共中央东北局和吉林省省委对我省高等农业院校开始进行调整。
1961年4月,省委决定将吉林特产学院并入吉林农业大学,改为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
1962年8月,吉林农业大学特产学院改为特产系。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开始,吉林农业大学蒙受动乱迫害之苦。
1978年3月,吉林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吉林农业大学。6月,学校开始全面回迁到吉林农业大学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2001年和2007年,吉林农业大学两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6年,吉林农业大学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8年,学校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承担中国援建“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正式启动,成功举办了“发展中国家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和“蒙古国牧业集约化管理及技术培训”两个国际性培训班。
2010年,有1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实现了国家级教学团队零的突破。
2011年,吉林农业大学成为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合作共建大学。
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入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
2017年,吉林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成为首批承建农业部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项目中方单位,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
2018年6月,吉林农业大学成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
2019年2月,吉林农业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2020年3月,吉林农业大学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建设项目。
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1年8月,学校设有设有20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和1个直属教学部门,开办75个本科专业。
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
智慧农业、农艺教育、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菌物科学与工程、生物信息学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
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经济动物学、草业科学、物科学(中外合作办学)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应用化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吉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学
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
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动物药学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林学、园林
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自动化、农业智能装备工程
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院)
传播学、环境设计、社会学、家政学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语
吉林农业大学国际足球教育学院
体育教育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和18个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中药学、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畜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 生物学、中药学、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土壤学、植物病理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药用植物、菌类作物、作物生物技术、食品科学、林业经济管理、植物营养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菌物学、生物防治、农村发展、食物经济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业工程、中药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学、生态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草学、药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预防兽医学、蔬菜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生物物理学、农业机械化工程、果树学、土壤学、环境工程、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农业经济管理、植物病理学、食品科学、社会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中药学、临床兽医学、农药学、生态学、职业技术教育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基础兽医学、应用化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草业科学、植物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药用植物、菌类作物、作物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生药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林业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环境科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生物技术、生物资源、粮油生物转化、食品安全与控制、机械制造技术、菌物学、生物防治、农村发展、食物经济管理、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
专业学位硕士点: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中药学硕士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药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兽医学、畜牧学、植物保护、作物学
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兽医学、畜牧学、植物保护、作物学
部委级重点学科(农业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预防兽医学
部委级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6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844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8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8人,省政府参事3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5人,吉林省高级专家26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首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2018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秦贵信、郭庆海
万人计划:李海燕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玉
全国优秀教师:李玉、宋慧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马景勇、窦森、郭庆海、李玉、赵兰坡、秦贵信、王琦、胡耀辉、王丕武、张东鸣、张连学、高洁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玉、刘景圣、杜锐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窦森、秦贵信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张东鸣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刘景圣、杜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张越杰、李海燕、吕文发、马红霞、王春凤
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海燕、臧连生
吉林省教学名师:宋慧、郭庆海、李玉、陈光、王丕武、文连奎、刘洪章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拥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吉林省特色专业,9个吉林省品牌专业,8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门国家精品课程,10门吉林省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教学团队。学校是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农林经济管理、动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食品科学与工程、家政学、动物医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植物保护
吉林省特色专业:动物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动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农林经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家政学、应用化学、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农学、生物工程
吉林省品牌专业:植物保护、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 、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 、生物工程、园艺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植物保护、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农林经济管理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精品课程:动物微生物学
吉林省精品课程:高级英语、动物营养学、现代提取分离技术、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经济学、数据结构、有机化学果树栽培学、酶工程、分析化学、中药学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植物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植物保护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农业经济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中药学教学团队
吉林省教学团队:动物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成绩
2009年,学校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2013年,学校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
“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生获得国际、国内和省级以上各类学科、课外竞赛表彰奖励近千项。
项目名称 | 获奖项目 | 获奖时间 |
农科类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及其运行的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1年 |
高等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5年 |
依托“科技小院”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模式改革与实践 |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 | 2014年 |
构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多维立体”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3年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3年 |
