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中医古籍)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虽有《九卷》、《九虚》、《九灵》和《针经》等几个传本系统,但隋唐以后却都亡佚了。张琦撰《素问校义》一卷,陆懋修撰《灵枢经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灵枢悬解》九卷,黄元御撰《素问灵枢类纂》九卷,汪昂撰《灵枢素问》浅注十二卷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灵枢(中医古籍)

汉语词汇

灵枢

[拼音]:língshū

[释义]:

对中央枢要的美称。2.犹神机。灵巧机变的谋略。3.指有谋略的军将。4.指天枢。北斗第一星。5.古代论述针灸的医书。与《素问》合称《内经》﹐旧传为黄帝所作﹐实为唐王冰所伪托。6.泛指医书﹑医方。

介绍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

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小说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万法归我身,我身即万法。一统星域地,九九终归一。

目录

灵枢目录

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

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

卷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论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

文化渊源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吸《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世所奉行唯《素问》则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褴次而制甲乙经》,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调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少也,谨按《灵枢》残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举而并之,则理可断矣。又如《帷经》第六十五篇,是越人标指《灵枢》本输之大略,世或以为流注,谨按《灵枢》旧经: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人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神气者,正气也;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流注也;并荣输经合者,本输也。举而并之,则知相去不啻天壤之异。但恨《灵枢》不传久矣,世莫能究。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不读医书,又非世业,杀人尤毒于挺刃。是故古人有言曰:为人子而不读医书,犹为不孝也。仆本庸昧,自髦迄壮,潜心斯道,颇涉其理。辄不自揣,参对请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灵枢》拥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它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分拨专访请名医,更名参详,免误将来,利益无穷,功实有自。

几经更迭

《灵枢》《素问》是我国两部理论医着,始见于《黄帝内经》。公元六世纪,全元起对《素问》进行了全面注释。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唐宝兴元年(公元762年)启玄子王冰对《素问》重新加以编次,加上大量注语,并根据其先师张公所藏的秘本等补入七篇,作为亡佚的第七卷内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问》由原来的九卷,扩充到二十四卷。从此《素问》一书流布日广。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对王冰所注的《黄帝内经素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注释,遂称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又称“新校正”本《素问》。成为后世研究,注释《素问》的主要版本。《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此后《灵枢》《素问》流传了许多版本。明·吴昆《素问注》,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陈修园《灵枢素问集注》,鄂尔泰等奉敕撰《素问直解》九卷,高世栻撰《素问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素问悬解》十三卷。黄元御撰《素问释义》十卷。张琦撰《素问校义》一卷,陆懋修撰《灵枢经集注》九卷,张志聪撰《灵枢悬解》九卷,黄元御撰《素问灵枢类纂》九卷,汪昂撰《灵枢素问》浅注十二卷还有节要注释《内经》的,如元·滑寿《续素问钞》,黄俅《黄帝内经素问节文注释》,明·李中梓《内经知要》,清·汪昂《素问灵枢类纂约注》,陈念祖《灵枢素问节要浅注》。

针灸治病

《灵枢》是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灵枢·刺节真邪》论道:“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之法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功效。论致病邪气,不外乎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方面以六淫为主,内因以七情为主,不内外因主要指房室伤、金刃伤、烫火伤、虫兽伤以及中毒等。致病因素侵袭机体,导致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经络失衡,气血失常,或津液代谢失常,会出现机体各种“结”的病证与特征,表现为或瘀滞,或阻逆,或寒凝,或留浊,或各种痹证等,尤其位于经络循行脉线上表现更为明显,即相应的经络出现经络信息反应,如在体表局部经络解剖定位的腧穴淫痒、酸楚、麻木、过敏压痛、隐疹、皮丘、皮下结节、异常色泽等变异现象,有的虽然“结”症轻微或看不到,实质上是存在“潜在经络病机”的结果,故可以认为无病不成“结”。因此,“解结”是针灸临床的一种指导思想与诊治方法,“能知解结”者,则可以把握与提高临床疗效的方向,即“契绍于门户”。临床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经络穴位诊法,明确腧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结”的反应现象,及有关穴位邻近或远端有无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征,以此进行经络辨病辨证,运用“解结”法整体论治。“解结”法在《内经》中虽然没有确切指出,但从文献考证上看,《内经》中有关的论述颇多。如《灵枢·经水》曰:“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亦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缪刺论》言:“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亦载:“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内经》中论述的审、切、循、扪、按、刺、灸等均可认为是“解结”思想的运用大法。故所谓“解结”,即解除疾病证候之结,通调经络阴阳,其思想正合《灵枢·经脉》所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杰出贡献

《黄帝内经灵枢》一书是中医学主要理论的基础之一。全书运用阴阳五行以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阐述了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对经脉、腧穴、针刺及营卫气血等,均有独特的发挥和系统精详的论述。为了便于读者对《黄帝内经灵枢》原着的阅读和掌握,本书对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对每篇增加题解、本篇要点等内容,对于原文中重要理论和主要论点则增补按语,提示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书使文简义深的《黄帝内经灵枢》原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易为读者掌握和运用,是阅读和研究《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参考书。

该文章由作者:【张大山】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