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江苏省盐城中学,简称“盐中”,创办于1927年,初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区立盐城中学”,随后改名为“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后因抗战等原因校名校址多次更迭;1953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盐城中学”。

江苏省盐城中学是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首批四星级高中和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民间被誉为全省普通中学的“五朵金花”之一。办学以来,为祖国培育大量人才,成为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一批重点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

学校于2006年组建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包含江苏省盐城中学、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和盐城市初级中学三所学校,分设于毓龙路、鹿鸣路、康居路,占地面积共640多亩,学生一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一个集团、两个学段、三所学校”的办学模式。

江苏省盐城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学校概述

江苏省盐城中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坐落于黄海之滨、东方湿地、革命老区——盐城,于1927年正式建校。积80年之厚蕴,育英无数,载誉满园。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

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

。其后又被省教育厅列为

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

。1997年被评为

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2004年又被省教育厅首批转评为

“五星级普通高中。

翻开校友录,盐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解放军总后原政委、上将周克玉,中国中科院院士王诗宬,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李立浧,台湾原“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和原“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均是盐城中学的毕业生。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凝结着盐城中学20余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封东来,两个新基因发现者、旅美科学家茅矛等杰出人才……

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盐城中学对办学规模和办学形式进行了积极的调整。1999年,初高中剥离,2000年初中部改设“盐城市初级中学”,2002年,在解放南路新建南校区(今盐城中学本部),2003年,首批高一新生进入新校区就读,2009年,高中部全部搬离老校区。

2006年组建、2010年调整确立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含江苏省盐城中学、盐城市初级中学和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分设于解放北路(盐城中学老校区)、解放南路(盐城中学本部)、纬十五路(城南高中分部)、康居路(临时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共640多亩。现共有教职工723人,其中“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人,特级教师16人,盐城市名教师11人,高级教师270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53人,盐城市教学能手77人。在校学生12000余人。

辉煌业绩成了盐中人谱写新华章的信心和动力的不竭源泉。近年来,盐城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办人民满意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走向成功核心价值追求,推行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战略,实施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优化学校整体价值指向为核心的文化建构工程,以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为核心的服务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

学校教育质量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07年九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相信盐城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著名校友

翻开校友录,盐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解放军总后原政委、上将周克玉,中国中科院院士王诗宬,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李立浧,台湾原“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和原“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均是盐城中学的毕业生。

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凝结着盐城中学20余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封东来,两个新基因发现者、旅美科学家茅矛,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铁道部纪委书记张有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政委同时兼少将史有来、上海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万新。

南昌飞机制造厂总经理姜亮、马鞍山钢铁公司总经理杭永益、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李茂和、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学成、江苏省计经委副主任管保宣、江苏省烟草局局长胡子林、南通市市长程亚民、盐城市副市长谷容先、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易庆瑶、江西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振坤、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主任、工委书记汤宝昌、上海申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左新之、原中国民航学院院长王文富、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勋、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吴同瑞、原盐城工专校长胡乃定等。

有不少人成为高等学校、学术机构、冶金制造、工程建筑,国防科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金矿勘察专家范永春、水利专家季奎、机械工程专家杨钟藩、生物学专家刘志礼、超导物理专家金新、有机化学专家钱长涛、加速物理及技术专家张武、吸血虫病专家王在华、轿车制造专家智百年、微波技术专家邱学恒、激光技术专家陈建文和沈书泊、航天工业专家唐登斌、飞机制造专家陈治安、国防科技专家成自龙和宋成勤、化学工程专家游成培、数学专家王能超和赵林城、考古与先秦史专家徐锡台、中国古代思想史专家唐宇元、明史专家王春瑜等。

历史沿革

创建于1927年,创建人是中央大学督学周宣德,现校党委书记为李志成。初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学校校址原在淮美中学,曾迁至箭道巷,后购得附近彤华宫庙址扩展而成。1928年学校改名为江苏大学盐城中学,同年4月改为中央大学区立盐城中学,9月改名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她是当时盐城地区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学。

