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出土和田玉特点(汉代出土和田玉特点图片)

真正的和田玉什么特征

和田玉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世界上透闪石玉颜色基本上为白、青、黄、黑、碧(绿)5种颜色,还有一些中间过渡色,由于含铁量很低。

和田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一般来讲透明度高的也叫作水头足,虽然水头足可以烘托玉石的质地、颜色,但并非所有透明度高的就是好玉。

和田玉光泽属油脂光泽,这种光泽很柔和,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古人称和田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旨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特别是和田玉中的羊脂玉就是因为有着像羊的脂肪一样滋润的光泽而闻名。

扩展资料:

和田玉的文化

1、政治文化

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生产工具和原始装饰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贫富分化,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等级观念也随之产生,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2、道德品质

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

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

3、文化价值

和田玉用来比喻君子的美好品德,还常常当作情人间表示爱慕的信物。

“籽”一般而言主要是针对植物来说,指的是植物所结的种籽,同时包含有孕育的含义,是植物生命的一个过程。“仔”主要是指动物,根据读音来看有两层意思:在读作“zi”的时候,指的是幼小的意思;读“zai”的时候泛指幼小的人或动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和田玉

汉代圆雕和田玉都有哪些特征

和田玉的特征

颜色:

各种玉石都以自己特征的自然色彩,引人喜爱,而登上世界珍宝之位。玉石行家对颜色非常重视。颜色不仅是评价和阗玉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也是划分和阗玉种类的主要依据。和阗玉的颜色是各种玉石中的佼佼者,以它特有的玉色而倍受珍视。和阗玉的颜色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的软玉相比,色调较多,自成系列。和阗玉有白色、青色、黄色、黑色等四种基本色调,还有一些过渡色,如清白色、灰白色等等。和阗玉有世界罕有的白玉,尤以色如截脂的羊脂白玉为和阗玉所特有,极为名贵。另外,和阗玉有多种皮色。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阗玉皮色美丽。尤其是和阗玉子玉皮色很多,有秋梨、芦花、枣红、黑等等颜色。琢玉艺人以各种皮色冠以玉名,如秋梨皮子、虎皮子、枣红皮子黑皮子等等。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从石到今,璞玉十分贵重采玉者得之,称为得宝。

硬度;

硬度是鉴定和阗玉的重要标志之一。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搞其它物体侵入的一种力学性质。通常表示硬度有两种方法:(1)相对硬度,或称摩氏硬度,是一种刻划硬度。(2)绝对硬度,亦叫压入硬度。是根据矿物表面上能够承受的重量来测定。和阗玉的摩氏硬度为约为6.5,不同品种略有区别。一般来说青玉硬度稍大于白玉。珠宝业中一般把硬度作为划分宝石和玉石的一个重要标志。宝石硬度一般在摩氏7度以上,玉石硬度一般在摩氏4~7度,摩氏4度以下通常称为彩石或雕刻石。硬度大,抛光性好,能使玉器发亮,同时也便于保存。

韧性.

韧性通常是玉石内在的结合能力,也就是对外界压力或破碎力的抵抗能力。韧性大的特点是不易破碎、耐磨。世界上韧性最大的矿物是黑金刚石,如以黑金刚石为10度,其它宝玉石的韧性相对为:玉为9(软玉);翡翠、红宝石、蓝宝石为8;金刚石、水晶、海蓝宝石为7~7.5等。如以软玉韧性为1000,其它矿物或岩石的韧性相对为:硬玉(翡翠)500;蛇纹石250等。软玉韧性很大,这一特点是其它玉石所没有的。和阗玉韧性大,可以作细工工艺,琢玉妙手可对和阗玉进行精工细琢,而不易损坏。

透明度.

透明度是玉石允许可见光透过的程度,这主要与玉石对光的吸收强弱有关,矿物学上一般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3种。玉石行业中对透明度看提较重要,有专门用语,透蝗度好的叫“水头足”、“地子灵”或“坑灵”;透明度差的叫“没水头”、“地子闷”、“坑闷”。鉴定透蝗度要把玉磨光,在一定厚度下(玉器产品)看透视其它物体情况,分透明体、半透明体、微透明体、非透明体等4个级别。和阗玉属于微透明体,在一般进取度下,能透过光,但看不清透过物像。

光泽

光泽是玉石对光反射的能力。和阗玉光泽属油脂光泽。古人称和阗玉“温润而泽”,就是它的光泽带有很旨的油脂性,给人以滋润的感觉。这种光泽很柔和,不强也是不弱,即没有强光的晶灵感,也没有弱光的蜡质感,使人看了舒服,摸着润美。羊指玉就因如羊的而得名,光泽很好,特别滋润,非常珍贵。体重.;体重是玉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和阗玉的体重经用小体重样测定,为2.66~2.976。不同品种略有差别,白玉为2.922,青白玉为2.976,墨玉为2.66。一般白玉体重小于青或青白玉,墨玉因含有较轻的石墨鳞片而体重较小。

