贼(拼音:zé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金文。本义是破坏,引申指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人持戈击贝,会毁坏之意。篆文将人移到右边并讹为刀,成为从戈,则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贼,始见于西周金文。战国文字“贼”字所从的声符“则”或从刃、从员,为“则”字繁体。或从戈、从鼎(则省),马王堆汉墓帛书或从戈、从贝。《篇海类编》:“贱,同贼。” 《说文》篆文所从的“刀”放在“戈”下, “贝”在左部,隶变作“图A”。 “图B”又讹变作“图C”遂成“贼”字。 “贝”简化作“贝”。 “贼”类推简化作“贼”。本义是破坏。《说文》:“贼,败也。”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则为贼。” (破坏法是贼)引申指作乱叛国危害百姓的人。温县盟书:“而敢与贼为徒者。” (胆敢与作乱叛国的人结为徒党) “贼”通“则”,转折连词。《侯马盟书》:“贼(则)永亟视之。”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zéi | 动词 | 败坏;毁坏。 |
谗毁。 | ||
害;伤害。 | ||
杀戮;杀害。亦指杀人者。 | ||
祸害。 | ||
偷窃。 | ||
诈伪;狡黠。 | ||
克,制约。 | ||
名词 | 谓对国家、人民、社会道德风尚造成严重危害的人。 | |
抢劫或偷窃财物的人。 | ||
一种专食苗节的害虫。 | ||
詈词。骂人的字眼。 | ||
形容词 | 邪辟不正。 | |
暴虐,狠毒。 | ||
副词 | 方言。很,十分。表示程度相当高。多用于贬义。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败也。从戈则声。昨则切。
说文解字注
败也。
败者,毁也。毁者,缺也。左传。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又叔向曰:杀人不忌为贼。
从戈则声。
此云则声。贝部又云败贼皆从贝会意。据从贝会意之云,是贼(则戈)字为用戈若刀毁贝。会意而非形声也。说稍不同。以周公誓命言。则用戈毁则,正合会意。昨则切。一部。今字从戎作贼。
康熙字典
《广韵》昨则切。《集韵》《韵会》疾则切。?音蠈。盗也。《玉篇》:刧人也。《书·舜典》:?贼奸宄。传:杀人曰贼。
又《诗·大雅》:不僭不贼。传:不残贼。
又《左传·僖九年》:不僭不贼。注:贼,伤害也。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疏:贼虐。
又害苗之虫。《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传:食节曰贼。陆玑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音韵汇集
字头 | 小韵 | 反切 | 声母 | 韵母 | 韵目 | 韵部 | 等 | 声调 | 四呼 | 韵摄 | |
上古音系 | 贼 | 贼 | 职 | ||||||||
广韵 | 贼 | 贼 | 昨则 | 从 | 德开 | 德 | 一等 | 入声 | 开口 | 曾 | |
中原音韵 | 贼 | 贼 | 精 | 齐微齐 | 齐微 | 入声作平声 | 齐齿呼 | ||||
洪武正韵 | 贼 | 贼 | 疾则 | 七陌 | 庚 | 入声 | |||||
分韵撮要 | 贼 | 贼 | 清 | 德 | 第十五登等凳德 | 阳入 |
方言集汇
◎ 赣语:cək4 贼牯里
◎ 粤语:caak6
该文章由作者:【免费投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