盐城中学在办学早期就恪守“办学必成功,理事须公道”之原则,从严治校。学校提倡“以博学为门径、以约修为指归”,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能力培养。1933年夏,江苏省举行首次全省高中会考,盐城中学学生参加考试结果成绩“乃属上游”,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其后“淮之南,江之北,滨海区域之莘莘学子,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遂多指斯校为归宿焉”。曾任新中国外交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1949年率部起义的中共地下党员,原国民党江阴炮台总台长唐秉琳以及原全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主任委员、弹道学专家鲍廷钰等均是这一时期的盐城中学学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期。但时隔不久,盐城地区中共党组织恢复活动,盐城中学是当时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地下党组织积极组织领导进步青年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8年10月初,盐中、亭湖等学校举行大游行,行至城隍庙,一群学生捣毁了庙内的神像。

国民党县政府雇用一些坏人纵火烧毁城隍庙,说学生得罪了神,火灾是城隍显圣,要惩罚学生,盐城中学学生王长江对他们严加斥责竟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制造了震惊全县的“一0.八惨案”。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吓倒青年学生,一些青年学生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学生宋子滨、姚英、刘景春、骆继乾、宋金煜、张衍栻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盐城县区较早的一批学生党员。

1934年,盐城中学改为盐城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校长是王义珏,“初高级学生共六级”。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盐城沦为敌占区,盐城中学被迫迁至今盐都县楼王庄塔院寺。次年秋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三临时中学,简称“三临中”,先后在盐城、淮安乡村流离迁徙,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办学。

到了1943年,日寇再次侵袭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三临中”在泰州复校,次年11月,复名江苏省立盐城中学,代理校长李西垣。1947年1月,盐中部分师生返回盐城原校址复校,另一部分师生以盐中泰州分校名义留泰州办学,校务由李西垣的侄儿李景周代理,至1949年因时局变化自行解散。台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一批在台湾校友有不少是这一时期毕业生。

抗战以来,由于学校不稳定、碾转迁移,盐城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师生流散在盐阜各地,这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学校播下了种子,未灭的“香火”使盐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

1940年10月,八路军五纵队在司令员黄克诚的指挥下与新四军在白驹镇狮子口会师,创建了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1月,在原江苏省立盐城中学的校址上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陈毅同志兼校长。1941年7月,运筹华中全局的刘少奇同志特于驻地召见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盐阜行署主任宋乃德和行署文教处长戴伯韬等负责同志开会,研究恢复和发展盐阜区的教育问题。

在会上,刘少奇对大家说,这个地区知识分子很多,青少年也很多,但学校已经星散,为了避免这些人流到敌伪地区或摩擦“专家”韩德勤那里去,我们应该开办学校,团结他们,使他们有书可读,有地方教书,希望你们办一所联立中学。为贯彻少奇同志指示,1941年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所完全中学——盐阜区联立中学在阜宁县郭墅张庄诞生。校长开始由行署主任宋乃德兼任,后请盐阜地区著名教育家江重言担任。

另委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大学长期工作过的许德良同志任副校长。生活指导部主任是林珏,社会服务部主任是顾崇实,总务部主任是顾乃湘(女),师范部主任先为朱泽甫,后为陆维特。教师有不少是从军部和行署派来的,有一部分是从该地区选聘的。学校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后增设艺术专修班,学生来自苏鲁皖沪等省各地。

联立中学成立后,新四军军部宣传部长钱俊瑞和抗大五分校训练部长薛暮桥以及学者孙冶芳等均来校作过报告。陈毅军长对这所中学十分关心,他与其它有关领导特邀在周恩来副主席关心下成长壮大的全国闻名的“新安旅行团”到校联欢演出,又请上海来的一批文化名人贺绿汀、鲁莽等到校讲课。军部医务主任、德国共产党员罗中特也曾来联中作过报告。

