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拼音:xiā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从止(指脚)从人,人举足则前进,表示在前面的意思。先的基本义是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或空间的次序在先。引申用作名词,特指祖先,又指过世的,多指长辈。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先”由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止”(如图1)或“之”(如图2),下面是“人”。“止”字之形,描摹的是人的脚,脚的功能是行走,因此“止”在合体字中充当表义成分时一般是表示“行进”的。至于“之”,只不过是在“止”下加一指为起点前行,所以“之”的本义也就是“前往”。金文字形基本同图2的甲骨文从“之”。篆文作图7。睡虎地秦墓竹简作图8、9;汉代隶书(图10-11)上部两边对称的曲画改为折画,成为楷书先的直接源头。以“止”或“之”与“人”会意的“先”,显示的是前行之人的意思,本义为走在前面。甲骨文中也用作先后之先,还可用作祖先之先。
“先”字的意义是宽泛的,它不仅表示“祖先”,而且表示一般的时间或顺序在前。基于“时间在前”这一点,“先”又可表示“古时的、古代的、原先”等意义;基于“顺序在前”这一点,“先”又可表示“首要之事、事先联系介绍、占先”等等。“先”的用法的这种宽泛性,在它最初出现的语境里即已存在,似乎并不能轻易判断“祖先”之义与“先后”之义的产生孰先孰后,因为“先后”之“先”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要为它设计一个贴切文字构形有着极大的障碍,按照造字的通例,人们不能不选择一个易于描摹的,并与所表字义有某种联系的具体形象来创构字形,而祖先似乎正是这样一种形象。
详细释义
拼音 | 词性 | 释义 |
xiān | 名词 | 时间或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 |
〈口语〉时间词。当初;先前。 | ||
〈文言〉前导;前驱。 | ||
〈文言〉首要,根本。 | ||
先世;祖先。 | ||
〈文言〉先生(指老师)的简称。 | ||
姓氏用字,参看“先姓”。 | ||
形容词 | 尊称已经去世的。 | |
副词 | 表示某一行为或时间发生在前。 | |
暂时。 | ||
表示时间,相当于“原来、已经”。 | ||
动词 | 〈文言〉前进。 | |
〈文言〉超越,居前。 | ||
〈文言〉尊崇;重视。 | ||
〈文言〉首创;开始。 | ||
〈文言〉教导;倡导。 | ||
〈文言〉开放;诱发。 | ||
〈文言〉事先联系或介绍。 | ||
〈文言〉指死亡或使死亡。 | ||
〈文言〉推让。 | ||
参考资料 |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先部】稣前切(xiān)
前进也。从儿①从之。凡先之属皆从先。
【注释】徐铉注:之人上,是先也。①儿(rén):异体“人”字。
说文解字注
前进也。
段注:前当作歬,不行而进曰歬。凡言歬者缓词,凡言先者急词也。其为进一也。
从儿之。
段注:之者,出也,引伸为往也。苏前切,古音在十三部,读若先声之诜。
广韵
苏前切,平先心‖先声文1部(xiān)
先,先后也。又姓,《左传》晋有先轸。苏前切。又苏荐切。四。
苏佃切,去霰心‖先声文1部(xiàn)
先,先后,犹娣姒。又姓,出河东。又苏前切。
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部】先·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4
《唐韵》《正韵》苏前切。《集韵》《韵会》萧前切,并霰平声。《说文》:先,前进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经·感应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经》:象帝之先。
又祖父已歾曰先。《司马迁·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又姓。《韵会》:晋有先轸。
又《韵会》:凡在前者谓之先,则平声。先而导前与当后而先之,则去声。
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先见切,音霰。《增韵》:先之也。《正韵》:相导前后曰先后。《周礼·夏官·大司马》:以先恺乐,献于社。注:先犹导也。《史记·郦食其传》:沛公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
又先事而为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礼·月令》:先立春三日。
又当后而前曰先。《左传·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长者。老子《道德经》:先天地生。
又《广韵》:娣姒曰先后。《前汉·郊祀志》:神君者,长陵女子。以乳死,见神于先后宛若。注:孟康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师古曰:古谓之娣姒,今关中俗呼为先后,吴楚呼之为妯娌。
又《韵会》《正韵》并苏典切,音跣。《越语》:句践亲为夫差先马。《韵会》:前汉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先马。后汉职如谒者,太子出,则当直者前驱导威仪也。或作洗。
字形书法
“⺧”窄“儿”宽。“⺧”居上半格;竖在竖中线,长横收笔于横中线。“儿”居下半格;撇笔撇尖超出上部;乚(竖弯钩)起笔贴近竖中线,钩部超出上部。
音韵汇集
时代 | 声韵系统名称 | 韵部 | 声母 | 韵母 |
先秦 | 高本汉系统 | s | iən | |
王力系统 | 文 | s | iən | |
董同龢系统 | 文 | s | iən | |
周法高系统 | 文 | s | eən | |
李方桂系统 | 文 | s | iən | |
西汉 | 真 | |||
东汉 | 真 | |||
魏 | 元 | ian | ||
晋 | 元 | ian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山先仙 | iɑn | |
北魏后期北齐 | 山先仙 | iɑn | ||
齐梁陈北周隋 | 山先仙 | iɑn | ||
隋唐 | 拟音/高本汉系统 | s | ien | |
拟音/王力系统 | s | ien | ||
拟音/董同龢系统 | s | iɛn | ||
拟音/周法高系统 | s | iɛn | ||
拟音/李方桂系统 | s | ien | ||
拟音/陈新雄系统 | s | ien |
字形 | 小韵 | 韵摄 | 声调 | 韵目 | 声母 | 声类 | 开合 | 等第 | 清浊 | 反切 | 拟音 | |
广韵 | 先 | 先 | 山 | 平声 | 下平一先 | 心 | 开口呼 | 四等 | 全清 | 苏前切 | siɛn | |
霰 | 山 | 去声 | 三十二霰 | 心 | 开口呼 | 四等 | 全清 | 苏佃切/苏荐切 | siɛn | |||
集韵 | 先 | 山 | 平声 | 下平一先 | 心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清 | 萧前切 | sɛn | ||
霰 | 山 | 去声 | 三十二霰 | 心 | 开口呼 | 四等 | 次清 | 先见切 | sɛn | |||
韵略 | 平声 | 先 | 苏前切 | |||||||||
去声 | 霰 | 先见切 | ||||||||||
增韵 | 平声 | 先 | 苏前切 | |||||||||
上声 | 铣 | 苏典切 | ||||||||||
去声 | 霰 | 先见切 | ||||||||||
中原音韵 | 先 | 阴平 | 先天 | 心 | 齐齿呼 | 全清 | siɛn | |||||
中州音韵 | 平声 | 先天 | 思煎切 | |||||||||
去声 | 先天 | 桑箭切 | ||||||||||
洪武正韵 | 先 | 平声 | 十一先 | 心 | 全清 | 苏前切 | sien | |||||
铣 | 上声 | 十一铣 | 心 | 全清 | 苏典切 | sien | ||||||
霰 | 去声 | 十一霰 | 心 | 苏 | 全清 | 先见切 | sien |
该文章由作者:【达者为师】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