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是生活在我国分布在云南省、江西省、贵州省、广西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总人口约三十四万左右。操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大多数水族老人说来自江西省(有的说是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说与古代“骆越”有渊源关系,但是其文化是水书,根源上只能来自中原地带。另外也泛指人工饲养用于观赏的水生动物。
族称
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214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在中国近代史上,水族人民谱写了光辉篇章。1855年10月,潘新简领导水族人民武装起义,提出“不缴粮,不纳税,打倒清朝享太平”的响亮口号,坚持斗争16年之久,配合了太平天国斗争。1909年,吴朝俊领导水、布依、苗等民族起义,提出“灭洋兴汉”,进行反洋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同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水族人民也积极参加了当地中共地下党组织所领导的斗争。
水族剪纸
善于推陈出新,是水族剪纸的重要特色之一。水族剪纸艺人,形象思维能力一般都很强,能从大自然的花花草草,飞禽走兽,高山静物,流水动态中,选取题材,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剪纸图案。剪纸的花样,设计精巧,结构慎密,形态逼真,立体感强。剪纸艺人的观察力都很强,善于融会贯通,能从各种艺术形式中博采众长,又自成一体。榕江有十余个民族,有的水族剪纸艺人,不但能剪出本民族五彩缤纷的图案,还能剪出苗族、侗族、瑶族等兄弟民族的图案。他们剪出的兄弟民族图案,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艺术特色,又能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且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不识一字的农家妇女,也能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各民族花样中找到本民族的图案。由于艺人们的创新,赋予这朵古老珍奇的民族艺术之花极旺盛的生命力。
历史
民间的江西安徽迁移说
这是“江南”迁移说。
据了解,三都水族自治县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说祖先来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有的说得具体说是来自江西省吉水。这反映主流说法。 但有些水族人说自己祖先来自安徽等地。这是次要说法。
这种说法在水族民间流传甚广,主要来源于水族中几个大的姓氏的族谱和某些志书记载,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镇甲王村定华寨的蒙泽明,46岁,水族,平时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历史。他说水族蒙姓来于安徽凤阳,是朱元璋时代来贵州平蛮夷留下的。传最初居住在独山城南,后迁至三都阳安乡。《潘氏本源》也记录潘氏始祖原来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独山州志》和《独山县志》则都记载独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镇江府,宋代来到如今的水族地区。此外,杨、石、王、吴、莫等水族姓氏,也流传来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从广东、广西等省区,并说由于征战才迁移过来。然而,一些人又认为这些所谓的“族谱”是封建社会水族知识分子为了避免民族歧视,为能够有资格参加科考,不得已而为之,自编自撰的。孙易教授也认为:不是所有的族谱都是家族或者民族历史的“活化石”。透露出来这样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汉族在内)的成分。
曾晓渝在《水语里汉语借词层次分析方法例释》(2002年)中则“根据侗台语的台语支、侗水语支各语言本族词语以及中古汉语借词调类上的一致性,推测这两个语支的分化时间大概不会早于隋唐时期。即认为水语(水族)仅产生于隋唐之后的一个后起民族。关于这一论点,我们只须从水族人今天仍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便知水语远远早于隋唐时代的洞居时代就已存在,即认为水族是隋唐后才分化岀来的民族之说站不住脚。