办学一年后,日寇荡,学校分散到射东、东季、吴滩三个补习团。1943年秋反扫荡胜利后在阜宁边胥董庄集中开学,校名未变。1944年春又迁至阜宁县空寺阴办学。这时学校有了较大发展,有学生500多人,教职工100多人。当时日军“清乡”、“扫荡”频繁,斗争尖锐,办学条件极为困难。盐阜联中的领导和老师带领广大学生,采取军事化、游击式和时分时合等多样灵活的形式,克服种种困难,在农村坚持办学,是盐阜地区一所非常有影响的学校,这时由于在阜东县已建立了“二联中”,联立中学从此被称之为“一联中”。

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精神,盐阜区各县都办起了县立中学,1942年8月阜东中学创立。1943年春,日寇“大扫荡”,学校适应战时环境,化整为零,建立了新滩、五汛等补习团。1944年1月阜东中学在蔡桥北乡东墩子(现滨海县蔡桥乡)复校,不久改称盐阜区联立第二中学,简称“二联中”,校长由阜东县文教科长后为阜东县县长熊梯云同志兼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是罗芒(女),学生增至100多人。开始聘请来的教师有姜观吾、张正南、李旭东、李兆阳等,后加入的有蒯家义、周学源、左石清等;事务人员有左新樵、顾铖先等,校医是左作之,工人有裴凤来、吉玉顺、杜有才等。

一联中、二联中都是由我党创办的直属盐阜区民主政府领导的两所新型学校。这两所学校无论从办学思想、办学目的还是从办学形式、方法、教育教学内容来看都不同于国统区的旧式学校。学校坚持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努力把学校办成既象抗大那样注重政治,又象普通中学那样重视知识技能。

一方面注重对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讲授新民主义革命和抗日救国的道理,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旧学校的“党义”、“公民”等课程,代之以《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论持久战》等。另一方面根据师资和设备条件尽可能地开设完全中学的课程。本着少而精、学用一致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政治课主要讲根据地建设,历史课主要讲中国近百年历史,地理课主要讲抗战地理和解放区的地域概况,农业生产知识主要讲解放区的主要农作物栽培,数学课除讲定理法则外,还教学生怎样做会计和计算土方。

语文教学中还选用《苏中报》、《黄海日报》、《盐阜大众报》登载的新华社电讯和文章。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及时地满足了根据地建设的需要。

这两所学校在办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勤工俭学和校办工厂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一联中建校不久,就蓬勃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开荒、种菜、纺纱、织布,并由化学老师徐以达负责试制、生产肥皂,1943年办起了小型实验厂,后改名为“工专肥皂厂”,日产肥皂1000块到2000块,供应部队和销往各地。现在的淮阴光华化学厂就是在“工专肥皂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联中以“以生产养学校,以劳力换智力”为口号,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通过勤工俭学,一方面解决学校办学经费困难和学生读书困难,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受到劳动锻炼,加深和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办学一开始,师生就在学校数千亩土地上砍草、开荒、种植,并在学校附近数十亩土地上种植瓜、菜、葱、辣椒、萝卜、蕃茄等,解决了600多名师生日常食用的蔬菜问题。后来还在学校内建立造纸厂、纺织厂、榨油厂、肥皂厂等,由学生自己动手,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提高生产技能。二联中生产的肥皂、毛巾、棉布等产品在根据地内甚为畅销。

1945年5月,政府为适应抗战胜利后需要工业建设人才的新形势决定将一联中更名为苏北工业专门学校,高中部设有化工和土木两个系,担负着培养技术干部的任务,由苏皖区政府直接领导。同年9月,淮阴、淮安相继解放,苏北工业专门学校奉命迁往淮安,不久迁到淮阴。与此同时,二联中改名为苏北盐垦专门学校,10月又改名为苏皖边区农纺专门学校,校长仍由熊梯云同志兼任,副校长由王启宇同志担任,生活指导部主任是李方曙,姜光斗、孟君孝等均来此任教。

1946年3月,苏皖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将苏北工专划归华中建大领导,改名为华中建设大学附设中学。校长仍为江重言先生,教导主任和副主任仍为李庚同志和李克同志,党总支书记为杨海波同志。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敌机常来空袭淮阴,建大附中被迫迁往城郊农村上课。

