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常见的症状)

低烧(low fever),又称低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一般我们讲的低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长期低烧指持续发烧两周以上,不包括间断发烧。引起低烧的原因较多,要依据临床表现,查清病因,审因论治。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要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作出诊断。

低烧(常见的症状)

病因及常见疾病

感染性

最为常见,约占40%左右,而在所有的感染性低热中,以结核菌感染最多。结核菌感染表现为午后低热,还可能伴有咳嗽、乏力、夜间或睡醒后出汗等。慢性胆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慢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艾滋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引起的长期低热也较常见。

非感染性

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风湿热、红斑狼疮、血液病、肿瘤、药物热等。

功能性

包括生理性发热、季节性发热、环境性发热和神经功能性发热。除环境性发热外,多见于青年女性和3岁以内的儿童,上午以发热为主,也可能伴随有出汗、手颤、失眠、乏力和不想吃饭等。

检查

持续低烧应尽早就医,及早进行全面检查。需进行血、尿、便等常规检查,有些因细菌感染的疾病引起的低烧,要进行细菌培养。常需进行结核菌素试验、血沉、X线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检查(简称抗"O")等检查。

鉴别诊断

结核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病毒感染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一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

细菌感染

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即可确诊。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

泌尿系感染

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确定。

血液病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

药物引致

服用抗生素可以产生药物热;服用鱼肝油过量,维生素D中毒时,可有低烧。

生理低烧

长期低烧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即并非有病的表现。这种低烧多为37.2℃~37.5℃(腋下体温),小儿精神食欲好,无病症表现,通过各方面的检查也没有发现不正常。最好同时测量肛温,如肛温在38℃以下,不应认为发烧(肛温较腋下温度高1℃)。

治疗原则

因感染因素而引起的低热,治疗时应针对感染的病原体采取相应措施。而对非感染原因的低热,应进行详细的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引起低热的原发病。不明原因的低烧不能滥用退烧药,体温38℃以上时,才应考虑使用退烧药。在低热儿童中,有不少病例一时难以查清确切病因,可尝试采用中医治疗。

症状

发烧温度不太高,但这种低烧会延绵数日不退,孩子还会有嗓子疼、小便短和赤黄、自汗盗汗等症状,但通常不会畏寒怕冷。 

该文章由作者:【月牙天冲】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