水族自称为“任睢”,他称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记载为“水家”、“水”者为唐、宋年间,《唐书·南蛮传》始记载:“开元中,置莪、劳、抚水等羁縻州。”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曾在全国各地广设带有“抚”字的行政机构,美其名曰“安抚”、“关爱”百姓。唐王朝在今广西的环江县与贵州荔波县接壤处也设立“抚水州。”然那时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连并居住之区域。”顾名思义,“‘抚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为安抚以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行政建制。”(《中国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韦宗林著。)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水族称谓偏引旁用,说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启用“水族”之称谓。但随渔业的不断发展,水类动物悄然被世人称为“水族”。这给来自远古的水族族称又涂上了一层莫名其妙的阴影。
按有关史籍的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化等特征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于颛顼时代的中原地区,这从水族人称神龛为“娜干”(山洞口)的“母语”特征便知。直至商、周亡国以后,水族似乎有“融于”百越族系、荆楚族系的迹象。唐宋时期与壮、侗、苗、布依等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称“任睢(水人)”一直没变。曾被汉人统称为“僚”。后于唐始称为“水”,明清时期称为“水族”。
早期学界的骆越说
骆越说的有几种。
族源上的多样说法
西南的土著说
此说者认为水族源于南方“僚”、“俚僚”、“濮”、“夜郎”、“骆越”、“西瓯”、“百越”、“南蛮”、“西南夷”、“东谢蛮”等。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土著民族。由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来龙去脉一直没有统一的研究和确切定位,故造成今人把居住在干栏建筑里的人们通通说成南方土著。这种拢统的“一把抓”的观点我不赞成。人类搬迁到哪里便会根据哪里的条件而“入乡随俗。”很快地居住当地格式的房屋,并很快就被当地语言所渗透、影响。但他们却不一定就是这里的土著民族。
东谢蛮后裔说
邝福光先生根据史籍记载,结合水族语言、文字、习俗特征等方面信息推出论断,说水族的远祖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居住在这一地域的,到了唐宋时称为东谢蛮,刘日荣也赞同这种看法。
我也认为此说有些道理,由于受自然、社会条件的影响,古代的民族是经常游移不定的,包括汉族在内的很多民族都曾经进行过多次大范围的迁徙。如今居住在西南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之间并非都是当地土著。例如彝族就是从古蜀国迁移过去的。更何况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吸收别的民族成分且本部族也会不断转化成他族。故此说即使成立,也仅为水族迁徙史中的后半部历史。
龙番氏后裔说
胡羽高先生于民国年间曾在其编撰的《三合县志略》中,根据《宋史·南蛮传》记载,牂牁郡诸蛮进贡团的代表龙光进尊宋太宗令,演本国歌舞后自名其为“水曲”的记载,论断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赐族称,并说水族是宋代西南龙番氏的后裔。但孙易教授则认为:“史料中记载番龙氏演‘水曲’时用的是芦笙伴奏,芦笙并不是水族最擅长的乐器。”并且,如果水族是龙番氏的后裔,那么,水族中以龙为姓的为什么那么少?
此说也遭到水族研究专家石国义先生的质疑,他认为“芦笙既非本民族之乐,当不能以之名族。”再说从宋至今,不过千余年,水族“膺天子之封”这么荣耀之大事竟忘得一干二净而不知自己就是“水族”了吗?况且今水族几乎没有龙姓,按宋史所载,宋代时抚水州辖地内有区、廖、潘、吴、蒙姓等,却未提及龙姓(水族内虽有此姓),故此说不成立。
水上的族群说
另有学者从一些地名的字面上分析,又结合水族的一些风俗习惯,认为水族就是居住在今南方水上的群族。独山的万大章在其著作《史地丛考》中就这样说“至黔省南部土人,于苗仲诸族而外,有所谓水家者,其族人与汉人甚近。而荔波、三合间有水龙、水潘、水祥、水韦、水婆、水葛、水尧、水艮、水甫、水错、水冬、水庆、水梅、水利、水岔十六大寨,称十六水。又结合《蛮夷传》‘然窃犹谓水曲水家之名’应是其民水居种水田之故。’以及史传中所谓“‘夹龙江而居,亦种水田’是也”。推知水族乃因居住在水边种水田而得名。
此说疑点颇多,南方诸多民族都住在水边,都种植稻田,他们为什么没有被称为水族呢?而独山的天星、农力、群力,三都的廷牌、磨石寨等村名不带水,也不住在水边。然其为何也是地道的水族讲地道水语呢?