汉代玉器的主要特点

特点: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在雕琢工艺方面,圆雕、高浮雕、透雕的玉器和镶玉器物较前增多。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一些像生类玉器也有了现实感和生命力。

相关介绍:

汉代玉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很多,科学价值大大超过了传世品。出土玉器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汉代用各种玉料制作的礼器、装饰品和美术品。中国的工艺源远流长,汉代继续有所发展。西汉初年的玉器继承了战国时代的传统,但开始有了变化。西汉中期以后变化更大。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

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

根据玉器用途的不同,玉器可分为玉兵器、玉工具、礼器玉、丧葬玉、佩饰玉、玉器皿和玉摆件等几大类。到了商代,绝大多数玉兵器和玉工具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和礼仪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代玉器

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材质上: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2:器型上: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3:线条及雕工上:

a:千古卓绝的“汉八刀”。“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b:叹为观止的“游丝描”。“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汉代的比战国的更纤细、匀称、浅显。及至明清,则是用砣具拉出的, 线条深、粗、呆滞。c:拍案叫绝的“琢磨工艺”。好的古玉器通常琢工精湛,转折有序、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地子平滑。具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绝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例如汉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眼睛通常圆而突起(那一突起要剔除很多玉料,且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力),几与真实的无异,因而炯炯有神,而赝品通常是寥寥几笔阴线草草而为,不突起圆鼓。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汉代玉剑首的中心部位多有这种工艺。d:出神入化的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来装饰或表现动物肢体的动作力度和羽翼毛发的油光闪亮。如神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螭龙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凤、鹰的翼、尾羽纹等。这些线条有阴刻、阳凸、有宽一面坡、也有减地起凸等…因而充满活力与动感;充满艺术的美感。而赝品,线条通常多用粗糙的阴线,呆滞刻板、毫无神韵。e:巧夺天工的高浮雕、浅浮雕、镂雕。汉代的陈设性玉器,大多为高浮雕、镂雕作品。也在佩饰玉上大量应用。4:纹饰上:在春秋战国螭纹上发展为汉螭五式,成为汉代的特征纹饰之一。在儒、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四灵纹,所谓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玉器通常纹饰较多,如很多的玉璧出廓,在谷纹璧、蒲纹璧的外边添加螭龙、螭凤、龙、凤、神纹等装饰,且优美异常、神秘莫测。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长宜子孙”、“延年宜寿”、“长乐”、“益寿”等,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在东汉顶级玉器中较为多见。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如卷云新纹,又称为“括弧云”,不同于春秋的内卷和战国的隆卷。

汉代出土和田玉特点(汉代出土和田玉特点图片)

汉朝古玉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汉王朝,至汉献帝刘协延康元年(220),历时400多年。汉代的历史经过西汉(前206~8)、新莽(9~25)与东汉(光武帝至献帝,25~220)三个阶段。从西汉开始,玉雕就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还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雕琢风格。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汉代刀法,其刀法苍劲有力,粗犷流畅;其次是动物造型优美,转折有序,大有慑人魂魄之势,故又称之为“真浮雕”。 玉材和玉色:汉代玉器材质基本属于透闪石软玉,其中新疆和田玉和玛纳斯玉占很大比重。和田玉中又多见水料中的籽玉、羊脂玉。其他玉石有玛瑙、水晶、滑石、琥珀、绿松石等。玉材颜色有白玉、青玉、黄玉、绿玉、褐玉等,还有一部分玉器是用蛇纹石玉制造的。造型:汉代玉器器物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两大类。几何形有璧、环、珠、管、圭、戈、琮、璋等;人物动物形有舞人佩、凤形佩、龙凤佩、螭纹佩、玉猪、玉蝉、玉马、玉熊等。

