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传“,坐落于北京古运河畔,地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之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信息传播领域行业特色大学,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学校始建于1954年,2004年8月由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5000余人。
办学历史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4 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及 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从训练班到专科学校,历经种种艰辛,为当时的中国广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广播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一笔。
1956 年 6 月 30 日,教职员工发展到 26 人。7月28日,训练班继续壮大,教职员工达到35 人。1956年12月底,教职员工增加至53人。
1958年3月1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会议正式批准训练班与北京市林业局交换房地产,决定训练班从良乡12号发射台迁至城内南礼士路广播科研所(后为广播电影电视部南礼士路招待所)。同年5月9日至11日,训练班用原在良乡的自建房屋与北京市区南礼士路儿童医院对面的一座四层1300多平方米的灰楼对换,仅用三天时间就迁移完毕。训练班迁址之后,交通和信息资源得到了改善,教学设备得到了充实,文化生活和住宿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1958年9月2日,中央广播事业局直属的第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广播专科学校在原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倪正义为负责人,刘道宗为指导员,孙振先为教务主任。
1961年6月20日,北京广播学院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严重挫折。中央广播事业局根据中央关于调整高等院校的指示,决定北京广播学院停止招生,并被列为“调查裁撤”的范围。1963年5月24日,国务院下达《关于恢复北京广播学院的通知》(国文办字367号文件),同意恢复北京广播学院。
1965年6月24日,党委召开会议,讨论东郊定福庄地质部石油学校校址能否作为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的问题。9月,总务科的马起元代表北京广播学院在地质部石油学校留守处房地产移交清单上签字,定福庄北京石油学校正式成为北京广播学院新校址。
1965年学院拟出聘请外籍教师的计划,这是根据中央批示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和高教部下达的当年安排的招生数字而制定的。
1971年7月,北京广播学院被强令撤销。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周恩来总理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北京广播学院1973年得以恢复重办,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终于在1974年恢复招生。并于1975年开办艺术专业,挑选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演职人员担任教师,主要是从工厂、农村、部队中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8 年 3 月 14 日,北京广播学院举行 1977 级新生开学典礼,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后北京广播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
1981 年 1月 1 日《学位条例》开始实施,北京广播学院的语言学专业(即 1980 年招生的播音理论专业)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新闻学专业在 1984年 1 月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现代汉语、通信与电子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在1986 年 7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共有省部级科研机构2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1 | 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 |
2 | 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 |
3 |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 |
4 | 广播电视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5 | 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 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7 | 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
8 |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 |
9 | 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基地 |
10 | 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11 | 数字动画技术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12 | 北京市美育与文明研究基地 |
13 | 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 |
14 | 巴基斯坦研究中心 |
15 | 金砖国家研究中心 |
16 | 坦桑尼亚研究中心 |
17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研究基地 |
18 | 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研究基地 |
19 | 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
20 | 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 |
21 | 国家广电总局智能媒体微服务技术与应用实验室 |
22 | 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 |
23 |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
24 | 中国传媒大学科普传播教育基地 |
25 | 全国公益广告创新研究基地 |
26 | 内容银行重点实验室 |
研究成果
2010年发表论文
篇名 | 作者 | 发表场所 |
一种AAC音频编码量化器的改进算法 | 张雪、杜伟韬、侯亚辉、徐晓娜 | 电声技术第34卷第6期 |
An Improved Feedback Cancelling Method for On-Channel Repeater | 冯群超、陈远知、杜伟韬 | IEEEWCNIS2010-CTSP |
基于概率分布的多描述标量量化方法改进 | 李艳、王翾 | 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会议论文) |
Design of Fixed-Piont High-Performance FFT processor | 李文奇、王翾、孙象然 | ICETC2010–2010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TechnologyandComputer |
Research and Implement of DRM Baseband Encoder and Modulator Based on Embedded System | 朱南浩、李正祥 | TheSeco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etworksSecurity,WirelessCommunicationandTrustedComputing24-25April2010 |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I2C Device Driver under Embedded Linux System | 朱南浩、李正祥 | 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4月11期26卷 |
Investigation on Digital Integrated Service Broadcasting System based on DRM | 侯亚辉、王剑、曹三省、杨晓刚 | 2010 3rd IEEE ICCSIT |
ANovel3780-PointFFT | 杨晓刚、杜伟韬、J.G.YU、吕锐、杨占昕 |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WCNIS2010) |