认为水族主体来源于外地(尤其是指汉族地区)迁来者。首推具有开水族文字研究先河之称的社会学家岑家梧。他通过对水族文字的分析,结合有关水族族源的民间传说,再根据水族由南到北的与别的台语民族不同的分布,推断水族是古代殷人的一支。
张为纲以水家姓氏、水家文字、水家迷信习俗、水家水歌为证,也论断水家是殷人后裔。即认为水族是外迁者,而不是本地土著。
现在学界的中原说
水族的历史渊源,如今国内外持两种说法。一是以贵州省社科院原院长蒋南华、民族学研究者韦章炳为主的的“水族为共工大族团陆终支后裔”之说,水书学者韦章炳《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是专著,广泛考察,视野开阔,论据扎实;二是以学院派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潘朝霖、韦宗林为主的认为水族自称为“睢”是因河南睢水流域而得名之说。
对于第二种说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梁敏也著文质疑,故汉字的“睢水、睢河”与水族人的自称称谓“任睢”究竟有没有关联?宋代时为何称水族居地为“抚水州”而不叫“抚睢州”?鉴此,此说亦须进一步考证。但水族约于七、八百年以前分期从江西、广西、湖南等地迁至今贵州境的看法已成共识。
水族自称“任睢”。按水书理论,分明可译为“水人”。不知学人们为什么要说从“睢”到“水”的转变是音的转称而不意的翻版呢?
文化
语言文字
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原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现在则通用汉文。
水族的文字,现在仅存400余字。
历法
水历是水族的一种传统历法,以阴阳合历为依据,加进了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水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三个月为一季。
水族的文学源远流长,尤其是民间文学色彩斑斓,深刻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历史和生活。水族民间文学按文体形式可分为散文体文学作品和韵文体文学作品。散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有《人类起源》、《牙仙造人》、《十二个仙蛋》、《燃火》、《海黑》等,民间故事《两个媳妇》、《美女树》、《石狮嘴里含珠宝》、《金凤凰》、《兄弟情》等都是水族民间文学中的精品。
水族的韵文体文学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有特殊节奏,音韵、章句和曲调等特征可以用来歌唱和吟诵的文体,即史诗、叙事诗、歌谣、民间说唱文学等。
工艺品
水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刺绣、染织、编织、银饰加工、陶瓷、雕刻等,其中刺绣、染织和雕刻最为有名。
剪纸:水族的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剪纸的内容多种多样,有表现吉祥的龙、凤、麒麟、梅花鹿,也有花鸟鱼虫等自然现象,造型千姿百态,生动别致,栩栩如生。
刺绣:水族妇女的刺绣艺术价值很高,种类也很多,主要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泡绣等。
编织:水族的编织主要是竹编,他们用竹子编织成席子、躺椅、坐椅、斗笠、簸箕、篮子、鱼篓、鸡笼等日常用品。
雕刻:水族的雕刻工艺十分发达,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水族的木雕多见于房屋的窗花雕刻,床沿雕刻等,雕出的图案诸如龙凤成祥、花鸟浮雕等都很美观大方。
服饰
水族上了年岁的男子,他们平日穿的是无领的布扣长衫,下身为青色直筒便裤,脚登元宝盖布鞋。在逢年过节祭祖、贺年、会友时,老年人还要穿上用家织布缝制、用蓝靛染成的蓝中带红的马褂。青壮年男子的传统服装,上身为对襟便服,下身是青、蓝色便裤,再用青蓝布帕包头,显得古朴、庄重。当然,如今受了外界的影响,不少青壮年男子也穿起了西装、夹克、旅游服、运动衫乃至休闲服了。
水族妇女的服饰则丰富多彩一些。现在,未婚青年女子虽然也有像城市姑娘那样,上身穿各种不同款式的衣服,下着西装裤、健美裤逢年过节、赶场赴会,还得穿上表明自己民族和地域的衣饰:头包白布帕或白毛巾,上身多为蓝色、绿色的绸缎紧身上衣,胸系一件绣有美丽花纹图案的围腰。
