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哈利遇到莎莉》是一部由罗伯·莱纳执导,比利·克里斯托、梅格·瑞恩主演的美国爱情喜剧片,于1989年7月12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哈利和莎莉从最初不欢而散到后来成为朋友,最终认识到彼此感情的故事。
剧情简介
大学毕业时,莎莉(梅格·瑞恩)开车载哈利(比利·克里斯托)前往纽约,两人就此相识。途中二人言语相左,不欢而散,并留下经典的问题:“排除‘性’的介入,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真正的朋友么?”
五年后,两人在机场不期而遇。此时,莎莉沉浸于新恋情的甜蜜,而哈利即将步入正式的婚姻生活。哈利告诉莎莉:“在两人各有所爱的时候,男人和女人或许可以成为朋友,但很快他们会质疑为什么要与只能做朋友的人交往。”莎莉佛袖而去。十年后,失恋中的莎莉再次偶遇刚刚离婚的哈利。哈利对莎莉说:“我们要成为朋友了么?你或许是我不想带上床的第一位迷人女性。”
临睡前的通话,共度圣诞,为彼此的感情出谋划策,哈利与莎莉有着不可言喻的默契。随着理解的加深,二人超出了友谊的界限,事后却又有些不安和后悔。新年之夜,哈里忽然悟到友谊和爱情可以同时存在,于是他疯狂地去找莎莉。
演职员表
角色 | 演员 |
哈利·伯斯 | 比利·克里斯托 |
莎莉·艾尔布莱特 | 梅格·瑞恩 |
玛丽 | 凯丽·费雪 |
杰斯 | 布鲁诺·柯比 |
乔 | 斯蒂文·福特 |
阿曼达·瑞茜 | 米歇尔·尼卡斯特罗 |
Man on aisle | Robert Alan Beuth |
爱丽丝 | 丽莎·简·波斯基 |
Stewardess | Gretchen Palmer |
制作人 | 罗伯·莱纳 、安德鲁·沙因曼 |
导演 | 罗伯·莱纳 |
副导演(助理) | Aaron Barsky |
编剧 | 诺拉·艾芙隆 |
摄影 | 巴里·索南菲尔德 |
配乐 | Marc Shaiman、Harry Connick Jr. |
剪辑 | Robert Leighton |
选角导演 | Janet Hirshenson、Jane Jenkins |
艺术指导 | Jane Musky |
服装设计 | Gloria Gresham |
灯光 | Brian W. Armstrong |
录音 | George Baetz |
场记 | Norman Buckley |
参考资料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音乐原声
资料 | 曲目 |
When Harry Met Sally 当哈利遇上莎莉 艺人:Harry Connick, Jr. 语种:英语 唱片公司:Columbia 发行时间:1989年05月31日 专辑类别:录音室专辑 专辑风格:原声 Soundtrack, 传统流行 Traditional Pop |
|
参考资料
获奖记录
奖项 | 获奖人 | 获奖情况 |
1990年第4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剧本-原创 | 诺拉·艾芙隆 | 获奖 |
1990年第43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影片 | 罗伯·莱纳 | 提名 |
1990年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 诺拉·艾芙隆 | 提名 |
1990年第47届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 | 《当哈利遇到莎莉》 | |
1990年第47届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男主角 | 比利·克里斯托 | |
1990年第47届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 | 梅格·瑞恩 | |
1990年第47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 罗伯·莱纳 | |
1990年第47届美国金球奖最佳编剧 | 诺拉·艾芙隆 | |
1990年第34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女演员 | 梅格·瑞恩 | |
1990年第34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导演 | 罗伯·莱纳 | |
1990年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编剧 | 诺拉·艾芙隆 | |
1990年American Comedy Awards Funniest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Leading Role) | 梅格·瑞恩 | 获奖 |
1990年American Comedy Awards Funniest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比利·克里斯托 | 获奖 |
1990年ASCAP Film and Television Music Awards Top Box Office Films | 《当哈利遇到莎莉》 | 获奖 |
参考资料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制作公司 | 发行公司 |
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美国] |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
Nelson Entertainment[美国] | Orion Home Video |
– | 美国广播公司 |
– | Jugendfilm-Verleih GmbH |
– | 二十世纪福斯公司 |
– | Mundial Filmes |
– | 米高梅联美家庭娱乐 |
