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汉语汉字)

赞,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音为zàn,最早见于篆文。本义为导引宾客进见主人。基本意思是帮助、主持礼仪、夸奖等。在上海、江苏和浙江、台湾等省市的方言中赞是表达认同态度的方式,现已成为网络社交常用词汇。

赞(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秦代文字从贝(钱财),从㚘(bàn)(人在前引导)。有导宾之人接过客人的礼物捧着引见主人之意。汉代文字(图5)将“㚘”讹为“图5的左右两边”,《说文》小篆则进一步讹为“兟(shēn)”。后世楷书中“賛”、“赞”二体并行。本义是辅佐,帮助。从小篆字形看,上面是两个“先”,“先”由“止”(行走)和“人”组成,表示在别人来到之前已有他人走过,引申为在前的意思;下面是“贝”,表示钱财。“赞”就表示觐见君王时,两个走在队伍前头的人献上财物以表敬意与拥护。“赞”后来引申为颂扬、支持的意思。新中国成立后,“賛”和“赞”作为异体字并入了“赞”;“賛”又类推简化为“赞”。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zàn

动词

进财货以求谒见

导引

辅佐,佐助

赞礼,唱赞

称颂,赞美

告诉,介绍

明白

参与

选拔

推举,推荐

名词

一种抒情文体,常以情调的特别激扬、风格的精炼为标志

对某人或某事的赞颂

司仪

佐助

随侍协助的人

解释,阐明

佛经中歌颂释迦牟尼及其他佛陀的文辞

唐时吐蕃语称强雄为赞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见也。从贝从兟。则旰切

〖注释〗徐铉等曰:兟,音诜,进也。执贽而进,有司赞相之。

说文解字注

见也。此以叠韵为训。疑当作所以见也。谓彼此相见必资赞者。士冠礼赞冠者、士昏礼赞者、注皆曰。赞、佐也。周礼大宰注曰。赞、助也。是则凡行礼必有赞。非独相见也。从贝。从兟。铉曰。兟、音诜。进也。锴曰。进见以贝为礼也。则旰切。十四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则旰切。音赞。《说文》:见也。从贝从兟。注:徐铉曰:兟,音诜。进也。执贽而进,有司赞相之。

又《易·说卦》:幽赞于神明。注:赞,明也。疏:赞者,佐而助成,而令微者得著,故训为明也。

又《书·大禹谟》:益赞于禹曰。传:赞,佐也。《仪礼·士冠礼》:少退赞命。《家语》:游夏不能赞一辞。

又《书·皋陶谟》:赞赞襄哉。传:亦赞奏上古行事而言之。疏:进习上古行事,赞成其辞而言之也。

又进也。《前汉·东方朔传》:朔自赞曰。注:师古曰:赞,进也。

又《广韵》:出也,助也。

又姓。《吕氏春秋》:相马赞君。

又叶则县切。音箭。苏轼《谢吴山神文》:祷于有神,隂假其便。不愆于素,或出幽赞。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头

小韵

声符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拟音

声调

上古音系

ʔsaːns

广韵

则旰

去声

蒙古字韵

tsan

去声

中原音韵

寒山开

寒山

去声

洪武正韵

则谏

十谏

去声

分韵撮要

第二十五翻反泛发

阴去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调

声母

韵母

an

an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寒桓删

ɑn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寒桓删

ɑn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寒桓

ɑ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ts

ɑn

隋唐

拟音/王力系统

ts

ɑn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统

ts

ɑn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统

ts

ɑn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统

ts

ân

隋唐

拟音/陈新雄系统

ts

ɑn

该文章由作者:【方寸江湖】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