已婚妇女的头饰也很别致:她们先将头发梳成一条发辫,斜绾在头上,再从右侧插上一把银梳,既固定住了发髻,又作为装饰而多了几分妖媚棗银梳在阳光映昭下,闪闪发光,显得光彩照人。三都县一带的已婚或订婚妇女,还要颈戴一两个银项圈棗依照惯例,订婚时男方要送一个银项圈给姑娘;到结婚那天,新郎还得给新娘再戴一个银项圈。
在古老的水族服饰文化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马尾帽和防滑鞋。马尾帽是水族特有的实用工艺品。由于三都一带的水族村民过端节要举行赛马活动,村民都喜爱养马。于是,当地制帽艺人利用丰富的马尾资源,将马尾编织成网眼状的帽子。马尾帽有筒状、瓜形和遮阳式等不同款式。夏天,男人戴上这种轻便、通风的马尾帽,格外凉爽、舒适。不过,由于如今年轻人不爱戴它,马尾帽现已少见了。
族人叫防滑钉鞋为“者毕”。它原本是用棉布和麻线纳成的布鞋。后来,聪明的水族人做好布鞋后,先在鞋底钉上十来个手指头大小的尖头空心钉子,再用桐油浸渍,晾干。经过这些处理,布鞋子既防水又防滑,在雨鞋、胶鞋未进入水族村寨之前,这种简便易制而又实用的防没钉鞋,很受水族百姓欢迎。
舞蹈
水族的传统舞蹈主要有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
铜鼓舞,水语叫“丢压”,是“跳铜鼓”的意思,多在节日、祭祀或丧葬时演出。铜鼓舞是一种男子集体舞蹈,参加人数不限,但须为偶数。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常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其动作表现了水族人斗牛时的一些场面。这种舞在开春时便停止,在稻秧拔节抽穗后又开始跳,有季节性。
芦笙舞,水语称“是蹈”,多在祭祀、节庆和丧葬时演出。表演者多为三男六女,他们穿着彩色的古舞衣,腰系白鸡毛彩裙,头缠红色或深灰色包头,上面插着银花和雏尾。表演时,也是由一男子吹者最小的芦笙在最前面领舞,其他人紧跟后面随着节拍起舞。
民歌民乐
水族的民间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样,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和诘歌五种。
双歌,水语称为“旭早”,“旭”就是“歌”的意思,“早”就是“双、对”的意思。水族的双歌又分为两类,一是敬酒、祝贺、叙事类双歌,二是寓言性双歌。
单歌,水语叫“旭挤”,“挤”就是“单”的意思。单歌演唱时有单唱、双唱和集体唱三种形式,单唱是一人唱或者是一男一女对唱,双唱是以两人为一方对唱,集体唱是以三人以上为一方对唱。
蔸歌,水语称为“旭红”,就是“一篼、一蓬、一丛”的意思,演唱时为两人以上,多则不限,也分说白和吟唱两部分。
调歌可分为婚嫁调歌、丧葬调歌、日常生活调歌等。
诘歌,又称“诘俄讶”,是一种讲述古理古规的词,通常以念唱为主。可分为婚嫁诘歌、丧葬诘歌、评理论事诘歌三种。
水族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唢呐、胡琴等。其中铜鼓和大皮鼓最为流行。
铜鼓是水族人民传统的民间乐器,有悠久的历史,分公鼓和母鼓两种。公鼓的鼓面和鼓体本身做工较为精巧,音色圆润洪亮,母鼓的形体较粗重,声音不如公鼓洪亮。铜鼓多在节日、祭祀、丧葬或者盛大庆贺活动中使用,多由两人共同演奏。
大皮鼓也是水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打击乐器,把整筒圆木刨光镂空,用硝制的牛皮蒙住鼓的两头,粗约100厘米,长约150厘米,多和铜鼓同时使用。
饮食
水族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另外还有包谷、小麦、大麦、玉米、高粱、小米、红薯、豆类等。蔬菜主要有青菜、白菜、萝卜、韭菜、香菇、蕨菜、木耳等。水族人喜欢吃酸食,喝酒,酸汤是水族人夏天家中的必备食品。
水族妇女还善于做各种腌制食物,主要有腌鱼、腌肉、腌菜。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粘米饭:把水烧开,淘米下锅,等米煮得半熟时滤去米汤蒸熟即可。
酸汤:水族酸汤非常有特色,分辣椒酸、毛辣酸、鱼酸、甜辣酸、臭酸、验算、泡菜酸等,其中尤以辣椒酸和毛辣酸最常见。