就在这个时候,农纺专校的人事也发生了变化,李继南同志由一高中(前身是1943年建立的阜淮中学)调来担任校长,王正风、李声宏、沈正超、庞天仪等同志也来此任教。9月中旬,敌军侵犯淮阴、淮安,华中建设大学决定附中部分师生随建大向山东撤退,同时决定江重言校长和徐以达老师率大部分师生利用完整保留下来的图书、仪器设备留在本地办学,9月19日附中部分师生近百人在杨海波和李庚同志率领下开始北撤。

留在苏北坚持办学的江重言校长和部分师生在我军撤出两淮之后,将附中撤退到盐阜老区农村复课。1947年初,苏皖边区五分区一高中迁至驳柴港。这时射阳境内的二高中大部分学生转入一高中。二高中孙达人、陈汲三、吴子英等同志调到一高中工作。同年夏,附中搬到空寺阴庄招生办学,学生增加到400多人,校长为江重言,生活指导部主任是徐以达。

年底蒋军入侵,纵火焚烧农纺专校校舍、设备、图书。1948年初,建大附中、农纺专校迁校至驳柴港与一高中合并成立“苏皖边区五分区区立中学”,校长江重言,副校长郑白,教师增至40余人,学生200多人。1949年初学校迁至阜宁城。同年4月,苏北行政公署派人从苏南接回原省立淮安中学师生近200人,在区中经过短暂集训后,绝大多数教师留在区中。这批教师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其中有数学教师朱占元、生物教师钱冰抱、化学教师韩席儒、历史教师秦公超、英语教师王济川等。

一联中、二联中、建大附中、农纺专校、—高中、二高中以及区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办学为盐阜区根据地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为我党在解放区办新民主主义基础教育和建国后办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学校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里为我党培养了3000多名人才。

有些同志毕业不久,就血洒战场,为民主革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有不少同志经历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一联中、建大附中毕业生在解放后大多数人担任了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中担任部级领导干部的就有近10人。原地矿部部长,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朱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上将周克玉,原轻工部副部长王文哲,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陈潜等都是一联中的毕业生。

曾在一联中(或建大附中)担任过领导工作或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杨海波,原外经部副部长李克,中国文联书记处原书记李庚等。二联中、农纺专校毕业生后来担任部队师以上、地方厅局级以上职务的有100多人,担任县团级干部的有300多人。他们当中的突出代表有《光明日报》原总编辑姚锡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少将殷学润,中国文学评论家、作家顾骧等。

1950年初,区中又迁至盐城,与先期进盐的叶挺中学(前身泽夫中学,初名亭湖中学,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宋泽夫创办于1924年)合并。在原来江苏省立盐城中学的旧址上建立苏北盐城中学,校长江重言,党总支书记何夷白。1953年学校改为现名江苏省盐城中学,并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

进城初期,学校有18个班级,在校学生743名,教职工45人。校园面积从原来的三十余亩扩大近200亩,基本奠定了今日盐中校园面积的基础。

1951年,姜光斗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1954年姜亚材任校长,吕浦克任总支书记,1958年薛一凡任校长兼总支书记,1964年邵沛任校长兼总支书记。

进入和平建设时期,盐城中学发扬战争年代解放区的光荣办学传统,把培养保卫和建设新中国需要人才放在第一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盐城中学学生踊跃参军,先后有118名学生加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行列。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在教学上由战争年代注重实用向学习系统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转变。在校园内开展群众性的演讲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以学生为主要演员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演出轰动全城,学校军乐队闻名遐迩。学校田径队、篮球队是盐城地区最强的两支中学生体育劲旅。为了美化校园,进城不久,校团委号召建造一座风景山,师生们积极响应,不到一月时间即垒起了一座现在还屹在的“共青山”。

努力克服游击作风,大力开展正规化管理。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基础人才的同时造就了一批名师。1960年,沈正超代表学校数学教研组出席全国群英会;王子仲、沈正超、万恒德等教师荣获“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使盐城中学很快成为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盐城中学后来的辉煌奠定了基础。60年代初,著名数学家,当时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华罗庚在一次会议上说:“在苏北地区办得最好的中学是盐城中学”。

