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是由迈克尔·汉尼克执导的一部战争剧情影片,由X-Filme Creative Pool公司制作。电影由演员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伯格哈特·克莱斯纳、乌尔里奇·图克尔等主演,影片于2009年9月17日在德国上映。电影以一位乡村教师的回忆为主线,讲述了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发生的一系列离奇故事。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1913至1914年间的一个德国小村庄。这原本是一个气氛祥和、安居乐业的小村子,可是最近却不断发生了一些离奇古怪,甚至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伯格哈特·克莱斯纳饰)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饰)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莱纳德·朴罗夏夫饰)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乌尔里奇·图克尔饰)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的制止。不久之后,欧洲各国开始宣战。
演职员表
演员 | 角色 |
克里斯蒂安·弗里德尔 | The School Teacher |
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 Klara |
莱纳德·朴罗夏夫 | Martin |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 The Pastor |
Leonie Benesch | Eva |
乌尔里奇·图克尔 | The Baron |
Ursina Lardi | The Baronin |
Fion Mutert | Sigi |
Michael Kranz | The Home Teacher |
斯黛菲·库恩特 | The Pastor's Wife |
Levin Henning | Adolf |
Johanna Busse | Margarete |
Thibault Sérié | Gustav |
约瑟夫·贝尔比奇 | The Steward |
Gabriela Maria Schmeide | The Steward's Wife |
詹妮亚·福特兹 | Erna |
艾诺·特雷布斯 | Georg |
提奥·特雷博斯 | Ferdinand |
莱纳·波克 | The Doctor |
苏珊娜·罗莎 | The Midwife |
Eddy Grahl | Karli |
Branko Samarovski | The Farmer |
制作人 | Stefan Arndt、Veit Heiduschka、Michael Katz、Margaret Ménégoz、Ulli Neumann、Andrea Occhipinti、Stefano Massenzi |
导演 | 迈克尔·哈内克 |
副导演(助理) | Hanus Polak Jr.、Patrick Winkler |
编剧 | 迈克尔·哈内克 |
摄影 | Christian Berger |
剪辑 | Monika Willi |
选角导演 | Simone Baer、Carmen Loley、马库斯·施莱泽 |
艺术指导 | Christoph Kanter |
美术设计 | Anja Müller |
服装设计 | Moidele Bickel |
布景师 | Heike Wolf |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 导演原计划要把《白丝带》拍成三集的电视剧。
- 剧组花了超过6个月,从7000多个孩子中挑选演员。
- 由于莱纳德的表演太出色,他被罚系上白丝带的那一幕被选作电影海报的画面。
获奖记录
获奖名称 | 获奖者 | 获奖情况 |
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法国国家教育系统电影奖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09年第62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主竞赛费比西奖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 《白丝带》 | 获奖 |
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 | 克里斯蒂安·贝格尔 | 提名 |
2010年第67届美国全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 《白丝带》 | 获奖 |
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 | 克里斯蒂安·贝格尔 | 提名 |
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迈克尔·哈内克 | 提名 |
2010年第6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 | 迈克尔·哈内克,Stefan Arndt,Veit Heiduschka,玛格丽特·门内格兹 | 提名 |
2010年第35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 | 迈克尔·哈内克 | 提名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女配角 | 玛利亚-维多利亚·德拉古斯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导演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剧本 | 迈克尔·哈内克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摄影 | 克里斯蒂安·贝格尔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声效 | Guillaume Sciama ,Jean-Pierre Laforce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化妆 | Waldemar Pokromski,Anette Keiser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制作设计 | Christoph Kanter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 | Stefan Arndt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 伯格哈特·克莱斯纳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 | Moidele Bickel | 获奖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女主角 | 苏珊娜·罗莎 | 提名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剪辑 | Monika Willi | 提名 |
2010年第60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最佳男配角 | 莱纳·波克 | 提名 |
2011年第25届西班牙戈雅奖-最佳欧洲电影 | 迈克尔·哈内克 | 提名 |
制作发行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2009年5月21日 | 法国 |
2009年7月10日 | 捷克 |
2009年7月27日 | 克罗地亚 |
2009年9月12日 | 加拿大 |
2009年9月20日 | 西班牙 |
2009年月23日 | 俄罗斯 |
2009年7月23日 | 波兰 |
2009年8月28日 | 芬兰 |
2009年9月17日 | 德国 |
2009年9月24日 | 希腊、奥地利 |
制作公司 | 国家/地区 |
X-Filme Creative Pool | 德国 |
Wega Film | 奥地利 |
Les Films du Losange | 法国 |
Lucky Red | 意大利 |
Filmfonds Wien | 奥地利 |
发行公司 | 国家/地区 |
X Verleih AG | 德国 |
人造眼 | 英国 |
Monolith | 波兰 |
索尼经典 | 美国 |
Cathay-Keris Films Pte. Ltd. | 新加坡 |
Filmcoopi Zürich | 瑞典 |
影片评价
该片注定不是一部让人心安的电影,消色处理后凌厉的黑白画面,如下探的钻头,刺探人性的黑暗区间,一路朝下,触到了最坚硬的内核,权力(搜狐娱乐评)。
该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一个小乡村为背景,导演以黑白化的影像、回忆的方式,叙述发生在那里的、隐藏很深的暴力与罪。影片整体上并没有采取全知叙事的方式,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当时的一连串似乎没有联系的罪恶。导演的重点也不在于找出究竟谁是幕后黑手,而在于暴力、罪恶本身是如何的悄悄在孩子之间蔓延开来,并与“白丝带”所象征的纯洁意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浪娱乐评)。
2009年力作《白丝带》是一部干净透亮的黑白片,影片的背景设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德国北部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里。迈克尔·哈内克的新片回到了他赖以成名的经典主题,也就是罪恶、背弃和暴力。他的演员们表现得无可挑剔,至于导演本人,则一如既往地把他的典型风格——冰冷、精确、严苛和朴素——注入到了影片之中(电影网评)。
在影片中的最后一幕,孩子们组成的合唱团出现在教堂二楼,作为视觉重心对整体构图形成压抑之感,而唯一理智的教师站在最边缘处,他的画外音再次响起,提醒我们孩子们正在用歌声为即将出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轻人送行。这是影片中第一次提到明确的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由此将这一系列荒诞事件镶嵌于真实历史中——1914年一战爆发时他们还是孩童,将时间向前延伸,等1939年纳粹党开始执政时,他们正是瓦解原有的民主政治制度,支持希特勒上台的社会力量(时光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一轮明月照西厢】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