高等农业院校“三维目标”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13年 |
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3年 |
用现代生命科学改造传统植物生产类专业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3年 |
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大学英语“多维一体”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13年 |
高等院校教学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09年 |
多科性地方农业院校教学管理机制与运行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09年 |
地方农业院校基于“三段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09年 |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建设中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9年 |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基于学生“团队工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研究与实践 |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09年 |
双创示范基地
作为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99所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吉林省双创示范基地,吉林农业大学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始建于2012年,截至目前,共孵化学生创业项目97个,其中注册企业59家。学校毕业生中荣获全国2019-2020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1人、年度创业人物4人、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十大创业先锋7人、吉林省首批创业之星4人。
2022年1月10日消息,日前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新园正式开园。新建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新园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由6大功能区组成,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验实践、商业演练、项目孵化、展示带动等功能。新园区将通过规范化的科学管理、精准化的创业服务、差异化的师资帮扶,共同助推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学校荣誉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连续三次被评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选进典型院校;先后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国家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教育部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两次均获得“优秀”成绩。
2021年6月,吉林农业大学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9月26日,被认定为“2021年度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2021年12月,参茸道地药材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公示名单。
学术研究
建设成果
"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1131项,取得科研成果485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96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连续多年获省科技进步奖数量居省属高校首位。通过承担建设科技示范区、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等选派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及科教人员下乡,共推广实用技术500余项,累计增收100余亿元。特别是中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区、西部绿色食品系列开发示范区分别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的高度赞誉。
多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国家科技扶贫先进集体、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国家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教育部"十五"和"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1年和2007年,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两次均获得"优秀"成绩。学校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学求,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胡全德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家“863”、重大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58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91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59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589篇,被SCI、EI、ISTP收录58篇,编写专著67部,主编教材72部。/n学校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十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和省级教改项目145项,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8篇;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优秀课程41门。/n
科研平台
教育部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吉林农业大学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下称工程研究中心)是在吉林农业大学原生物工程研究院的基础上,于2006年6月获教育部立项批复,是以生物反应器研究及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科研单位,是吉林农业大学根据创新型国家科研形势的发展及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目标,全力建设高水平国家级科研平台。工程研究中心主要以生物反应器及新型药物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转化为主,以构建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为目的,期望在国家“十一五”期间为吉林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和建设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工程研究中心以建设生物反应器研究平台为重点,率先在国内丰富了生物反应器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农学、医学和药学相结合的新的科学领域,实现了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为:1、微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2、植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3、动物反应器关键技术研究;4、生物反应器与功能食品;5、生物质工程;6、道地性天然药物生物转化及开发。
工程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拥有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高效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KTA纯化系统、生物发酵罐等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600余件,已建成符合GLP标准的实验室1500平方米。/n/n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实验室面积为1000m2,该实验室下设“菌物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菌物化学实验室”、“菌物生物学实验室”、“菌物栽培实验室”、“菌物多样性实验室”、“菌物酶学实验室”和“菌物标本馆”等。拥有人工气候室、高效液相色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基因枪、pcr仪、发酵罐、多导生理记录仪、离心机、薄层扫描仪、紫外分光光度计、薄层切片机、酸度离子仪、生物显微镜、实体解剖镜、真空冷冻干燥机、多用电泳仪、全自动灭菌器、超低温冰箱等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余元。专兼职研究人员8人,教授4人,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生导师2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共21人。由从事菌物资源学、分子生物学、活性成分、质量评价、栽培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研究的教授、专家组成了创新群体,对菌物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深入系统地开发研究。
实验室研究方向:菌物生物学、菌物化学、菌物资源学、分子菌物学、菌物栽培育种学、菌物质量评价和菌物新产品研发等方向。
实验技术:菌物质量评价实验技术、菌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实验技术、筛选活性成分的药理实验技术、菌物菌种的保藏实验技术、菌物的栽培育种和发酵培养实验技术及菌物分子生物学技术。
研究成果:李玉教授从事菌类工程研究30余年,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相结合,建立了食用菌业高新技术园区和21个产业化示范基地,筛选并培育出39个食药用菌品种在生产上应用,研制4个新型菌物功能食品并转让,创造并推广6种产业化新模式和3种生产新工艺,累计创产值15.58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吉林农业大学创办了菌物研究所和《菌物研究》杂志,创建了食药用菌专业、建成相关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译著30余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及推广二等奖1项。
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隶属吉林农业大学,是农业部下属的集大豆新品种选育、大豆品质改良、大豆土壤平衡施肥、大豆病虫害防治、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大豆农机具的选型、配套及大豆生产过程机械化、农业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各项工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平台。
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共由19名专职和兼职人员组成,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正高级8人,副高级8人,中级3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通过中心科研人员的努力,已研发、推广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育成24个大豆新品种,其中,高油大豆新品种7个。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选育推广的大豆新品种累计在吉林省示范推广近1000万亩,创经济效益近4亿元。
同时,还具有“大豆节水灌溉技术”、“大豆机械化生产技术”和“大豆高产平衡施肥技术”等一大批具有推广价值的科研成果。吉林省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现有300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500平方米种子贮存库,500平方米作业室、500平方米温室、800平方米网室,拥有30公顷试验用地,4000平方米科研大楼,400万元科研仪器设备。
吉林农业大学大豆中心下设大豆品种创新实验室、大豆人工气候室、大豆耕作制度创新实验室、大豆栽培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实验室、大豆土壤水肥调控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机械化作业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旱作技术创新实验室、大豆品质化验分析实验室、大豆综合配套技术实验室、大豆生物技术实验室、大豆综合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