从1950年进城到1965年,盐城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有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其中有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铁道部纪委书记张有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政委少将史有来、

上海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万新、南昌飞机制造厂总经理姜亮、马鞍山钢铁公司总经理杭永益、三峡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李茂和、中科院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孙九林、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学成、江苏省计经委副主任管保宣、江苏省烟草局局长胡子林、南通市市长程亚民、盐城市副市长谷容先、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易庆瑶、江西铜业公司党委副书记王振坤、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主任、工委书记汤宝昌、上海申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左新之、原中国民航学院院长王文富、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党委书记孙勋、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吴同瑞、原盐城工专校长胡乃定等。

有不少人成为高等学校、学术机构、冶金制造、工程建筑,国防科技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其中有金矿勘察专家范永春、水利专家季奎、机械工程专家杨钟藩、生物学专家刘志礼、超导物理专家金新、有机化学专家钱长涛、加速物理及技术专家张武、吸血虫病专家王在华、轿车制造专家智百年、微波技术专家邱学恒、激光技术专家陈建文和沈书泊、航天工业专家唐登斌、飞机制造专家陈治安、国防科技专家成自龙和宋成勤、化学工程专家游成培、数学专家王能超和赵林城、考古与先秦史专家徐锡台、中国古代思想史专家唐宇元、明史专家王春瑜等。

“文革”期间,盐城中学的正常办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在五六十年代办学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遭受严重损失。有些教师被极“左”思潮迫害致死,有些教师被辱为“牛鬼蛇神”打入牛棚,有些教师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973年,盐城师范学校复校,盐城中学有13名干部、教师被调至该校。1976年,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恢复,盐城中学又被抽走了26名骨干教师,几乎囊括了各学科的教研组长到盐城师专。

1976年至1977年,学校一度改名为江苏师院盐城分院附属中学。这一时期学校革委会主任先后是邵沛、仲吉、徐月亮。就在这困难时期,盐城中学仍为国家培养不少人才,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研究室主任林中梁、江苏省建材局局长王占成、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熊仁民、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导、全国十大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王诗宬,南京理工大学飞行力学专业博士、教授商筱亭,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吴康宁,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政治学博士之一北大教授王浦劬等均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十年动乱结束,进入改革开放和“四化”建设新时期,盐城中学重新焕发青春。1977年9月,刘则先任校长兼党委书记。197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首批办好的十四所重点中学之一,并恢复江苏省盐城中学原名。学校致力于重新组织和培养师资队伍,恢复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优良校风基本得到恢复。1983年5月,庞天仪主持学校工作。学校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常规建设,办学质量基本恢复到文革前的水平。

1985年8月杨四海任党委书记,陆云翔任校长,王文荪、朱五华任副校长。次年8月,王杰任党委书记、陆云翔继续担任校长。为适应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和“四化”建设对中学教育的需要,盐城中学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7年开始,逐步深入地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充满活力、有利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性的“三结合三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

强化德育工作,从1986年起,学校在每学年都要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分别军训一周和下乡劳动锻炼一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劳动观念。1989年12月,学校被江苏省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姚晓东现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副书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茅矛,1995年在导师指导下发现了人类两个新基因,为人类最终攻克癌症提供了依据,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副教授丁建东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2年11月,朱五华同志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前后担任副校长的有周晓林(党委副书记)、房天龙、李祝源、顾为建。

九十年代以来,盐城中学进一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狠抓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办学质量跃上新的台阶。坚持德育为首,爱国主义教育从初一到高三形成序列教育特色。91年上半年,盐城中学承担了省“八五”科研项目《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总体设计及实施》,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于1995年4月完成了此项科研任务,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

近几年,盐城中学爱国主义教育先进事迹先后被《新华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报道,在省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在90年代初,盐城中学就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对现阶段课程设置进行了积极而慎重的改革。