腌青菜:这是水族人一年四季的常备菜。青菜长到末期,割下来洗干净晾半干,加一些葱切成菜丝,再放少许烧酒和一些半熟的糯米饭,揉透后腌进坛里密封,半个月后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娱乐
赛马:水族人赛马既比马的耐力和速度,又比参赛者的骑术和胆量。赛马连老人、孩子和妇女都能参加。赛马活动的获胜者不仅能得到大家的赞扬,而且还能获得一定的奖赏。
斗牛:斗牛和赛马一样也是水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游艺活动,一般在重大节日里举行。水族斗牛不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最后获胜的“牛王”要披红挂绿绕场一圈以示胜利,饲养“牛王”的主人家也将得到一定的奖赏。
扳腰:是水族人民在劳动之余进行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在三都县一带流行。扳腰主要有搂腰摔跤和抬扛相撞两种形式。扳腰是自由组合,只要摔倒对方就算赢。
斗鱼:在一些水族村寨,人们养一种鱼,这种鱼身长3—4厘米,体重不到50克,身上有一道一道的红圈,鱼背上鱼鳞很多。只要把两条鱼放在一块,它们就会撕咬在一起,直到把对方咬死。
杂技:也叫“土杂技”,有倒立、翻滚、耍刀、舞棍等项目,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走草绳”。
节日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主要有端节、卯节、苏宁喜节、荐节、敬霞节等,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端节,又叫瓜节,水族人称之为“借端”,“借”就是水语“吃”的意思,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的绝大多数水族地区都过这一节日,与汉族的春节相似。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末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卯节,水语称之为“借卯”,只是三都县九阡地区和与之相临的荔波县部分地区水族人过的节日。与端节一样,也是分期分批过节,日子要选在插秧结束之后的水历九、十月(阴历五、六月)的卯日,并以辛卯日为上吉日。不过卯节是分四批轮流过。由于“端节”和“卯节”事实上都是过年,故过端节的地区不过卯节,过卯节的地区不过端节。
苏宁喜节,水语是“水历四月丑日”的意思,水族民间节日,时间在水历的四月丑日,即农历十二月丑日。据水族传说,这一天是“生母娘娘”向人间送子嗣的日子,所以又叫“娘娘节”,节日的主要内容就是祭祀生母娘娘。
荐节,水语是“正月”的意思,也叫“借荐”,是受汉族过春节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节日,实际上也就是过春节。过荐节的地区一般不过端节和卯节。
敬霞节,“霞”是水语“水神”的意思,敬霞又叫“拜霞”,也就是敬拜水神,是水族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在三都县九阡地区及其毗连地区过此节。敬霞节并非每年都过,相隔两年、六年、十二年不等。具体时间有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推算。
婚丧习俗
在水族村寨,一家来客,全寨都要轮流设席招待,客人不为及一一享用,只能略微品尝,以领主人情意。见面席表现了水族人热情好客。是较具特色的待客礼仪。
水族人民有尊老习俗,凡遇老人生日,晚辈儿女要特意缝制自制白布长衫和白布头帕敬献老人,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水族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历史上经历过原始群团生活的杂婚、同辈血缘婚、排斥同辈同胞血缘的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现在水族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
水族人结婚一般要经过:相识、定情、提亲、定亲和迎娶几个过程。