纹饰: 汉代玉器纹饰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几何纹,另一类是动物纹。汉代玉器上的几何纹以涡纹、谷纹和蒲纹最为常见。谷纹和蒲纹主要是刻在玉璧上。涡纹和卷云纹有的可能是由蟠虺纹发展而来的。动物纹又可分为写实和图案化两种。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玉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的影响在汉玉中是根深蒂固的。汉早期的玉器同战国晚期的玉器如果不是出自墓葬玉之中,是很难判断其是战国还是汉,只有出自战国的墓葬才能明确其真实身份,即使是出自汉的墓葬,也有战国晚期器物的可能。汉中期的玉器特色比较明显,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雄浑豪放的风格。特别是这时期的动物形态的圆雕作品、丧葬玉、佩饰玉大量流行。汉代的玉雕动物多为圆雕动物,动物的造型一改抽象的图案为并非全貌的写实图案,非常生动优美,幻想与写实;绘画与文字;外来的影响与中土文化的融合,一切都是两个极端的调和,同时并进。用写实的方法刻划出动物充沛的生命力和动物生动的神态,用自然主义的表现风格体现出特征化的精神刻画,而并非是靠玉器本身品貌的逼真写实。战国时期的谷纹转化为汉时期的乳钉纹,玉璧出现了多层分区,浮雕螭纹更为挺拔,都是站立形态。牛的刻画只是以结实憨厚为特征;狗的刻画是表现其忠实俏皮的一面;龟的刻画则表现出其铠甲的坚实感。在汉代的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于圆雕和高浮雕的陈设艺术品,往往这类作品玉质极好,琢磨精细,造型优美,在中国的玉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丧葬玉则是汉玉器中较有特色的品种,主要有九窍玉、握豚、玉衣、棺璧,其完善、齐全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作为装饰玉类型的玉蝉、冈卯、司南佩、翁仲都是表达当时的人们向往祥和、太平的美好愿望。汉玉的雕琢技法中,有的雕工是明显的“汉八刀”。“汉八刀”的刻法是起脚浅落脚深,线条简练明快,干净利索,棱角线分叉,表现方法对称,形似神往。汉代的玉蝉就是“汉八刀”的典型作品。西汉的蝉翼是伸展形的二边分开,顶端非常尖,扎手的;而东汉的蝉翼是并在一起不分的,顶端圆浑不扎手的。汉代的组佩由于儒家思想的流行,佩玉成为象征身份和品德的“德佩”,而多用腰带的玉印和玉刚卯,仅是佩戴的装饰品。玉印比较流行,都是刻有文字,无论是隶书还是篆书,大多方起方收,一气呵成,且转折自然,方中富圆,线条笔画同战国有明显的区别,不再是中间粗两头尖的“柳叶形”了。汉印在千百年来对后人的影响深远,清代印坛名师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事实上,汉印在形制与钮式上的多样,即字体的雕琢,章法的变化等方面已成为宗师,被历代雕刻家公认为唯一法门和楷模。刚卯是汉代人佩带在身,用以驱逐疫鬼之物,是柱形的,中空穿孔,四面都刻有辟邪的四字句,字体多为篆或隶书,文字均为阴线刻划,草率不很规整,卯面也无纹饰,后仿的刚卯刻的都数是楷书。司南佩因为佩带者都是有身份的士大夫,所以一般都是用价值很高的和阗玉料雕制而成。司南佩的造型很奇怪,顶上像把钥匙,中间穿孔,上下两截,下面有钮。翁仲也是汉代佩玉之一,既有装饰性,也有辟邪的作用,翁仲的形象源于秦时的一位阮姓的勇士,身高1.3丈(秦量),神勇非常,匈奴人闻风丧胆,称他为石将军。翁仲的纹饰很简单,几道线条表现出鼻、眼、耳,脸部很长,身着长袍,宽袖,两手插在宽袖之中,无手脚可见,有上下通天钻孔德,也有横腰穿孔的。在汉代的人物雕刻中,除了翁仲外,还有著名的东汉舞人。东汉舞人的造型一般是单面工,动态的舞人刻画其衣姿和舞姿都是顺一致方向的,如是相背的方向的话,那肯定是后仿的,舞人的衣饰上有很细的纹饰,舞人腰部显得很柔很美。汉代玉器有比较多的纹饰,特点是很多的玉璧出廓,谷璧、蒲璧的外边有加添螭龙、螭虎、卧蝉、雷云纹等装饰,而且比较成功。龙头是背对背的出廓较多,不是一头一尾相互追逐的,头尾相互追逐是后仿的。龙的尾部雕刻有很细的旋纹,像绳索纹。螭龙的头部是扁形的,龙身扭曲,尾巴是甩过来的。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宜子孙”,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首现于东汉。高古玉的造型简单,拙朴,材料来源比较广泛,同时市场交易利润偏高,就使得自清代以来,高古玉仿品极多,高古玉埋于地下,几千年受地气的浸浊,熏蒸,变色变质,自有其辨识的特点:首先,从沁色来辨识。高古玉受沁变化的颜色比较丰富,有地火沁、血沁、水银沁、土沁、寿衣沁等,有的跟陪葬物也有关,其如果长期接触金银器、铜器、铁器,就会受沁变色,形成红、黄、蓝、白、青、绿、紫、褐、黑等不同的杂色外表。如果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加工处理出来的沁色,易变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真品高古玉沁色自然渗入纹理内部;伪品高古玉沁色呆板,无渗透性,入色较浅,颜色刺目,不柔和,有人为作伪的痕迹,因其产生的是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其次,纹饰鉴定也是很重要的。真高古玉的纹饰,不论是蒲纹、谷纹,它们的平地、勾线、碾轧、镂空都是生动而又规整、洒脱的整型,所呈现出的是装束美的效果,不是现代人按葫芦画瓢仿制出来的。固然有的仿品几可乱真,但不会没有一点破绽可寻,有的把玉器上本是加工留下的痕迹改为对称的纹饰,有的形似但无神似,有的加工技艺特点不对。

该文章由作者:【孙玲】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