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汉语汉字)

瓦(拼音:wǎ、wà)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本义是瓦器,后又用作动词,铺瓦。

瓦(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象形字。像两瓦咬合之形。始见于战国文字。秦陶文“瓦”字作“图A”,为《说文》篆文所本。篆文象房上屋瓦相扣之形,表示瓦片。一说象纺锤形。隶变后楷书写作瓦。本义是瓦器。《古陶文汇编》5·384:“以为瓦书。”《古陶文汇编》5·304:“左司涓瓦。” 《荀子·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这些意义的“瓦”字读为wǎ。又作动词,铺瓦。《急就篇》:“榱椽欂栌瓦屋梁。”颜师古注:“瓦屋,以瓦覆屋也。”这种意义的“瓦”字读为wà。

现代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名词

古代陶制器物的总称。

古代泥土烧制的纺锤。

古八音中“土”的别称。

铺屋面的建筑材料。通常用泥土烧成,也有用其他材料制作的。

指物体中间拱起的部分。

宋元都市中商旅贸易和游乐的场所。

古代术数家视为忌讳的月份或凶险的卦数。

电的功率单位瓦特的简称。

地名。

姓。

译音。

动词

盖瓦,铺瓦。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土器已烧之总名。象形。凡瓦之属皆从瓦。五寡切。

说文解字注

土器巳烧之总名。

土部坏下曰:一曰瓦未烧。互谓巳烧者也。凡土器未烧之素皆谓之坏。已烧皆谓之瓦。毛诗斯干传曰:瓦,纺专也。此瓦中之一也。古史考曰:夏时昆吾氏作瓦。按有虞氏上陶。瓦之不起於夏时可知也。许书缶部曰:古者昆吾作陶。壶系之昆吾圜器,韦昭云。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二子。名黎。为己姓。封於昆吾衞是也。然则昆吾作陶,谓始封之昆吾。非夏桀之昆吾也。广韵引周书神农作瓦器。当得其实。说详缶部。凡烧瓦器之灶曰窑。

象形也。

象卷曲之状。五寡切。古音在十七部。读如阿。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正韵》?五寡切。音邷。《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广韵》:《古史考》:夏时昆吾氏作瓦。《史记·龟箂传》:桀为瓦室。注:《世本》曰昆吾作陶,张华《博物记》亦云桀作瓦。盖是昆吾为桀作也。《史记·廉颇传》: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震。《正字通》:後世瓦制不古,其类非一。《汉武故事》:起神屋,以铜为瓦,漆其外。

又《吴国传》:大秦国王宫殿,水精为瓦。

又《明皇杂录》:虢国夫人恩宠倾一时,夺韦嗣立宅,以广其居,後复归韦氏。因大风折屋,坠堂上不损,视之,瓦皆坚木也。

又《王缙传》:五台山祠铸铜为瓦,金涂之。

又《诗·小雅》:载弄之瓦。传:瓦,纺塼也。

又《仪礼·燕礼》:公尊瓦大两。注:大音泰。瓦大,有虞氏之尊也。

又《左传·昭二十六年》:射之中楯瓦。注:瓦,楯脊。

又瓦合。《礼·儒行》:毁方而瓦合。注:吕氏曰:陶者为瓦,必圆而割分之,则瓦合之则圆,而不失其瓦之质。

又瓦解。《史记·匈奴传》: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又人名。《左传·昭二十三年》:楚囊瓦为令尹。注:囊瓦,子囊之孙子常也。

又地名。《春秋·隐八年》:宋公、齐侯、衞侯盟于瓦屋。注:瓦屋,周地。

又《定八年》:公会晋师于瓦。注:瓦,衞地。《後汉·郡国志》:东郡有瓦亭。

又《广韵》五化切。《集韵》吾化切。?音迓。《广韵》:泥瓦屋。《集韵》:施瓦於屋也。

又《集韵》《韵会》?五委切。音頠。屋甃也。《庄子·騈拇篇》:騈於辩者,纍瓦结䋲窜句。注:瓦,五委反。当作丸。

又《韵补》叶阮古切。音五。韩愈《元和圣德诗》:皇帝俭勤,盥濯陶瓦。斥遣浮华,好此絺紵。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摄

上古音系

广韵

五寡

麻二合

二等

上声

合口

五化

麻二合

二等

去声

合口

中原音韵

家麻合

家麻

上声

合口呼

洪武正韵

五罪

七贿

上声

五寡

十五马

上声

分韵撮要

第二十六家贾嫁

阳上

该文章由作者:【约克公爵】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