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汉语成语,拼音是duō nàn xīng bāng,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释义
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
成语出处
出处一
《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 失其守宇。”
出处二
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愤图强,振兴国家。
出处三
明英宗复辟诏书:”…多难兴邦,高帝脱平城而肇汉;殷忧启圣,文王出姜里以开周。“
出处四
公元1901年(辛丑年)9月(光绪二十七年七月),李鸿章在他的遗折里这样写道:“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
出处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八·唐纪四十四·德宗建中四年,陆贽在给唐德宗的奏折中写道:“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
出处六
唐·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知敕慎也。”
词语辨析
主谓式;作谓语
示例
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 《周恩来选集》下卷
成语故事
公元前538年,楚国经过一度内乱之后,楚灵王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当时,在众多的诸侯国中,楚国和晋国势力较强,楚灵王就派人出使晋国,要晋平公和他一起召集诸侯会盟,让楚国做盟主。
一心也想做盟主的晋平公,听了很不高兴。但他表面却不露一点声色,先安排楚国的使者去休息,然后再把大夫司马侯找来研究对策。
司马侯素以稳重,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得平公信任。他没有先讲自己的看法,却问晋平公打算如何处置。晋平公说:“我们晋国山多地险,战马成群,而且政局稳定,国力空前强大,而楚国现在内部动乱,困难重重,自顾不暇,哪里还有资格做盟主。”
司马侯进谏说:“楚国动乱多难,就一定不能做盟主,这是没有根据的。历史上有些国家多灾多难,反而会促进他们内部团结一致,发愤图强,很快就兴盛起来。”
接着,他又举出齐国的桓公和晋国的文公两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襄公公孙无知被杀,鲁国又乘机出兵进扰。流亡在外的齐桓公,赶回来迅速平定了内乱,打退了鲁军,以后又励精图治,威震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听信谗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和夷吾;不到五年,大臣里克又杀奚齐、卓子两个幼君,准备迎接流亡在外的重耳回国即位,由于秦国的干涉而归于失败,结果里克被杀。从此晋国连年动乱不止。后来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到晋国,振兴国家,成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个霸主。
司马侯在分析了盟国的国内情况后,就向晋平公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他说:“要同楚国争霸,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楚国的内乱上。楚王是个狂妄自大的人,我们应当趁机满足他的欲望,让他更加肆无忌惮,过不了几年,就会自取灭亡。到那时,谁还能和晋国争夺盟主呢?”
果然,不出司马侯所料,楚灵王做了盟主后,更加忘乎所以,经常不理朝政,没过几年楚国就发生内乱,灵王被逼自杀。
成语寓意
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家园;自尊自强,积极向上发展,使祖国更加繁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满。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会轻易地被击倒,因为集体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只蝴蝶如果没有经历破茧而出的痛苦,就不能美丽地飞翔,不经过灾难考验的国家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断面对灾难和忧患中的国家,才可以真正强大。
该文章由作者:【人工卫星】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