水族青年男女的相识不是通过媒人,而是通过对歌的方式来相识的。一般在农闲时节,春节前后。在这个季节,水族男女走亲串户、做客喝酒为相互认识提供了好多机会。乘作客之机,互不认识的未婚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寻找心目中理想的伴侣。酒席结束了,许多青年男女也相互认识并开始相爱了。
男女双方确定感情之后,告知家人,男方家就请媒人带着礼物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如女方家以酒肉接待,则表示默认;如以一般饭菜相待,则说明有回绝之意。如女方许诺,家长会告诉媒人女儿的生辰八字。媒走时,女方家长如说“请再来玩”,也说明女方同意。男方获悉女方同意后,改日由媒人带着小伙子送聘礼到女方家。女方家若同意这门婚事,就会邀请亲友、长辈围转着火笼饮酒,俗称“吃火笼酒”。女方收礼后,要让小伙子给其祖宗牌位行跪拜之礼,正式接纳此女婿。
迎亲也叫“行大礼”,由新郎带着一队人马去女方家迎娶新娘,在新娘家吃一顿饭,便接新娘回来。回来时,女方家也要派若干送亲男女。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同房。新娘婚后要回门,即回娘家,然后再由新郎接回。以后新娘在男方家住三五天便回一次娘家,直到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
葬礼
水族人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使他们格外注重丧葬仪礼,并在丧葬过程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习俗。水族的丧葬过程比较复杂繁纷,其主要程序包括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个阶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点。
老人辞世后,家人要速派村寨里的小伙子,四出向亡人的亲戚朋友报丧。报丧的目的,既为让亲友有个精神准备,并速备下香烛、鱼、糯米、酒、布、钱等吊丧用物。同时,更重要的是使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忌荤举哀棗除了鱼类之外的一切禽畜等肉类。
遗属还要将逝者铺床用的稻草和穿着过的旧衣服,搬到寨外烧掉。这一名叫“烧老窝”的习俗,说是让烟火之神将这些用物带给亡灵使用,实为一种消毒清洁的卫生习惯。即使有些要留用的东西,也得在火堆上用烟火薰燎薰燎。这一来,就算结束了死者的人间烟火生活了,不会将不吉的东西传给子孙后代了。
与此同时,家人要赶忙烧温水来洗遗体。据说,只有洗干净遗体,没有臭汗味,才能魂归祖地,与阴间的福先聚居在一起。洗尸体时,不能让死者的脚着地,因而要将死者放于竹编的米箩里,再用温水自上而下的擦洗。洗尸水要倒在没有人过往的地方,千万别让人踩上此水,否则,认为他的脚会开裂的。
洗净尸体后,再将遗体另置干净的米箩上(如能置于铜鼓上,将更为荣光),为之穿上寿衣。寿衣要3件、5件等单数棗倘若是年轻媳妇死了,则要等娘家来人验看。装殓要让逝者平躺棺内。切忌头高脚低,可见其脚部,否则会变鬼作崇云云。装殓时,还要让逝者口含银钸,手拿纸钱,头垫纸钱。此俗说是为了使逝者走入阴间时,才有钱去买水喝、买东西吃。为亡人穿寿衣及放置随葬物时,应格外小心,所有衣物都不能着地。倘不慎掉落地上,要另换新的,否则亡灵便收不到。此外,装殓时切忌呼喊活人的姓名,以避免亡灵将所呼喊者的灵魂勾去。
不论是为等待至亲验尸,或停尸待殓,还是装殓后的祭悼期间,为防止亡灵作祟和黑猫跨过遗体而发生意外,治丧时都要安排人员守灵。守灵时,除丧家外,村邻皆依俗主动前来帮忙。为了冲淡悲哀气氛和消除恐惧心理,守灵者或聚而摆古,或跳芦笙舞、唱花灯戏,或进行顶杠等民间竞技活动。
治丧期间,水族还有俗称“开控”的活动,即设置灵堂,祭掉死者。“开控”的时间可长可短,规模亦看家庭境况而有所不同。“开控”要在灵前点香焚纸,摆设鱼、豆腐、酒、饭等祭品。殷富人家还要悬挂3或5、7面铜鼓,再配上锣、钹,昼夜敲击。民间认为,铜鼓声有上。
禁忌
水族人长辈称呼晚辈时,习惯用“小妹”来称呼,子女不管男女,都称为“小妹”。和水族人交往不能说“泥巴脑壳”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水语的意思是“草包、脓包”,带有侮辱性。
在水族人家中做客,不能翘二郎腿。家中来客人时,妇女、年幼的子女不能同时和客人上桌吃饭,只能等到家长同客人吃完饭后,才能吃。
新娘出阁途中如遇另一迎亲队伍,要绕道而行,不能互踩走过的脚印。
离婚的妇女离婚后一个月内不能回娘家村寨,寡妇再嫁不能回前夫家。
