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蜥,又名麻蜥蜴,麻蛇。体长不超过100毫米。吻较窄,吻棱不显。头顶大鳞对称排列,鼓膜大而裸露,背部全为粒鳞,腹鳞比背鳞大,近方形,向腹中线呈斜行排列。肩前方两侧至腹面有1明显的皮肤褶形成的领围,领围游离缘为较大的鳞片。指、趾下面被棱鳞,股腹面有股孔。尾长为体长的1.5倍以上。
生活习性
麻蜥蜴在野外一般生活在温暖、干燥、阳光充足的沙土环境中。麻蜥在野外是昼行性动物,喜欢在晴天外出活动,阴天少见。麻蜥在野外的食物有昆虫纲,蚱蜢、地老虎、粘虫、金针虫、蝼蛄、叶蝉;蛛形纲,多足纲和甲壳纲。
生长繁殖
5—7月是麻蜥的繁殖季节。5月中旬可发现其交尾现象,交尾时,雌雄蜥蜴相互走近,然后相互咬紧对方的尾部,转圈奔跑,有时雌体可弯曲成弧形,并咬紧雄体腹面的中部,雌雄体逐渐贴近,进行交尾。交尾时间可持续30分钟。6月上旬产卵,卵于地面自然小洞穴和石缝中。每只成熟雌体常怀卵3—5枚。卵外被柔软革质卵壳,色乳白,平均大小约为13mmX7mm,重约0.8g—0.9g。
分布范围
已知约50种,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暖温带。中国产9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和华北,为草原和荒漠的典型动物。个别种向东南分布到江苏和安徽北部,但不超过长江。
栖息环境
丽斑麻蜥栖息于海拔250~1250米的草甸、草原、河滩、山坡的乱石草丛中。以各种昆虫和蛛形类为食。4月末开始产卵,每产2~4枚,卵径12~14毫米。7月初至8月底孵出幼蜥,刚孵出时全长17~19毫米。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药用价值
【来源】蜥蜴科动物麻蜥,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摔死或开水烫死后晒干或烘干。有的地方在捕捉后,用白酒喷,死后,置通风处荫干。
【性味归经】咸,寒。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利尿。用于癫痫,小便不利,气郁结滞;外用治淋巴结结核,疮毒。
【用法用量】0.5~1钱(或1个),焙干研粉服;外用适量,焙干研粉香油调敷。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麻蜥蜴,以干燥全体入药,药名麻蛇子。
该文章由作者:【无忧启动】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