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5月由教育部和吉林省批准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包括5个研究室,即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研究室、畜禽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室、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研究室、畜禽产品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研究室、经济动物生产与产品安全研究室。
重点实验室采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管理机制,聘请国内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夏咸柱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重点实验室本着构建“和谐、进取、拼博、向上”的科研队伍,建立了良好的团队精神,组成了拥有50余名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占90%以上,重点实验室吸纳校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力量,以校内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经济动物和生物技术等学科作为支撑,涵盖3个博士授权点学科和10个硕士授权点学科,包括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培养在读硕士生300余名、博士生30余名,每年还承担本科生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及毕业论文200余名。
重点实验室还以优厚的政策待遇和条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国内外开放,促进跨学科的科研合作研究和学术思想、人才交流。实验室现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经费总额千余万元。
重点实验室拥有科研用房4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在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建成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开放实验室,成为畜禽种质资源创新、动物营养与饲料安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经济动物饲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吉林农业大学农业部参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在吉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基础上筹建的,于1996年8月通过了国家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授权审查认可,是吉林省及国家第一个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计量认证的参茸产品专职质检机构,2007年4月中心再一次通过了“双认证”复评审。199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山参真伪鉴定工作。中心现有人员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人,包括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6人。人员学历中有8名博士,3名硕士,高学历人员占85%。所学专业包括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医学、经济动物、食品工程、农药、环境科学和动物医学等。大型仪器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薄层扫描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倒置显微镜、超临界流体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60多台套。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6年11月,学校图书馆藏书246.68万册。 据2017年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总和282余万册,拥有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和Elsevier Science Direct、MeTeL教学资源库、SpecialSciDBS等中、外文数据库24个。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以农业科学、生物科学为主,兼有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中药学、教育学、文学等学科资源。
学术刊物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是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类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学术论文、研究简报、综合评述等形式集中报道作物栽培、遗传育种、植物保护、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化学、农业应用物理、果树、蔬菜、园林、药用植物、中药学、野生植物资源、经济动植物、畜牧兽医、淡水渔业、中兽医、食品科学、农牧业经济与管理、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重大开发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连续多年先后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术期刊文摘(CSTA)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文摘》、美国《农业文献题录》(B of A)、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英国《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药学文摘》、《中国林业文摘》、《食品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CASDD)光盘》等20多种国内外著名检索刊物及文献数据库摘引和全文收录。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2005年连续4次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十佳期刊称号,2004年 获北方八省、市、区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称号,2004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7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新闻出版奖――期刊精品奖, 2008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被评为首届吉林名刊,2009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全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
《菌物研究》
《菌物研究》系中国菌物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性期刊,以登载有关菌物学(主要包括菌物生物学、菌物分类、菌物生态、菌物资源、菌物遗传与育种、菌物药化与药理、菌物栽培与加工、菌物药与功能食品开发等理论和应用方面)的综述、原创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等为主。
《菌物研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BA)、《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是维普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全文收录期刊。
《菌物研究》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荣获“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2013年编辑部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评为首届“中国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2014年获中国高校农业期刊“编辑创新奖”。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动物学报》原名《毛皮动物饲养》,1979年创刊,1997年更名为《经济动物学报》,是国家科委批准创办,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主要报道毛皮动物、药用动物、野生动物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动物的生理解剖、遗传育种,生理生化、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与营养、产品与副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文献综述等。
《经济动物学报》为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AB ABSTRACTS)源刊、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科学和技术信息系统(AGRIS)源刊、《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源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源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源刊、《中国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源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CSAE)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与中国内地多个出版单位、中国以外的日本岩手大学、九州大学和美国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等十几家进行期刊交换,为中国内地部分图书馆提供藏书。
《经济动物学报》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二等奖,2006年获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期刊一等奖,2009年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n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南非、赞比亚等国家的82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联合开展合作办学,是中国政府和吉林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作为中方实施主体大力开展中国政府、赞比亚政府、美国盖茨基金会三方合作;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并承担建设了国家首批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之一——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2012年,学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合作举办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标志着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n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吉林农业大学校徽以学校标志建筑及稻穗的艺术图案构成,1948是学校的创建时间。
学校标志建筑古典、简约、大气,稻穗象征着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
校歌
吉林农业大学校歌
词曲:张冠宇
春风夏雨沐浴着我们豪迈的风采,白山松水培育出我们博大的胸怀。
我们是骄傲的大地之子,我们是振兴农业的栋梁之材。
胸膛中奔涌着时代的涛声,身体里流淌着神农氏的血脉。
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明德、崇智、厚朴、笃行,意气风发,挑战未来。
山川原野勾画出我们新一代的身影,风雨雷电荡激着我们开拓者的情怀。
要让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改天换地迎来崭新的时代。
筋骨里刻写下青山的性格,臂膀上担负起民众的期待。
啊!新时代的农大学子,辛勤耕耘,春华秋实,志存高远,一代英才。
精神文化
校训
明德崇智、厚朴笃行
“明德”乃为人处事之道,“崇智”为治学求知之风,“厚朴”系宽厚质朴之气,“笃行”寓诚信亲历之为。
明德崇智,体现在办学过程中就是要传承文明、守护良知、追求科学真理。
厚朴笃行,要求农大人做人要忠厚淳朴,做事要求真务实,要把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学校领导
党委,行政,书记:席岫峰/n
校长:冯江/n
副书记:冯江、徐文生、毛彦军/n
副校长:张越杰、刘景圣、佟轶材、杜锐
常委:席岫峰、冯江、张越杰、徐文生、刘双山、毛彦军、刘景圣、佟轶材、丁庆东、黄海、刘洪君/n
纪委、省监委驻校监察专员办公室书记、省监委驻校监察专员:刘双山/n
副书记:丁庆东、赵明家
该文章由作者:【浮士德博士】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