宗教信仰
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多神。认为古树、巨石、井泉都有神灵。生死、疾病、灾荒等都请巫师占卦念经,杀牲祭鬼,尤其以鱼祭祀为其特点。19世纪末、21世纪初,曾传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边远的山区,水族人有挂兽骨崇奉神灵的习俗。人们猎获虎、豹、野猪、野牛、熊等动物后,习惯把兽角或头骨整齐悬挂在墙壁上或悬吊在门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时也留头角悬挂,使野兽、鬼神望而生畏,不敢进寨侵害人畜,同时也显示家庭的富裕与主人的猎技。
居住环境
水族居住区处于亚热带,多雨潮湿,加之树林茂密,豺狼虎豹野猪经常出没其间。水族居住“干栏”住宅,正可避免地面潮湿和野兽的侵害。
水族木楼,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整个上层房屋的承重部件,因此先修好基脚,根据木屋间架结构的性能,屋基只要求按地形用块石安稳柱脚即可,一般不要修整屋基平面。下层柱粗(直径一般在30厘米以上),柱身榫眼用穿枋纵横连结,每排底柱上端扣架粗大的原木作为横梁,梁与梁之间铺着垫木,俗称“楼枕”,枕上铺着宽厚的楼板(多为松树或枫树解成的板子),形成平整的楼面。上层屋架,一般每排为五柱四瓜(或称十一檩水步),也有五柱六瓜(或称十五檩水步)。木楼为穿斗式结构,在柱与柱之间用穿枋组成网络。特别是上层屋架柱脚扣枋为鱼尾式的斗角衔接,是水族木工在干栏建筑中最出色的创造。柱脚扣枋的这种鱼尾式“斗角”结构,牢牢固定每根柱子的方位。顶上再用檩子卡住各排柱头和瓜头,各部衔接处都是齿榫铆紧,使建筑物整体性强,十分稳固。下层的抵柱和横梁与上层排架必须对应,俗称“柱顶柱”,这使木材抗压的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生产习俗
水族经济是典型的山地稻作农耕类型,早在150年前,水田在水族聚居区就占耕地面积的80%以上。在农业生产中,水族农民仍保持着一些特殊的习俗。从今天绿色农业的角度来看,有些做法是值得借鉴与推广的。
积肥与施肥。现在水族农民虽然也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其成本高和有污染是明显的弊端。为了增加和多使用农家肥,水族农民仍普遍采取牛踩肥的办法来积肥。他们在耕牛休闲的时候,将其圈养,把牛吃剩下的青草垫在圈内,适时加入垫圈土,让牛把粪尿和草土踩混在一起,沤成肥料。
耙田工具。耙田是为了耙碎田中的泥块,耙平水田,使稻子有疏松的生长土壤,且能均匀受水。特殊的是,水族农民用“船耙”和“石耙”耙田。“船耙”是长1米左右的木制船形耙,“船底”是平的,底部外面朝下装有木齿或竹齿。若用人拉耙,“船”内装土或石块来镇压;若牛拉耙,人则站在“船”内驾驭。石耙就是一块长方形石条,条石两头钻孔穿绳牵引,条石底面有粗的刻纹。石耙的主要作用不是耙田,而是磨平。
灌溉。水族地区灌溉得自然之利。在高于水田的山谷修塘堰或河坝蓄水,然后开渠引水灌溉,或直接引山泉溪流到田头灌溉。田高水低处,也使用筒车、翻车(龙骨车)等古老的提水装置。
水族地区广泛流行“活路头”生产习俗。“活路头”是当地汉语方言土语,“译”为普通话是“干农活的领头人”。水族村寨里的重要农活,如犁田、耕田、育秧、插秧、收割等,全寨各家都要等“活路头”开始干了,才能开始干。农时到来,“活路头”择吉日,举行简单的仪式,象征性地犁一垄地,插几蔸秧,或割几把稻子,其他人再开始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干这项农活。这种习俗起码有两个含义,其一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二是“活路头”是种庄稼的老把式,他们根据气候掌握农时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性,跟着他们干可获好收成。
水族在农业生产中有明确的性别分工。“女不犁田,男不插秧”是传统,谁若违反,会遭到非议。
名人
潘新简(1820—1869),贵州荔波县九阡里梅采村人。咸丰年间起义领袖。
邓恩铭(1901—1931),又名邓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该文章由作者:【我所有的向往】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