压缩必修课,根据学生兴趣和成才需要增开选修课、劳技课和活动课,先后开设了学科深化类、方法技能类、体育艺术类、拓宽知识类四大类二十多门选修课,基本形成了有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此项教改成果被《学校管理》杂志作了专题介绍,还被选入《江苏省普遍高中改革经验选编》向全国高中会议介绍。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大力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为目标,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开展了“新秀杯”、“五四杯”、“而立杯”、“不惑杯”、“红烛杯”等系列教学竞赛活动。

通过系列教学竞赛活动使老教师发挥了传帮带作用,使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先后有18名中青年教师在省优质课评比中获奖。90年代以来,盐城中学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0篇、出版专著和各类教学参考书18部,数学、物理等学科有四位教师参加了国际学术讨论会,他们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翻译介绍到国外。

现有专职教师159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60人,中级教师72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三结合三为主”的内部管理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同时还对分配制度进行了配套改革,基本形成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

经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近几年盐城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省前列。高考本科升学率稳定在95%以上。94届学生严挺以703分的总成绩夺取了全省理科状元。从1990年以来,盐城中学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数理化等学科竞赛共有768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176人,二等奖240人,先后有12名学生进入国家冬令营,6名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

由于模范地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办学成绩突出,1991年12月学校被团中央授予“中学实践教育活动合格单位”;1993年8月被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表彰为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1993年9月和1997年2月学校被省教委两次评为江苏省“模范学校”;1994年11月被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中国科协授予“中学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学校”;同时被省教委、省体委、省卫生厅授予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1986年以来,学校一直是省市“文明单位”;1996年6月,学校党委被中共江苏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10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先进集体”。

1997年4月率先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

1995年4月2日,李岚清副总理来盐城中学视察充分肯定了盐城中学近几年的办学成绩,认为盐城中学的“办学思路是对的,方法是正确的,教育教学效果是好的,注意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进入“九五”,江苏省盐城中学认真地制订了“九五规划”,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发展可能性,瞄准二十一世纪,明确提出了“全国一流、国际先进”的宏伟的办学目标,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学校现代化。

学校特色活动

学校于每年12月举行为期一个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届时由学生自己开展活动并参与。

学校的学生组织:

⒈学生会:分为主席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部、文艺体育部、宣传与网络部、生活部。

现任干部:

主席:周雨婷

副主席:胡力衡、曹清源,尹天杰

⒉学生社团联合会:分为主席团、财务部、秘书部、宣传部和监察部。

现任干部:

主席:陆佳婧

副主席:刘昱、韩逸亚

学校荣誉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思想道德实践创新建设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单位

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集体

江苏省课程改革先进集体

江苏省教育成果奖

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校校歌

盐中,盐中,光荣的盐中

诞生在轰轰烈烈大革命中

共产党的领导,盐阜人民的培育形成了读书战斗生产劳动的革命学风

串场河畔,戎马倥偬有多少师生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为拯救中华立下了战功

啊~~~~盐中,啊~~~~盐中,光荣的盐中

盐中,盐中,光荣的盐中

成长在祖国建设的洪流中

马列主义指引,教育方针的贯彻继承了三八作风又红又专的光荣传统

建军路上,岁月峥嵘有多少师生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建设中华创建了新功

啊盐中,啊盐中,光荣的盐中

盐中,盐中,光荣的盐中

前进在四化建设的征途中新时期的要求,祖国人民的期望发扬了严格勤奋团结上进的优良校风

正北楼前,桃李争荣有多少师生献身于四化建设事业为振兴中华再创建新

啊~~~~盐中,啊~~~~~盐中,前进的盐中

词:张钟仁曲:孔兰生

校园文化

历史文化

瓜井仙踪

瓜井,在今盐城中学校园东北角。以井深水甜,大旱不涸,保存了近两千年。

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会稽句章(今浙江余姚)有农民许昌、许韶父子揭竿起义,自封阳明皇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募兵讨平许氏父子。扬州刺史臧旻向汉灵帝报告,'上列功状诏书,除坚盐渎丞'。

