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舍利为白色,主要是骨火化后形成的;发舍利为黑色,是头发火化后形成的;而肉舍利则为红色,是血肉火化后凝结而成的。舍利子都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的。
主要渊源
关于释迦牟尼佛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拘尸城双树间般涅槃后,佛舍利被分为八份,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阿育王统治时期,搜集释迦牟尼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进行供养。后世中国佛教关于佛舍利和阿育王塔的述说,常以此为渊源。
舍利来历
世尊佛陀将涅盘前的事迹都记载在《大涅盘经》,经中叙述了佛陀涅盘的经过,其它相关经文包括了《大善见王经》等经书。
佛陀是在公元前544年在库系那拉(Kusinara)涅盘。当时佛陀的圣骸供十方众生瞻仰了六天后,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净水熄灭,火化处被受守护七日。这七内佛陀十方众生都前来火化处朝拜。火化之后的佛陀舍利子经由香性之婆罗门分给以下之八个国王:
- 拘尸那城
2.摩羯陀国
3.毗舍离国
4.迦毗罗卫国
5.遮罗颇国
6.罗摩伽国
7.毗留提国
8.婆罗国
香姓婆罗则保留下来用于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获得佛陀舍利子的国王后来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养这些佛陀舍利子。
舍利子介绍
“舍利子“原称为“舍利“,后来才称为舍利子。舍利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但舍利子也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有很多天降舍利的实例。
舍利是古印度梵文名称,其本义指尸体或灵骨。佛舍利特指释迦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
佛教舍利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生身舍利,也称真身舍利,即佛陀火化后的遗骨,其又分3种:(1)骨舍利,白色。(2)发舍利,黑色。(3)肉舍利,红色。二是法身舍利,是指佛教大小乘一切经典。三是全身舍利,最初指多宝佛之舍利。四是碎身舍利,最初指释迦牟尼佛舍利,释迦牟尼佛入灭时因火化而使尸骨碎裂,故曰碎身舍利。五是影骨舍利,指用其它材料仿制或代用的舍利,佛教认为影骨舍利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的加持和功德。六是佛弟子的舍利。七是高僧活佛的舍利。
佛陀和高僧大德们留下舍利,能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信顺佛法。佛本来无生灭,之所以灭度而不久住于世,乃是一种方便示现,是为了避免众生升起依赖心,甚至升起厌烦懈怠的心。
《法华经》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佛示现灭度后,留下舍利,让众生建塔供养,便是令众生供敬难遇之想,睹舍利而思见佛,乃至“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由此而勇猛精进地修行。如果我们至诚恭敬供养佛的舍利,便会感应道交,感佛现身。这在古今,都不乏其事证。
《法华经》上佛自言:“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并劝“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令永尽,佛语实不虚”。隋朝时,天台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此事可为证明。
相关故事
1981年11月26日,原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在拜石(雷音洞四根千佛柱中间位置,一块方形石板下)发现了明代庋藏佛舍利石函,把石函运到云居寺之后,打开石函,依次是隋青石函、明汉白玉函、隋银函、羊脂玉函,在羊脂玉函里发现了两粒状如红色粟米的佛舍利。
据史书记载,隋文帝杨坚幼时曾寄养在尼姑智仙家中十多年。智仙说杨坚佛性自通,预言他日后定会登基,并重兴佛教。果然,杨坚做了皇帝以后,大兴佛事。炀帝即位后对佛教笃信依然。静琬与被炀帝尊为老师的智者同出一师,炀帝得知静琬刻经之事后,赐予舍利以为表彰。因当时战事仍频,静琬深怕舍利遭劫,将舍利安放于雷音洞中。千年后的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五月十二日,达观和尚来云居寺,率侍者整理雷音洞。
这时发生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光灿岩壑,风雷动地”。达观在垫平洞中拜石时发现下面有地穴,地穴中藏有石函,内有隋大业十二年埋下的佛舍利三粒。佛宝出世,轰动朝野。慈圣太后下旨将舍利迎入宫中供养三日后重新安放在雷音洞内。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罗炤,在石经山施茶亭遗址明代的碑文中,发现雷音洞在明代出土过佛舍利,11月26日,在雷音洞发现了佛舍利。
该文章由作者:【中岛敦】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