An Improved Algorithm of 3GPPMBMS Raptor Codes | 张铨、徐伟掌、石东新、杨占昕 | "Measuring Technology and Mechatronics Automation(ICMTM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A Fast Motion Estimation Algorithm for H.264 | 吴晓敏、杨占昕、徐伟掌、朱南浩 | Sign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2010,ICSAP'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赫哲族“伊玛堪”的生存现状 | 刘雪英 | 中国音乐(季刊)2010年第1期 |
DAB单频网适配器研究与设计 | 黄俊云、卢起斌、侯亚辉 | 电子器件 |
DRM系统中电子节目指南信息编码传输的研究与实现 | 沈向辉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1期 |
MPEG帧转换为DAB帧的研究与实现 | 沈向辉、刘月萍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7卷第3期 |
TinyOS下的串口通信研究与实现 | 刘宣旺、陈远知、章必成、杨仕勇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p57~p60, |
基于DAB的一种删除卷积码的编码算法的仿真与验证 | 李鑫、邓纶晖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17卷第1期总第65期 |
An Improved Algorithm on the Post-addingin Radix-2DCT | 曾志斌、于成龙、杜伟韬 | 第一届多媒体技术国际会议(ICMT2010) |
SNR Estimation for Wiener Filterin OFDM System | 陈超、司璐、杨占昕 |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CISP'10) |
Channel Estimation in OFDM Systems Basedon Comb-type Pilot Arrangement over Doubly-Selective Channels | 邓纶晖、杨占昕、吕锐 |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CISP'10) |
The Performance of Multilevel Coded 64DAPSK Modulated OFDM System | 余心乐、宋丹丹、杨占昕 |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Networking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WCNIS2010) |
Hardwar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3780 points FFT based on FPGA in DTTB | 杨晓刚、杜伟韬、杨占昕、吕锐 |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2010,AICT2010 |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LT code in data transmission of DRM | 侯亚辉、汪杜鹃、金乐、陈谊 | 2010 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底,图书馆累计拥有纸本图书140多万册,电子图书3000多GB,数据库30个。
学术期刊
学校拥有《现代传播》《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两本CSSCI来源刊物、ESCI英文学术期刊Global Media and China以及《媒体融合与传播》《艺术传播研究》《媒介》等学术刊物;联合主办《当代电影》《现代出版》《中国电视》三本CSSCI来源刊物,以及记录中国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科研进步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学术交流
截至2015年,学校与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发起成立了“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49所知名传媒高校加入“联盟”。学校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建有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由该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办学条件
学科建设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强化信息传播领域“小综合”的学科特色,走新工科、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构建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为支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艺术与科学等交叉学科为重点的多学科融合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n学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现有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一流学科”,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传播学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互联网信息、文化产业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动画学4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1个专业硕士类别,84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被评为A+学科,艺术学理论被评为A-学科。
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新闻学院、电视学院、传播研究院、戏剧影视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体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告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海南国际学院、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等直属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10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5000余人。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969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71人,副高级职称616人,专任教师(含科研人员)1202人。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教授、专家和学者,110余人次入选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重要人才项目,20余人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3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校设立资深教授、白杨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等项目,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聘请众多大师、名家和学者担任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日益提升。
科研机构
学校是国家信息传播研究领域的学术重镇,科研资源丰富、实力雄厚。现有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智能融媒体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播电视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数字动画技术研究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13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数字媒体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智能融媒体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媒体融合与视听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国际中文教育传播研究中心、中外人文交流宣传研究中心、国家广告研究院等12个其他高级别科研平台和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国家治理研究院、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等32个校级科研机构。