盐渎县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建县以来,一直'有县无治',由射阳县(今宝应县)县丞代管,孙坚是见之于史书的盐渎第一任县丞。孙坚在盐城任县官期间,为官清正,他父亲孙锺在县城南门外开挖深井,引水种瓜,以此为生,这瓜井便是孙锺留下的。孙坚任满离去。后来他起兵入吴,长子孙策战死,次子孙权自立为吴王,以京口(镇江)为都城。孙锺家族发祥的故居和瓜井,被人们称为'真龙地'。明万历年间,孙锺故居遗址犹存。

知县杨瑞云有《经孙司马坚故居二首》,其一曰:

风景萧萧起暮愁,英雄去矣地还留。

中原当日悲刘氏,建业行看有仲谋。

近海鱼龙千叠浪,西风葭苇满城秋。

只今吊故凭词赋,不尽凄凉对古邱。

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6年),农民起义领袖叫韦彻,据盐城称王,在县城南门外修建皇宫,瓜井成了御花园的一部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淮安王李神通发兵征讨韦彻,被韦彻打败。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招降韦彻。为了破坏这块'真龙地'的风水,下旨将韦彻的皇宫拆除,在瓜井旁边建一座永宁寺,瓜井又成了寺内僧人饮用水之井。唐太宗统一天下后,修复盐城的土城,宋、元两朝又四次修土城,直到明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才将县城移向西南方,改土城为砖城,此时瓜井被圈入县城东门以内。

清人高岑有《瓜井仙踪》诗云:

从他名地说东门,那及孙公故址尊。

满径春未瓜自蔓,丹炉人去井犹存。

海天岁月无今古,汉室皋夔有子孙。

渺渺仙踪何处听,教人仰止暗销魂。

红色文化

盐城中学正北楼

在盐城市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1931年。1940年,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居住和工作过,并在此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会议。1941年初,即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校部。该校在此约二年时间,培养了3000多名军政干部。正北楼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楼房,平面呈“凹”字形,上下各10间。

如今,正北楼已经成为抗大五分校校史陈列室,薛暮桥为陈列室题名。陈列室共分三个展厅,序厅内为陈毅半身塑象,两侧是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的题词。第二展厅,介绍了抗大五分校的历史。第三展厅介绍了抗大总分校及下属四、五、八、九、十分校的历史。

在正北楼楼前的草坪上,是刘少奇的半身塑象,塑象底座上,刻着刘少奇为抗大五分校的题词:

为正义,为自由,为民族的与社会的解放而战斗到底!

办学成果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校获得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质学校称号,学生获得北大实名推荐之后,只需要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不需要参加自主招生笔试。面试合格者将被认定为北大自主招生候选人。

新百年领军计划

清华大学2012年“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学校名单公布,我校获得推荐名额,获得推荐的学生不用参加笔试,面试通过就可以享受降60分录取的优惠。

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项目

我校有资格推荐学生参加SM2考试,考试通过者即可被新加坡国立大学或南洋理工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

法国国民教育部奖学金项目

学校有资格推荐学生入读法国著名高等院校并获取奖学金。

德国教育部奖学金项目

学校有资格推荐学生入读德国精英大学校如亚琛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名校并获取奖学金。

知名校友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盐中学子群星璀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共献,以下为部分知名校友

姓名

成就

乔冠华

外交部原部长、著名外交家

朱训

全国政协原秘书长

周克玉

解放军总后原政委、上将

”将军诗人“

王诗宬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九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立浧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柏村

台湾当局原“行政院长”

陈廷宠

台湾当局原“陆军总司令”

“总统府参军长“

封东来

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

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

茅矛

两个新基因发现者

侯晋

201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获得者

万群

美国国立卫生院长创新奖

陈冬华

全国最年轻的文科“长江学者”

顾润

”一站到底”最年轻的站神之一

丁建东

中国青年科技奖

黄岳忠

安徽省副省长

史有来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政委

李万新

上海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

吴同瑞

北京大学教务长

杨海波

国家教委副主任

陈治安

飞机制造专家

季奎

水利专家

该文章由作者:【鬼蜘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