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与亚历山大》是由英格玛·伯格曼执导的剧情片,由演员贝蒂尔·加夫、裴妮拉·阿尔文主演,电影于1982年12月17日在瑞典上映。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芬妮与亚历山大在经历了父亲猝死、母亲改嫁、继父被烧死等事件以后,在伊萨克的帮助下重新获得自由的故事。1984年,这部电影获得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
剧情简介
伊克达一家三代住在瑞典的乌普萨拉。在圣诞前夜,他们聚在祖母海伦娜身边,欢快地迎接着节日。海伦娜是位知名的演员。她为人慷慨、和蔼可亲,并且深得儿孙们的爱戴。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奥斯卡和儿媳爱米莉亚都是演员。奥斯卡和爱米莉亚经营着一家剧院,他们和十岁的儿子亚历山大以及五岁的女儿芬妮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一起。
一天,奥斯卡在舞台上排练时突然中风。他被送回家以后便离开了人世。奥斯卡死后,主持奥斯卡丧礼的青年主教厄德瓦向爱米莉亚求婚。爱米莉亚答应了主教的求婚,并带着亚历山大和芬妮搬到了主教家,从此他们的生活便罩上一层阴影。厄德瓦和母亲、姐姐还有一个神智不健全的姨母住在一起。亚历山大和芬妮到达主教家后,一不准穿漂亮的衣服,二不许玩玩具。主教表面温文尔雅,实际上是一个虐待狂。一次,亚历山大说错了话,主教竟当着芬妮的面用鞭子抽打亚历山大。爱米莉亚发现主教是个伪君子后,便想跟他离婚,可厄德瓦不同意,理由是爱米莉亚已怀孕。为此,他把两个孩子监禁起来作为人质。在商人伊萨克的帮助下,两个孩子才从主教家逃出。伊萨克有两个会使魔法的侄子,他们知道亚历山大恨主教,便使魔法让那个卧病在床的姨母将油灯打翻,从而引起火灾将主教烧死。圣诞节又到了,伊克达一家又重新聚在一起。海伦娜高兴地朗诵着剧本,而亚历山大则在祖母的身旁进入了梦乡。
演职员表
演员 | 角色 |
贝蒂尔·加夫 | 亚历山大 |
佩妮娜·奥威 | 芬妮 |
古恩·瓦尔格伦 | 海伦娜 |
阿娃·弗洛灵 | 爱米莉亚 |
艾伦·埃德渥 | 奥斯卡 |
伯杰·阿斯特 | Carl Ekdahl |
克里斯蒂安·阿尔姆格伦 | Putte Ekdahl |
Carl Billquist | Police Superintendent Jespersson |
Axel Düberg | Witness to Bishop's Death |
Siv Ericks | Alida |
Patricia Gélin | Statue |
Majlis Granlund | Miss Vega |
Eva von Hanno | Berta |
Sonya Hedenbratt | Aunt Emma |
Olle Hilding | Old Clergyman |
Svea Holst | Miss Ester |
凯尔·库勒 | Gustav Adolf Ekdahl |
Käbi Laretei | Aunt Anna von Bohlen |
Mona Malm | Alma Ekdahl |
莉娜·奥琳 | Rosa |
Hans Strååt | Clergyman at Wedding |
佩尼拉·奥盖斯特 | Maj – Ekdahlska huset |
哈里特·安德森 | Justina |
Marianne Aminoff | Blenda Vergérus |
Hans Henrik Lerfeldt | Elsa Bergius |
Kerstin Tidelius | Henrietta Vergerus |
Gus Dahlström | Props Man |
Matthias Bolliger | Teatern |
Georg Årlin | Colonel |
厄兰·约瑟夫森 | Isak Jacobi |
Mats Bergman | Aron Retzinsky |
彼得·斯特曼 | Young Man who Helps Isak with Coffer |
制作人 | 丹尼尔·托斯坎·杜普兰蒂尔、Jörn Donner、Renzo Rossellini |
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副导演(助理) | Peter Schildt |
编剧 | 英格玛·伯格曼 |
摄影 | Sven Nykvist |
配乐 | Daniel Bell |
剪辑 | Sylvia Ingemarsson |
艺术指导 | Anna Asp |
服装设计 | Marik Vos-Lundh |
布景师 | Susanne Lingheim |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资料来源)
幕后花絮
花絮
- 利夫·厄曼是扮演爱米莉亚的最初人选,但最终她被否决。
- 主教厄德瓦原定由马可斯·冯·西多扮演,但他因为另有拍摄计划而选择放弃。
- 在拍摄教堂外面的葬礼戏时,尽管导演患上了流感,但他仍然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完成了拍摄。
- 在一组长镜头的拍摄过程中,扮演主教的Jan Malmsjö因为过度疲劳而晕倒。
-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和摄影师Sven Nykvist发生过争吵,而起因是Sven Nykvist想在葬礼中出现,而英格玛·伯格曼不同意有他的画面留在镜头内。
- 英格玛·伯格曼的剧本草稿完成于1979年,其中大约有一千张手写的纸。
穿帮
- 当主教和新娘在婚礼结束以后回到住处时,在一个窗户下面的角落里可以看到安全消防公司生产的消防器材。
- 在片中有一场戏是厄德瓦告诉爱米莉亚他听说宇宙在膨胀;宇宙大爆炸理论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该片的时代背景是1905年。
获奖记录
奖项名称 | 获奖方 | 获奖情况 |
1983年第40届威尼斯电影节费比西奖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获奖 |
1983年第4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提名 |
1984年第9届法国恺撒奖最佳外国电影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获奖 |
1984年第4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获奖 |
1984年第41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提名 |
1984年第3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获奖 |
1984年第3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服装设计 | Marik Vos-Lundh | 提名 |
1984年第3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提名 |
1984年第28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获奖 |
1984年第28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剧本 | 英格玛·伯格曼 | 获奖 |
1984年第28届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外国电影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获奖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 | Anna Asp | 获奖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 | Marik Vos-Lundh | 获奖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 | 英格玛·伯格曼 | 提名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芬妮与亚历山大》 | 获奖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 | 斯文·尼科维斯特 | 获奖 |
1984年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 英格玛·伯格曼 | 提名 |
制作发行
时间 | 国家 |
1982年12月17日 | 瑞典 |
1983年1月17日 | 丹麦 |
1983年1月21日 | 芬兰 |
1983年3月9日 | 法国 |
1983年5月26日 | 葡萄牙 |
1983年6月17日 | 美国 |
1983年10月8日 | 西德 |
1984年1月26日 | 阿根廷 |
1984年3月29日 | 澳大利亚 |
1984年6月28日 | 墨西哥 |
1984年12月21日 | 东德 |
1985年10月3日 | 匈牙利 |
影片评价
童年记忆真的都是美好的吗?至少伯格曼的不全是。如果伯格曼的每部电影都是他的自传,那《芬妮与亚历山大》肯定是童年的那一章。这也是伯格曼电影中最为精美的一部,奢华的布景和美术令人眼前一亮,细看又能窥探出他电影中一贯出现的母题。这个世界是:记忆、经历、自由幻想以及各种矛盾的混合体。《芬妮与亚历山大》是伯格曼自传色彩最为浓厚的一部影片,片中许多桥段都源自他童年的真实经历,影片上映后获得广泛好评,知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称赞它美得惊人。影片被《洛杉矶时报》评为“80年代最佳影片”,《纽约时报》将它选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0部影片”,并获得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4项大奖(时光网评)。
该文章由作者:【彭天翼】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