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是一部沃尔特·塞勒斯执导的剧情片,由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格·德拉·塞纳主演。影片根据切·格瓦拉本人写的《南美丛林日记》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于2004年9月24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1952年1月, 23岁的格瓦拉还只是一个没有拿到文凭、主攻麻风学的医学院研究生,但在按捺不住的疯狂青春的驱使下,他毅然告别了父母和女友,与好友——29岁的生物化学家艾伯特匆匆忙忙地抱着帐篷被褥上路了。在格瓦拉和艾伯特的眼中,地图上那条跨越美洲的美丽曲线正在向他们招手致意,“快快快,前方犹如聂鲁达的爱情诗般美好”……就是这种对未知事物怀有的无限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并肩驾着诺顿500摩托车,开始了穿越阿根廷、智利、秘鲁、古巴等拉丁美洲国家,为期8个月的旅程。
起初格瓦拉以为这段旅程将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因此从摩托车坏在半路到被货船运走而不觉,从恋爱、喝酒、打架到充当消防员帮助救火……每一次新奇的冒险都让他们心动不已,但当两位年轻人体味到他们所在的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时,他们旅行的基调发生了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也彻底被颠覆。
在智利那种“不是人走的路”上,两个人遇到了一家穷得连最后一块贫瘠的土地也被地主剥夺的背井离乡者,他们的“幸运”就是能在附近的矿山找到工作,而矿山老板连一口水也不给他们喝,这次遭遇让格瓦拉经历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夜晚”,眼前的世界与他们享受的生活相距是那么遥远。
随后一路上所感受到的新鲜事物连续不断地冲击和转变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印加文化的奇观、马丘比丘的美深深地震撼着他们,而在旅程的最后一段时间,也是格瓦拉24岁生日那天,他们来到秘鲁山区的麻风病人隔离区,与麻风病人共处的亲身经历更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质疑——被经济定义的所谓的“进步”究竟有何价值?
旅程虽然结束了,但穷苦的人民、无依的孩童、艰难的矿工、疾苦的病人……满眼无情仍时时冲击着他们的神经,同时乐观的美洲人跳起的温情的舞蹈,舞步间释放的那种种的不快与不幸,以及那份随着美妙的音乐适时而来的天性里的自由,更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演职员表
角色 | 演员 |
欧内斯托·格瓦拉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
阿尔伯托·格兰纳多 | 罗德里格·德拉·塞纳 |
艾琳娜 | 切奇娜 |
Chichina | 米亚·梅塞德斯 |
Celia de la Serna | 梅赛黛斯·莫朗 |
Ernesto Guevara Lynch | Jean Pierre Noher |
Roberto Guevara | Lucas Oro |
Celita Guevara | Marina Glezer |
Ana María Guevara | Sofia Bertolotto |
Juan Martín Guevara | Franco Solazzi |
Uncle Jorge | Ricardo Díaz Mour |
Young Traveler | Daniel Cargieman |
Rodolfo | Diego Giorzi |
Tomás Granado | Facundo Espinosa |
Kid | Diego Treu |
制作人 | 丹尼尔·布尔曼、罗伯特·雷德福、Diego Dubcovsky、Mónica Lima、Michael Nozik、Edgard Tenenbaum、Karen Tenkhoff、Paul Webster、瑞贝卡·耶得汉姆 |
导演 | 沃尔特·塞勒斯 |
副导演(助理) | Federico Berón、Márcia Faria、Claudio Leiva、Samuel León、Pablo Ramos、Claudio Reiter、Sara Rossi、茱莉亚·索罗蒙弗 |
编剧 | 何塞·里维拉、Ché Guevara 、Alberto Granado |
摄影 | 埃里克·高蒂尔 |
配乐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 |
剪辑 | Daniel Rezende |
选角导演 | Walter Rippell |
艺术指导 | 卡洛斯·康蒂 |
美术设计 | Coca Oderigo、Laurent Ott、Maria Eugenia Sueiro |
服装设计 | Beatriz De Benedetto、Marisa Urruti |
布景师 | 卡洛斯·康蒂 |
角色介绍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音乐原声
专辑中文名 | 摩托日记 | |
专辑英文名 | The Motorcycle Diaries | |
别名 | Die Reise Des Jungen Che | |
艺术家 | Gustavo Santaolalla | |
版本 |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 |
唱片公司 | Deutsche Grammophon | |
发行时间 | 2004年9月24日 | |
语言 | 西班牙语 |
曲目 | 时长 |
Apertura | 02:48 |
Chichina | 01:31 |
Montaña | 00:28 |
Sendero | 02:38 |
La Partida | 01:29 |
Lima | 01:21 |
Zambita | 02:31 |
Amazonas | 01:00 |
Círculo En El Río | 00:25 |
El Cruce | 01:46 |
