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又作娑门、桑门,起源于列国时代,意为勤息、息心、净志,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沙门中最有影响的派别是佛教、生活派、顺世派、不可知论派等。沙门分为四种:胜道沙门、示道沙门、命道沙门和污道沙门。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八曰:沙门讹也,正音云室啰末拏,唐言勤恳也。同书卷二十六曰:此云勤劳,内道、外道之总名也,皆据出家为言耳。古经为丧门,或为娑门,罗什法师以言非便改为沙门也。
基本概述
沙门意为‘勤息’。义即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贪嗔痴三毒是众生最根本烦恼,它能毒害众生法身慧命,所以叫做三毒,也就是众生的迷惑心,依惑造业,随业受报。佛陀发心修道,就是断除三毒烦恼,所谓妄惑断尽,智慧圆满,就是成佛,所以佛称为大沙门。充分说明了不论是随业受报做众生,或是返妄归真成菩萨道,完全都离不开缘起论,依因感果的真理。这就是依善业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是一条千古不变的规律。其实这种缘起因果的真理是释迦牟尼佛根据世上万事万物,众生世界的发生发展,乃至消亡的历史,在客观现实中得出的根本定论,亦即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若不报,时候未到的道理。
佛教所讲的缘起因果的教义,是根据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大智度论》和玄奘法师所译的《俱舍论》等许多经论中说的,佛教的主要教义,就是说明缘起因果的道理。
古文记载
《俱舍论》:“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
《玄应音义》:“沙门,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薰习是常业也。”
《翻译名义集》:“沙门,或云桑门,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
时代背景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前六—前五世纪。在这个时代,印度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沙门是当时自由思想家的各种观点、派别的通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顺世派和不可知论派等。上述沙门思潮,虽各有所标榜,但他们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统治方面是一致的。
沙门(Samana),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沙门思潮兴起于列国时代,是与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思想流派,其哲学思想为印度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派系
(1)顺世论,印度古代唯物主义派别,渊源很早。其先驱者之一是与佛陀同时代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意为“发褐”)。顺世论宣称:世界的基础是物质,构成物质的原素(大)是地、水、风、火四大。一切有情识的生物都由“四大”和合而生。认为物质原素不断运动,具有内在的力量,从而否定了神和其它的原因。顺世论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种姓平等,反对轮回业报、祭祀苦行,指出幸福既不在天堂,也不在来世,而在今生。因此佛教称他们为“现世涅论”。这个派别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在广大人民中流行。
(2)耆那教,耆那教的真正创立者是与佛陀同时代的筏驮摩那,号称大雄。大雄建立了一套修持理论和实践,这个派别在佛教兴起时代十分活跃,它一方面反对婆罗门教,另一方面与佛教也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3)生活派,生活派的梵文原意为“严格遵守生活法的规定者”,汉译佛经称为邪命外道。相传为末伽黎·俱舍罗所创,据后来南印度发现的碑文记载,与佛陀同时代的“六师”中的婆浮陀·伽那和富兰那·迦叶也归入这个派别。在佛教兴起时期,生活派在恒河流域的舍卫城和补罗沙城等地组织过独立的僧团,拥有自己的寺庙,过着极为严格的戒律生活。生活派宣称:宇宙和一切有生命的物类由灵魂、地、水、风、火、虚空、得失、苦、乐、生、死等12个原素构成。各种原素的结合是一种自然的、机械的、无关系的结合;在社会道德观方面提出了一种宿命论学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受命运支配着的,在命运的锁链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无能为力的,伦理道德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派别在印度孔雀王朝、戒日王朝时很流行,以后在南印度又和耆那教、印度民间信仰相结合,直至15世纪才销声匿迹。
(4)不可知论派,以佛陀同时代的散惹耶·毗多梨子为代表。据佛经记载,在佛教兴起时,散惹耶也组织过自己的僧团,有弟子250人,佛陀的两个大弟子舍利佛和大目连原先都是散惹耶的门徒,后皈依佛教,因此散惹耶气愤而死。散惹耶宣传一种怀疑论或不可知论,认为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真理都是不可遽然断言的。例如人们对于来世化生、因果报应、罪恶是非、如来(人格化的修行完善者)可以说有,可以说无,可以说亦有亦无,可以说非亦有非亦无。散惹耶这种理论被佛教徒称为“难以捕捉的鱼学说”。不可知论作为一个派别在佛教兴起以后就销声匿迹,但它的思想对后世一直有影响。
基本观点
沙门虽然各有所标榜,但他们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统治方面是一致的。在世界观方面则集中反对梵天创世说,从而提出了自然因说(世界是由自然的物质原因构成的)、偶然因说(世界是由偶然原因构成的)、结合因说(由物质和精神的原因结合而成)、宿作因说、生类因说(世界的各种事物及人分成不同的种姓是先天命定的),这些学说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从自然或现实出发的,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规律比神的创造更为重要,来源于实践的人的知觉、经验比吠陀天启更有效。
