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此时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一段时间,有“热在中伏”的说法。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相关资讯
中伏,是“三伏”之第二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并不出现在夏至,而是出现在夏至以后的“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尽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比较麻烦。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因为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就出现了有些年份整个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情况。
农时
头伏萝卜二伏菜,指头伏可以种萝卜,中伏的时候可以种白菜。
饮食
在民间,此时节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到来,市民要注意清淡饮食,做好防暑和防雨的双重准备。
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北方人主要是吃面条。爱吃炸酱面的大多数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吃的不仅是面,还有那份美好的心理感受。而南方人则做的时候要加糖,但是也要加点儿盐。用的肉是肥瘦肉丁儿,配葱末儿、姜末儿,炸的时候不加水,讲究小碗干炸。
该文章由作者:【燕三娘】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