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第一医院坐落于厦门市镇海路55号的厦门市第一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简介
创建于1937年,前身为福建省立医院,现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福建中医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
厦门市第一医院现开放病床1400余张,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00余人,硕士、博士200余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年门急诊量165万人次,年住院量4万余人次,均居厦门首位。
医院重视质量建设,首倡首席质控师制度规范医疗行为;重视学科建设,全力提升医学中心、重点学科、优势专科的综合实力;与国内外著名医院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并聘请黄志强院士、胡强达教授、胡大一教授等国内外顶级专家加盟医院,提高各专科技术水平。2006年5月,医院以全省卫生系统最高分通过博士后工作站审批,成为福建省地市医院首家博士后工作站。
医院现有临床、医技科室48个,设有福建省新生儿救护分中心、厦门市肿瘤中心、厦门市泌尿系统疾病诊治中心。
第一医院杏林院区的前身是厦门市杏林医院,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市属二级乙等医院。2003年6月,第一医院和杏林医院正式合并。
由于杏林院区各科室与厦门院区相关科室逐步融合,杏林院区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将不断提高。
鼓浪屿院区介绍
2006年5月,随着鼓浪屿作为著名国际风景旅游区品牌的日趋成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及疗养人员,流动人口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为进一步改善鼓浪屿风景区的就医环境,缓解岛上居民和游客就医难的问题,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第一医院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接收厦门第二医院鼓浪屿院区,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成建制划归医院鼓浪屿风景区分院。
十几年来,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博采各地之长,结合原鼓浪屿区(现已并入思明区)区情努力发展初保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医疗保健工作经验。
1992年原鼓浪屿区被卫生部列为全国22个城市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城区之一,1994年加入全国城市初保协作组,1997年中心顺应形势的变化,致力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中心的医务人员定期深入各社区卫生服务点开展医疗保健便民服务,出诊、开设家庭病床、积极发展社区护理,开展家庭保健合同、居民卫生保健合同服务,开展医疗助困活动。
中心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社区群众的普遍赞誉。
大型综合性医院的介入,为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进一步拓宽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路子。第一医院与鼓浪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质性融合,不仅保证了鼓浪屿风景区游客和岛上居民的医疗急救需求,完善了旅游区的功能,也为厦门市发展社区卫生事业,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探索。
今后,厦门市第一医院将逐步加大对鼓浪屿院区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并辅助开展健康咨询、健康宣传讲座,凭借第一医院的品牌效应与技术优势,在鼓浪屿社区建立起一流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
医院名称沿革
1933年筹备于福州吉祥山,公推黄丙丁为筹备处主任(1935年10月19日建设一小门诊所,奠基仪式在福州吉祥山举行)。
1937年5月正式成立福建省立医院。
1938年医院内迁沙县设立总院,南平设立分院,福建省立医院改称为福建省立第一医院。1943年医院全部迁南平。
1946年7月从南平迁来厦门,接管厦门市立医院,改称省立厦门医院。
1950年4月改称厦门省立医院。
1951年12月改称厦门市立第一医院。
1958年4月改称厦门市医院。
1959年9月改为厦门医学院附属医院。
1962年10月改称厦门市第一医院。
1966年10月“文革”开始,改为厦门市工农兵医院。
1970年3月改为厦门市医院总院(第一病区)。
1972年10月恢复厦门市第一医院至今。
2003年7月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院区正式挂牌。
厦门市第一医院分为市区总院及杏林院区两部分。
2006年5月厦门市第一医院鼓浪屿院区正式挂牌,医院形成一个院部、两个院区。
2007年5月厦门市第一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该文章由作者:【东海小黄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