Revolución Caliente | 00:55 |
Al Otro Lado Del Río | 03:14 |
Lago Frías | 02:19 |
Chipi Chipi | 04:00 |
Procesión | 01:11 |
Jardín | 03:02 |
La Muerte De La Poderosa | 01:57 |
La Salida De Lima | 01:40 |
Que Rico El Mambo | 02:29 |
Cabalgando | 02:58 |
Leyendo En El Hospital | 03:07 |
De Usuahia A La Quiaca | 02:48 |
Partida Del Leprosario | 01:53 |
获奖记录
时间 | 奖项 | 获奖主体 |
2005 |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奖-最佳原创歌曲 | Jorge Drexler(获奖) |
第77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 何塞·里维拉(提名) | |
2004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 | 埃里克·高蒂尔(获奖)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 沃尔特·塞勒斯(获奖) |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弗朗索瓦·加莱奖 | 沃尔特·塞勒斯(获奖) | |
第5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 沃尔特·塞勒斯(提名) | |
2005 | 第62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 | 《摩托日记》(提名) |
2004 | 第17届欧洲电影奖-环球银幕奖 | 沃尔特·塞勒斯(提名) |
2005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安东尼·阿斯奎斯奖最佳电影音乐 | 古斯塔沃·桑多拉拉(获奖)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非英语片 | Michael Nozik 沃尔特·塞勒斯 Edgard Tenenbaum Karen Tenkhoff(获奖) |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 | Michael Nozik Edgard Tenenbaum Karen Tenkhoff(提名) |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 盖尔·加西亚·贝纳尔(提名) |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配角 | 罗德里格·德拉·塞纳(提名) |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剧本 -改编 | José Rivera(提名) | |
第58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摄影 | 埃里克·高蒂尔(提名) | |
2005 | 第30届法国凯撒奖-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 | 沃尔特·塞勒斯(提名) |
2005 | 第19届西班牙戈雅奖-戈雅奖-最佳改编剧本 | José Rivera(获奖) |
制作发行
幕后公司
公司 | 地区 |
FilmFour | 英国 |
Southfork Pictures | 美国 |
BD Cine | 阿根廷 |
Sahara Films | 智利 |
South Fork Pictures | —— |
South Fork Pictures | 美国 |
Tu Vas Voir Productions | 法国 |
Inca Films S.A | 秘鲁 |
Senator Film Produktion GmbH | 德国 |
Sound for Film Inc | 美国 |
发行公司
公司 | 国家/地区 | 时间 |
A-Film Distribution | 荷兰 | 2004 |
Alliance Atlantis Home Video | 加拿大 | 2005 |
Asociace Ceských Filmových Klubu | 捷克 | 2006 |
康斯坦丁影业公司 | 德国 | 2004 |
Diaphana Films | 法国 | 2004 |
焦点电影公司 | 美国 | 2004 |
Gativideo | 阿根廷 | 2005 |
Golden Scene | 中国香港 | 2004 |
Golden Village | 新加坡 | 2004 |
Herald Film Company | 日本 | 2004 |
Highlight Film | 德国 | 2005 |
Monopole-Pathé | 瑞士 | 2004 |
Pathé Distribution Ltd | 英国 | 2004 |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 —— | 2005 |
BIM Distribuzione | 意大利 | 2004 |
博伟国际 | 阿根廷 | 2004 |
腾达国际娱乐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台湾 | 2005 |
其他公司
公司 | 地区 |
Fx Stunt Team(特效制作) | 阿根廷 |
UMG Soundtracks | 美国 |
Alfa Vision S.r.l. | 阿根廷 |
Susan Bradley Film Design | 美国 |
Sound Satisfaction | 美国 |
Widget Post Production | 美国 |
Monkeyland Audio | 美国 |
Title House Digital | 美国 |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挪威 | 2004年2月6日 |
中国香港 | 2004年11月4日 |
美国 | 2004年1月15日 |
法国 | 2004年5月19日 |
