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是指具有代替或指示人、事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三类。古代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特殊代词等五类。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补语。
汉语代词
现代汉语代词
人称代词:你 我 他 它 咱们 大家 自己
指示代词:这 那 这儿 那边 各 每
疑问代词:谁 什么 哪 怎么 哪里
古代汉语代词
一、人称代词
- 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有“台(yí)、卬(áng)、朕、吾、我、予、余”等。
如《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专用做皇帝的自称。
常用的:吾、我、予、余。
“吾”一般作主语或定语,只有在否定里纔可作前置宾语。
2.第二人称代词
尔、女、汝、若、而、乃
从语法看,“尔”“女(汝)”“若”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而”“乃”一般只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不作宾语。从语义看,
对“而”“乃”而言,“尔”“女(汝)”“若”是比较随便的称呼,一般用于称呼下级、晚辈或平辈。
3.第三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厥”等。
之,一般作宾语
其,一般作定语。
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1)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
(2)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国语?齐语》)
(3)放之山下。(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4)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蒲松龄《聊斋志异?狼》)
“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作定语,表示领属关系;二是充当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例如:
(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n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指用于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主要分近指和远指两类,有“是、之、
此、斯、兹、彼、夫、其”等。
“是、之、此、斯、兹”表示近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其中“是”“此”“斯”“兹”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定语。近指代词“之”,只能作定语,可译为“这”或“这样”。
“彼”“夫”“其”等表示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彼”可以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夫”“其”一般只能作定语。
指示代词除了近指远指这两类外,还有“他、然、尔、焉、诸”等,用法各有特点。
“他”具有旁指的作用,表示某种范围以外的人或事物,义为“其它的”。在古代也写作“佗”或“它”,可作句子的宾语或定语。
“然、尔”作为指示代词,主要作谓语,表示“如此”,指代上面所讲的情况。
“焉”“诸”是两个比较特殊的词,一般称为兼词。其中,“焉”常用作补语,相当于“于+是(之)”;“诸”字相当于代词“之”和介词“于乎”的合音。/n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指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共九个:
1.询问人的:谁、孰 。
2.询问事物的:何、曷、奚、胡。
3.询问处所的:恶、安、焉。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滕文公上》)
(3)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n
四、特殊代词
“者、所”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代词。这种特殊体现在它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和其它词(词组)构成“者”字词组、“所”字词组,纔能充当句子成分。
- 者
(1)形容词(词组)、动词(词组)、主谓词组+者,表示“……的人”“……的事物”。
(2)名词(词组)+者
(3)名词(词组)+者
- 所
(1)所+动词(词组)
(2)所+介+动词(词组)/n
五、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指代对象为不定的代词,所指代的并不肯定是何人、何物。主要有“或”“莫”。
“或、莫”都只能作主语,前面都可以有先行词。
1.“或”是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有人”“有的”。要和现汉的连词“或者”相区别。
(1)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韩非子?说林上》)
(2)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水经注?江水》)
这种指代往往是泛指某种人、物。有时“或”的前面有先行词语表示指代的范围,“或”表示其中的一部分。例如:
(3)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2.“莫”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指代人或事物,作主语,表示“没有……”。例如: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有时“莫”前面有名词,表示“莫”所指代的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
(5)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厉五弭谤》)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该文章由作者:【晚风吻尽荷花叶】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