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汉语汉字)

童(拼音:tó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童本指男奴,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僮”。现代“童”多指小孩子,引申指未成年的,如童工。古代儿童头顶上不留头发,所以“童”也指光秃秃的。

童(汉语汉字)

字源解说

童在甲骨文中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刀形(辛或䇂),下部是突出了眼睛的人形,整个字像用刀刺瞎人的眼睛。基本意思表示一个被刑具束缚着的人的样子,即奴仆。这种形体的“童”字在周秦文字中没有沿袭下来,但六国文字却继承了这一写法。齐、楚文字有些字与甲骨文联系十分紧密,“童”字即是其中一例。

西周金文上部承袭了甲骨文的以刑具刺目形,下部增加“东”表音,成了形声字。后“东”下增“土”旁,与“重”形近。在秦简和小篆中,省去了中部的“目”,就成了所谓的“从䇂,重省声”了。《说文解字》说“男有罪曰奴,奴曰童”,与字形相合,当是可信的。后来因为以“童”,来表示“孩子”,于是便另造一个“童”旁加“亻”的“僮”来表示奴仆和未成年的男子。“童”,“僮”二字分家,大概在秦代以后。或以为“童”的上部不是刑具,而是头饰,那么“童”的本义就不一定是有罪的男人了,亦可备一说。

详细解释

〈名〉

(形声。重省声。(qiān),罪。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boyservant]

得童仆贞。——《易·旅》

童子执帚。——《仪礼·既夕礼记》

小童持斧。——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童奴(仆役);童隶(犹童仆);童仆(家僮和仆人);童妾(婢女;小妾)

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child]

匪我求童蒙。——《易·蒙卦》

成童舞象。——《礼记·内则》

童寄者。——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童微伺其睡。

将杀童。

持童抵主人所。

又如: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童子科(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幼(童年;儿童);童角(一种儿童发式);童蒙(指无知的儿童;指童年);童稚(儿童;小孩);童趣(儿童的情趣)

指处女或童男的贞操[virgin]

至期与女俱入房,亲以手去其童。——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

又如∶童男子(从未接近女色的男子);童真(童贞)

眼珠。通“瞳”[pupil]

周生亦有言,舜盖重童子,项羽又重童子,岂其苗裔邪?——《汉书·陈用项籍传赞》

又如:童子(瞳人;瞳仁;眼珠)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三】【䇂部】徒红切(tóng)

男有辠(罪)曰①奴,奴曰童,女曰妾。从䇂,重省声。

?,籀文童,中与?中同从廿。廿,以为古文疾字②。

【译文】童,男人有罪称为奴,奴叫作童,女人有罪称为妾。从,重省声。

?是籀文童字。“童”中的廿与“?”中的廿都从“廿”;廿,古文把它当作“疾”字。

【注释】①曰:谓。②“廿以为”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按:从廿,未详其义。”

说文解字注

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

注:女部曰:奴婢皆古之辠人也。偁周礼其奴男子入于辠隷。女子入于春稾。

从䇂。重省声。

注:徒红切。九部。今人童仆字作僮,以此为僮子字,葢(盖)经典皆汉以後所改。

籒文童。中与窃中同从廿。

注:句。

廿,

注:逗。

㠯(以)为古文疾字。

注:当作古文以为疾字。廿本二十并也,古文假为疾字,此亦不同音之假借也。窃字下曰:廿,古文疾。则不言以为。童从疾者,亦取有辠之意。

广韵

徒红切,平东定 ‖重声东部

童,独也,言童子未有室家也。又姓,出东莞。汉有琅邪内史童仲玉。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字部】童 ·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7

《广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竝音同。独也。言童子未有室家者也。

《增韵》:十五以下谓之童子。《易·蒙卦》:匪我求童蒙。《诗·卫风》:童子佩觿。《谷梁传·昭十九年》:羁贯成童。注:成童,八岁以上。

又《增韵》:女亦称童子。《礼·记注》: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又邦君妻自称之谦辞。《论语》:夫人自称曰小童。

又牛羊之无角者曰童。《易·大畜》:童牛之牿。《诗·大雅》:俾出童羖。

又《释名》:山无草木曰童,若童子未冠然。《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注:童土,无草木地。

又地名。《前汉·功臣表》:童乡侯钟祖。

又草名。《尔雅》疏:寓木,一名宛童。

又稂,一名童梁。

又童童,盛貌。《蜀志》:先主舍东南角桑树童童,如小车盖。

又《篇海》:男有罪为奴曰童使。《易·旅卦》:得童仆贞。《前汉·货殖传》:童手指千。注:童,奴婢也。《韵会补》:童,奴也,幼也。今文僮幼字作童,童仆字作僮,相承失也。

又姓。《急就篇》注:颛顼子号老童,其後为姓。《广韵》:汉有琅邪内史童仲玉。

又《集韵》诸容切,音钟。《公羊传·桓十一年》:公会宋公于夫童。注:童,音钟。左氏谷梁皆作钟。

又借作同。《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注:童,同也。声之譌也。

又叶徒黄切。韩愈《此日足可惜》诗:惊波暗合沓,星宿争翻芒。马乏复悲鸣,左右泣仆童。

该文章由作者:【世故的哲学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