– | Nelson Entertainment |
– | 20世纪福克斯家庭娱乐 |
– | Transmundo Films |
– | Transmundo Home Video (THV) |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 上映/发行日期 |
美国 | 1989年7月21日 |
瑞典 | 1989年10月13日 |
法国 | 1989年11月15日 |
荷兰 | 1989年12月1日 |
香港 | 1990年1月4日 |
西班牙 | 1990年4月27日 |
西德 | 1989年9月14日 |
澳大利亚 | 1989年10月19日 |
阿根廷 | 1989年11月30日 |
日本 | 1989年12月23日 |
芬兰 | 1990年3月9日 |
土耳其 | 1990年6月1日 |
意大利 | 1989年10月6日 |
挪威 | 1989年10月25日 |
英国 | 1989年12月1日 |
丹麦 | 1989年12月26日 |
葡萄牙 | 1990年3月30日 |
匈牙利 | 1991年5月3日 |
票房信息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先在少数几个城市放映了影片,等到电影引起观众们的兴趣时,才逐渐扩大上映范围。该片首周在41家电影院上映,收入为109万美元。1989年7月21日开始大范围上映,首周775家电影院入账884万美元,之后扩张到1174家电影院。北美地区票房总额9282万美元。
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1984年,导演罗伯·莱纳、制作人安德鲁·沙因曼和编剧诺拉·艾芙隆在纽约“俄国茶屋”共进午餐,就新片展开讨论,但艾芙隆拒绝了莱纳提出的提议。三人的第二次会面很快转变成对莱纳和沙因曼单身生活的讨论。第三次会面时,莱纳提出希望拍摄一部聚焦两性关系的电影,男女主人公唯恐性关系会破坏两人友情却终究没能逃脱本能的驱使,艾芙隆很喜欢莱纳的想法,并随即将莱纳和沙因曼作为采访对象,以积累创作素材。
剧本创作
艾芙隆先后多次修改剧本,创作期间,每当无心写作时,艾芙隆都会采访制片公司的员工,其中有些访谈后来被穿插在影片中,不过均由演员演绎并经过了重新修改。艾芙隆的剧本中有许多台词都是基于莱纳和克里斯托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话。
艾芙隆一开始打算给电影起名叫《How They Me》,并先后换过多个标题。莱纳甚至于主体拍摄在剧组人员中展开了一场竞赛:想出片名的那位可以赢得一箱香槟。当比利·克里斯托签约成为主演时,片名还是《Boy Meets Girl》。为了表现出哈利离婚后单身期间孤独的心态,电影在曼哈顿拍摄期间克里斯托都会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而不是与别的演员一起。起初剧本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仍然是朋友,没有进一步发展浪漫关系,因为编剧和导演都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结局”。最终,两人意识到让哈利和莎莉结婚作结尾更合适,虽然他们都认为这种结果通常是不现实的 。
拍摄过程
莎莉在凯兹熟食店假装性高潮的经典场景,梅格·瑞恩反复重拍了多次,长达数小时的高潮演示令其疲惫不堪。剧组之所以决定拍摄这一场景,是因为影片过多的关注于哈利,缺少莎莉谈论的话题,艾芙隆提出女性假装性高潮的话题,瑞恩不但充分认同,而且建议莎莉当场模仿。在餐馆取景拍摄出自瑞恩的提议,而邻座的老妇人待莎莉佯装销魂之后脱口而出的“我要她点的东西”则源于克里斯托的奇思妙想。
电影配乐
《当哈利遇到莎莉》的电影配乐唱片是美国歌手兼钢琴家Harry Connick jr(小哈利·康尼克)的作品。鼓手鲍比·哥伦拜是导演的朋友,他向莱纳推荐康尼克并给了他一盘磁带,莱纳非常满意。电影配乐的唱片由哥伦比亚唱片于1989年7月发行,随着原声带在全美获得双白金唱片销售认证的佳绩,康尼克为此赢得了自己的第一座格莱美奖。
片中的《It Had to Be You》、《Where or When》、《I Could Write a Book》和《But Not for Me》四首歌是由康尼克与施艾曼部署和编排的。
幕后花絮
- 罗伯·莱纳起初的设想是请苏珊·黛出演莎莉一角。遭到拒绝后,他又考虑过伊丽莎白·帕金斯和伊丽莎白·麦戈文。在基本确定要请莫利·林沃德时,梅格·瑞恩说服了莱纳。
- 艾伯特·布鲁克斯曾拒绝扮演哈利。
- 莎莉吹毛求疵的点餐习惯与编剧诺拉·艾芙隆如出一辙,在本片上映的多年后,面对飞机上食品要求苛刻的艾芙隆,空姐问道:“你看过《当哈利遇到莎莉》吗?” 。
- 当莎莉在餐厅表演性高潮后,指名要与她点同样食物的妇人,正是导演的母亲 。
- Katz's Delicatessen是纽约很有名的熟食店,影片上映后,这家店的汉堡卖到了17美元一个。
影片评价
影片的开始是一段访谈,一对非片中人物的老夫老妻正在接受访问,聊属于他们的故事。像这样的访谈,在片中共有七段,策略性地散落在不同的阶段,每一段都是一对老夫妻谈彼此的始终相守,或是如何寻寻觅觅,最后又回到初恋情人身边的故事,而最后一段正是哈利和莎莉。这些看来与剧情无关的甜蜜段落,加上片首字幕配乐《It Had To Be You》,以及电影开始,主角出现时的配乐《Love Is Here To Stay》,一再地提醒观者哈利与莎莉就是一对命中注定的恋人(21cn评 )。
不难看出,导演试图在影片中探讨爱情与友情的话题,这在好莱坞的商业片中并不多见。由于导演恰到好处的拿捏,使得影片一点不显生硬、晦涩,而是始终不离喜剧氛围,流露出很多精彩搞笑的桥段。全片又主要由人物对白构成,因而影片语言的精彩程度也不可小觑。从制作规模上看,该片的制作成本其实并不大。爱情电影已经拍得太多了,不是一见钟情,就是日久生情。前者要在拆散上动点脑筋,后者要在结合上费点心血。《当哈利遇到莎莉》大概是最细腻铺展日久生情的电影,它用四次相遇,分别呈现四种男女关系,冤家,普通朋友,密友,最后再引入恋人这条光辉大道,层层递进(齐鲁晚报评 )。
该文章由作者:【飞蓬将军】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