瑞士 | 2004年5月28日 |
新西兰 | 2004年7月9日 |
丹麦 | 2004年8月19日 |
丹麦 | 2004年8月27日 |
美国 | 2004年9月2日 |
瑞士 | 2004年9月8日 |
比利时 | 2004年9月8日 |
加拿大 | 2004年9月13日 |
德国 | 2004年9月30日 |
加拿大 | 2004年10月1日 |
瑞士 | 2004年10月7日 |
西班牙 | 2004年10月8日 |
墨西哥 | 2004年10月8日 |
土耳其 | 2004年10月14日 |
智利 | 2004年10月21日 |
巴拿马 | 2004年10月22日 |
奥地利 | 2004年10月29日 |
匈牙利 | 2004年11月11日 |
荷兰 | 2004年11月25日 |
中国台湾 | 2004年12月3日 |
克罗地亚 | 2005年2月3日 |
波兰 | 2005年2月25日 |
保加利亚 | 2005年3月11日 |
冰岛 | 2005年4月7日 |
捷克 | 2006年1月12日 |
中国台湾 | 2005年2月25日 |
美国 | 2004年9月24日 |
巴西 | 2004年5月7日 |
意大利 | 2004年5月21日 |
法国 | 2004年7月7日 |
阿根廷 | 2004年7月29日 |
英国 | 2004年8月27日 |
芬兰 | 2004年8月29日 |
芬兰 | 2004年9月3日 |
法国 | 2004年9月8日 |
荷兰 | 2004年9月12日 |
加拿大 | 2004年9月25日 |
墨西哥 | 2004年10月1日 |
以色列 | 2004年10月6日 |
韩国 | 2004年10月8日 |
加拿大 | 2004年10月8日 |
日本 | 2004年10月9日 |
葡萄牙 | 2004年10月14日 |
瑞典 | 2004年10月22日 |
德国 | 2004年10月28日 |
土耳其 | 2004年11月5日 |
韩国 | 2004年11月12日 |
希腊 | 2004年11月26日 |
澳大利亚 | 2004年12月16日 |
委内瑞拉 | 2005年2月4日 |
泰国 | 2005年3月10日 |
塞尔维亚和黑山 | 2005年3月 |
捷克 | 2005年7月7日 |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该片是由真人真事改编,灵感来自阿根廷的23岁医学院学生切·格瓦拉在1951年间与好友亚柏托以机车环游南美一圈的旅途。《摩托日记》则是根据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记拍摄的影片。而在制片人找到塞勒斯执导这部影片之前,他就已经多次书读过该书。
剧本改编
格瓦拉的日记中带有许多看似轻描淡写的戏谑似的幽默,因此编剧在编写剧本时也尽量把这种幽默体现出来。编剧不愿受到两人日后经历的影响,而是试图充分表现出当时当地两个年轻人性格中充满人性的一面。
拍摄过程
为了拍摄,摄制组作了许多的前期准备,用了两年的时间重走了当年路,阿根廷、智利、秘鲁、古巴。在这段旅程中,摄制组与格瓦拉的家人面对面,并在哈瓦那见到了仍然健在的80多岁的艾伯特。人员来自拉丁美洲各个地区的剧组,完成这部影片的拍摄也用了与格瓦拉完成当年旅途一样的8个月时间,取景地超过30处,包括零下几度的安第斯山脉和超过45摄氏度的亚马逊河地带,以及格瓦拉当年呆了3个星期的麻风病院。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尽量采取一种简单直接的影像语言,大部分时间他们的思路都是跟着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而并没有按照既定的拍摄计划来进行。
幕后花絮
时代错误:片尾当Che在机场的时候,有辆黄色的GMC便车开过。这辆车是一块挡风玻璃。实际上,应该是在1952年以后GMC才开始采用一块挡风玻璃的设计的。
连贯性:当格瓦拉坐在前往圣保罗的船上,他正在用一支铅笔写日记,但是当他站起来找他的包的时候,日记本和铅笔都消失不见了。
现实错误:在他们从摩托车上摔倒并且撞到母牛的场景中,你可以看到摩托车在滑动。如果往前仔细看,可以发现有一根绳子在牵引它。
盖尔·加西亚在拍摄开始之前准备了近四个月,还特别练习了摩托车技术。
影片评价
《摩托日记》刻画人物时接近了年轻时的格瓦拉,人性化的表现出了这段传奇人生,格瓦拉与同伴之间的戏份平衡,表现了格瓦拉从男孩到男人的内心转化,影片煽情又不失于真实。(网易娱乐评)
《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而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喻今。影片尽量平常对待一个英雄过去的经历,虽然难免抒情、煽情但决不盲目烂情,随着光与影在旅程上自然流动,见证美好也直视荒凉。影片本身亦是一部青春的诗集,严肃的理想萌芽下自然蕴藏着青春的不羁与年少的玩笑。(南方都市报评)
《摩托日记》是非常经典的文艺传记片,导演用近乎纪实的手法,以影像传达着当年格瓦拉身处的环境。(华商网、华商报评)
《摩托日记》之所以能在许多同类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对电影的人物塑造与情感氛围的深厚控制力功不可没。他把切·格瓦拉的日记与和他共同旅行的阿尔伯托·格拉纳多的回忆录糅合到了一起,给予了影片更广阔的视野和更细腻真实的背景。从政治与情感的角度,详细地表现了两个年轻人旅行的种种细节,追溯了拉丁美洲革命中心的起源。同时,旖旎的南美风光也让影片的画面与质感变得如油画般绚烂迷人;而影片中淡淡的怀旧情调和对人性与革命的向往,又把这部深具内涵的电影与一般的公路影片区别开来,显示出导演沃尔特·赛勒斯含蓄的艺术品位与影像格调。盖尔·加西亚·贝纳尔则成功把握住了切·格瓦拉的不同气质,以及他内心世界的情感转变,让一个勇敢坚强、并且富有责任感的切·格瓦拉形象跃然银幕,更使影片的主题得以通过人物得到了升华。在这个许多人不再愿意发现和追求自我理想的年代,渗透着理性和非理性味道的《摩托日记》,对理想的精神本质进行了探索和反思。它告诉我们,理想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冰凉的追寻,而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生命的真诚信念。(央视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面面相】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