对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与200多所国外知名大学、科研与传媒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发起成立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建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亚洲传媒研究中心、欧洲传媒研究中心等国际学术研究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与女性”教席单位。由该校主办的亚洲传媒论坛、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中国传播论坛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已成为国际传媒界、高教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胸徽与标志徽。教职员工佩戴的胸徽为黄框、红底、白字,学生佩戴的胸徽为黄框、白底、红字。标志徽由三个分别为红绿蓝颜色的钢笔尖和三个半径不等的同心圆构成,外环上方是英文校名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下方是中文校名“中国传媒大学”。
校徽的初稿设计时,外围是三个老式钢笔的笔尖侧面图,代表用笔书写的新闻记者;内部围成一个照相机快门的形状,代表用图像表达的摄影专业;整体类似一个发射塔的造型,代表提供技术支持的通信专业。文科、艺术、工科,在这个小小的图案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在之后的很多年里,校徽虽然一直有着细微的调整,但笔尖、快门和发射塔这三个最基础的创意却一直被延续着。
文化理念
校训
立德、敬业、博学、竞先
立德”出自《左传》,讲的是为人要立德,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党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敬业”是职业要求,是每个从业人员必备的精神品质,广播电视工作者更须具备爱国、敬业及牺牲精神;“博学”出自《中庸》,讲的是学识渊博、理论基础深厚,作为广播电视工作者,不仅要技术业务熟练、上手快,还要有足够的后劲;“竞先”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创新意识、进取精神,要敢为人先,这是当今拔尖人才必备的素质。
校旗
学校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中间区域印有白色中、英文校名,左上角配以标志徽。
校歌
《校园里一排年轻的年轻的白杨》
作词:叶延滨,作曲:刘天礼 领唱:罗京、白岩松、敬一丹、周涛、陈鲁豫、李湘、胡可、赵子琪等知名校友 | |
诞生过程: 1980年,由1978级文编系叶延滨作词,团委教师刘天礼作曲的《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以象征着青春、团结、昂扬向上的白杨为喻,描绘了北京广播学院校园的秀美风光,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北京广播学院学子渴求知识,勤奋钻研,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赞美了广大师生献身传媒事业,志在一流,以天下为己任的敬业精神和远大志向,在同年被选定为北京广播学院校歌。 整首歌歌词优美,韵律悠扬,充满青春气息和美感,唱出了传媒学子的青春和理想,是“广院精神”的生动体现,深受师生喜爱。 1982年,《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优秀获奖歌曲,并向全国推荐,随即这首歌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 2015年6月,《中国传媒大学章程》发布,正式明确《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为校歌。 | 歌词: 校园里大路两旁 有一排年轻的白杨 早晨你披着彩霞 傍晚你吻着夕阳 啊…… 年轻的白杨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汲取着大地的营养 啊…… 年轻的白杨 树叶莎莎响 年轻的白杨 你好像对我讲 要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珍惜春光 |
校园环境
学校领导
职务 | 名单 |
党委书记、校长 | 廖祥忠 |
党委副书记 | 姜绪范、王达品 |
副校长 | 刘守训、李新军、张树庭、段鹏、王晖 |
知名校友
于蕾 | 央视编导、春晚总撰稿。1998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 |
丁文华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 |
周毅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总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工程系 |
王春莉 | 黑龙江广播电视局总编辑。1977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专业 |
罗京 | 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2009年因病辞世。198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张蕾 |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 |
杨帆 | 央视综艺频道节目主持人。2000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专业学习 |
白岩松 | 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
鲁健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研究生 |
李咏 | 原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海霞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
李梓萌 |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200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
陈鲁豫 | 凤凰卫视主播、主持人。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 |
叶延滨 | 《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94年调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系主任、教授 |
韩晗 | 知名人文学者、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硕士(2007) |
崔永元 | 原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1985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
毕福剑 | 中国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央视著名主持人。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导演专业 |
李湘 | 著名节目主持人、出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系 |
刘长乐 |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1980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
李瑞英 | 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员。198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李修平 | 198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
康辉 | 中央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姚科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中央电视台解说。198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敬一丹 |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1983年考取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
刘纯燕 | 著名主持人、配音演员,塑造经典形象“金龟子”。1990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欧阳夏丹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孙小梅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王雪纯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文清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 |
周涛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秦方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以重庆文科状元身份进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王蓉 | 中国内地著名女歌手。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段暄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系 |
张腾岳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
李雨霏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 |
