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世界节日)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井延用,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元旦(世界节日)

名称来由

“元旦”一词具体起于何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发展变化

“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相关传说

传说一:中国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传说二: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据说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来。

习俗文化

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现代中国的元旦,根据中国政府将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将当日前或后双休日调整,一般连续休息三天。现代中国对元旦的庆祝较之春节,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机关、企业会举行年终集体庆祝活动,但民间活动很少。

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且的标语、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就有组织敞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的,现在在电视记录片上还能看到,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什么的了。现在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反正元旦这天并没有太多的传统,在这一天假明了就任人发挥了。甚至,元旦这天对年轻代来说只意味着三天的假期,元旦前夜收看央视和省级卫视主办的跨年晚会逐渐成为这两年的娱乐趋势。保留着中国传统的庆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间了,尤其是在农村,每到元且,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的,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是家人团聚一餐。至于更为浓重的祝方式暂时还没见过。

西方元旦:西元前46年,古罗马凯撒把这一天定为西历新年的开始,为了祝福双面神“Janus”,这位罗马神话中的门神,“Janus”后来也演化为英文一月“January”这个词。

各国新年

英国:有些英国人认为,元旦伊始,朝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英国人在新年前的深夜,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在未交谈前,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

德国:德国人在元旦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如锦,春满人间。他们在新年午夜光临的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钟声一响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椅子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在德国的农村还流传着一种“爬树比赛”的过新年风俗,以示步步高升。

法国:法国人以酒来庆祝新年,人们从除夕起开始狂欢痛饮,直到1月3日才终止。元旦清晨他们就上街看风向来占卜:刮南风,预兆风调雨顺,这一年会是平安而炎热;刮西风,有一个捕鱼和挤奶的丰收年;刮东风,水果将高产;刮北风,则是歉收年。

意大利:新年前夜对意大利人来说简直就是狂欢之夜,当夜幕降临人们纷纷涌向街头燃爆竹放焰火,翩翩起舞直跳到午夜时分。各家各户把家中一切可以打碎的破旧瓶瓶罐罐扔出窗外,认为这样可以去掉烦脑和恶运,以示吉祥如意,除旧迎新。元旦这天,各家各户都燃起一炉火日夜不息,这样在一年里一切都会顺利兴旺。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习惯,他们以健身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葡萄牙:当地人相信在敲完新年前夕的12下钟声的同时,有节奏地囫囵吞下12颗葡萄,来年就会有好运气。据说,有一年,钟声敲得比往年快了3秒钟,结果,有50%以上的国民被葡萄噎住,喘不过气来。

日本:日本人每到12月日本就进入了“忘年会”阶段,大家在一起吃饭娱乐,在觥筹交错间忘却旧年的烦恼和疲惫。日本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是“跨年荞麦面”,象征着健康长寿,斩断一年中的厄运和不幸。他们会在深夜,大家聚集在神社喝着甘酒,一起倒计时等待敲钟,许下新年的愿望。参拜仪式后再去神社里求御守(护身符)。

朝鲜: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朝鲜人还有一个独特的“送鬼”活动。少女们头戴“福巾”,身穿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还要做一种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日子过得像蜜一样甜。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佛像后面跟着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神”,身着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善男信女将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如意,风调雨顺。泰国人还会举行大规模的赛象大会。

印度:印度人在新年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的图画。元旦清晨,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见面道喜后就互相把红粉涂在前额上或把红墨水装进水枪里射到亲友身上,以表示祝贺新年吉祥如意。他们用哭来迎新年,是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还以禁食一天来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

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的国庆正好在元旦,它们是古巴、文莱和苏丹。这三个国家的人民,在新年伊始,既庆祝了元旦,又欢庆了国庆,真是喜上加喜。

该文章由作者:【贺兰山缺】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