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反对祭司的精神统治和种姓的不平等制度,反对以动物为牺牲的血腥屠杀和繁琐的祭祀仪式,但这些派别也有很多时代的局限,他们中除顺世论外一般都相信业报轮回,有的还陷入诡辩、不可知论或宿命论,有的实行极端的苦行主义或享乐主义,甚至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社会伦理准则而走向极端,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沙门思潮反映了当时正在兴起的社会力量一一武士贵族、商业富有者和城市居民的思想和倾向。
代表人物
佛教也是沙门在中国演化。但佛教在公元前6一5世纪兴起时并不象佛教经典所渲染的那样是一个有重要影响的派别,早期耆那教文献中并没有注意它。当时在新兴的思想界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活派、顺世论,其次是耆那教、佛教和不可知论派等。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于沙门发源地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岁娶妻,生有一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出家后先跟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经七天七夜,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觉悟”。此后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陈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此时他35岁,直到80岁去世。他在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佛教是佛陀的言教,佛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佛、法、僧三宝是学习佛法应该具有的根本知识,所以首先提出来解说。佛陀是佛宝,他的言教就是法宝,他所组建的教团就是僧宝。
沙门铜像
高义造铜沙门像,铸造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高21cm,宽17.5cm。明正统高义造铜沙门像作沙门形象,光头,眉间有白毫,双眉修长,两眼微闭,大耳下垂,身穿袈裟,袈裟幅边有装饰。结跏趺坐,左手平置腹前,手中托宝珠,右手握拳,中空,坐于须弥座上,座前正中有一小兽,仰头向上。座背面刻“大明正统九年岁次甲子,造佛人高义”款识。
从形象上分析,此造像应为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因“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而得名,他与文殊、普贤、观音并称为中国四大菩萨。他处于释迦涅盘之后、弥勒未生之前,发誓要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归成正果,因此也被称为“大愿菩萨”。民间传说供养地藏,可得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存益寿、所求遂意、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多遇圣因等10种利益。据《大方广十轮经》记载,地藏形象出现在北凉时期,唐、五代、两宋时期广为流行,并持续到明清。民间信仰尤甚。其形象主要有沙门、菩萨两种。沙门形一般身穿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此像左手托有宝珠,右手中空,推测原来所握者为锡杖。此为研究明代地藏信仰的珍贵资料。
沙门古寺
沙门古寺(俗称“岭门庵”)位于广东揭阳惠来县葵潭镇溪沙乡交通要地,大南山国营农场岭门管区,有座重建一新的1998年7月2日揭阳市宗教局给予登记,有著名诗僧释定持所撰妙联,系礼佛、游览好去处。寺位于大南山落脉,背靠岭门径,临田见水,龙溪而襟带奔流南海,故揽山水之胜。
相传创自南宋(1127—1279),南逃宋帝昺部将率军驻宿,在灯下书“佛光永耀”(后木刻为匾,惜火灾中烧毁)。清乾隆间(1736—1795),僧见宇残梁蛀,募捐十方以修葺并扩建。民国时住僧10多名,百花岩高僧宽鉴巡视镇江寺、西来古寺,并来寺开示,1927年彭湃率农军从海陆丰来攻惠城时驻此,越岁古大存也驻此发动溪沙农民革命,成为地下活动点。1947年,遭国民党军队烧毁。1950年后被废而倒塌,杂草丛生,垦为茶园,寺迹湮没。
1994年甲戍二月,在寺址要建“百姓公妈墓”(埋历代尸骨近千)管理处食堂,挖地基时发现明代铜铸观音像(重1公斤余)、香炉、石槽、清代水洗盆等文物10余件,村老皆说乃佛寺遗宝,应筹资重建古刹。向揭阳市佛协会长、双峰寺方丈释光镇汇报获支持。在各地善信乐捐下,短短2年中,主体工程便基本完成。重建之寺,坐北向南,占地10亩,其中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分为大门、大雄宝殿、后堂佛厅楼)(上层为观音阁)及斋堂、客厅、僧舍等。内奉释光镇法师送来的汉白玉雕像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观音四大尊,各高逾米,十分宝贵。全寺法器齐全,庄严壮观。
对立门派
与沙门相悖的是婆罗门,梵语bra^hman!a。又作婆啰贺磨拏、婆罗欱末拏、没啰憾摩。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卷十五种德经、慧琳音义卷二十九等皆载此阶级由梵天之口生,颜貌端正,清净高洁,以习吠陀、司祭祀为业。依摩奴法典规定,四姓中婆罗门有六法,即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故四姓中除最下之首陀罗族外,其余三姓皆得诵吠陀、自作祭祀,然为他人祭师、教他人吠陀、受施等则仅限于婆罗门。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相传婆罗门是梵天(印度当时所奉信的神)用嘴创造的,刹帝利是梵天用手创造的,吠舍是梵天用腿创造的,首陀罗是梵天用脚创造的。当时的贵族以此说法来巩固自己权利。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就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该文章由作者:【飞天战龙】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