梁冬 | 原凤凰卫视主持人,现百度公司市场副总裁。1997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方向)专业 |
林白 | 节目主持人。2009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学院语言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张丹丹 | 湖南卫视主持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 |
王卯卯 | 网络人气形象兔斯基的作者。2007年毕业于该校动画专业 |
郭镇之 | 著名传播学者、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该校新闻专业 |
王廷信 | 著名文艺评论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2003年毕业于该校戏剧戏曲学博士后流动站 |
杜宪 | 原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郎昆 | 央视戏曲·音乐部主任,该校兼职教授。1982年毕业于该校新闻专业 |
贺红梅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3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董浩 | 央视少儿节目著名主持人,1982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郏捷 | 艺名小鹿姐姐,央视主持人。1998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梁云昌 | 中央台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杨柳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0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郭志坚 |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1996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李霞 | 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1998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刚强 |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主持人。2000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涂经纬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2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苏晓康 | 著名导演、作家,纪录片《河殇》的制作人。1986年毕业于该校文艺系 |
孙骁骁 | 湖南卫视主持人。2008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金越 | 著名导演、曾导演多次春节联欢晚会。1990年毕业于该校电视新闻专业 |
何劲草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文艺部副主任、台长助理,1983年毕业于该校新闻专业 |
张栗坤 | 北京电视台《身边》等多个栏目主持人,2005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潘奕霖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流金岁月》节目制片人、主持人。 |
胡蝶 | 央视主播,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主持人,2005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程鹤麟 | 凤凰卫视主持人、时政评论员、1982年毕业于该校电影系 |
孙曾田 | 著名纪录片导演、中国中央电视台摄影导演。1983年毕业于该校文艺系 |
方静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0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慕林杉 |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持人 |
朱广权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主持栏目《国际时讯》、《午夜新闻》、《共同关注》 |
沈凌 | 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杨央 | 阳光姐姐,主持人 |
芮格 | 主持人 |
马启光 | 歌手、主持人 |
王蓉 | 著名歌手 |
顾斌 | 主持人 |
田源 | 湖南卫视主持人。毕业于该校表演导演专业 |
杨蕊 | 演员 |
马及人 | 重庆电视台国家二级导演,电视方言栏目剧创始人,重庆卫视《雾都夜话》栏目制片人、总编导。 |
任曦 | 歌手、主持人、演员、模特 |
张绍刚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老师,天津卫视职场招聘节目《非你莫属》、广西卫视身份识别类节目《猜的就是你》主持人 |
萧钰洪 | 香港子棋影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肖氏联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贵州联星电影电视协会会长,联星公益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共中央贵州民进委员,中国道教协会贵州分会副会长 |
柴璐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1999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史小诺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王宁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管彤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春妮 | 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严於信 | 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主播 |
尼格买提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周宇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2001年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维妮娜 |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业于该校播音专业 |
马跃 | 央视主持人 |
谢映玲 | 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
董贞 | 中国仙侠风音乐才女歌手。 |
刘宝寅 | 浙江传媒学院知名学者、浙江卫视新闻主持人 |
段黄巍 | 歌手、演员 |
赵子琪 | 中国内地女演员、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
胡可 | 中国内地女演员、主持人。 |
邓家佳 | 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该校表演系专业。 |
孙茜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
张可佳 | 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该校表演专业 |
马思纯 | 中国内地女演员 |
央吉玛 | 《中国梦之声》人气选手 |
陈蓓蓓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李蕊 |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梁毅苗(女,蒙古族 [52] ) | 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主持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 |
张静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文学硕士。 |
周运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本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 |
孟湛东 |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2014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郭若天 | 央视财经频道新晋女主播,2018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
王偲 | 中国新声代音乐人先锋,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 |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2021年首都高等学校游泳冠军赛(线上比赛)顺利举行。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了乙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2022年2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该文章由作者:【戚少商】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