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位于中国大陆之东北偏北、朝鲜半岛之东、西伯利亚以南的东亚国家,有效管辖范围介乎北纬20°25′至45°31′之间。(未包含与俄罗斯的南千岛群岛主权争议领土择捉岛,包含在内则最北端为45度33分)、东经122°56′至153°59′之间,所处时区是UTC+9,比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快9小时。日本是一个岛国,由四大岛屿(由北至南分别为北海道、本州、四国及九州,这些地区通称“日本本土”,而不另加后缀“岛”)和众多小岛构成。日本全国共有6852个岛屿。
位置及面积
日本位于欧亚大陆以东、太平洋西部,由数千个岛屿组成,众列岛呈弧形。日本国土被海完全包围,并无与任何国家的陆地相连。西面的日本海对岸是俄罗斯、北朝鲜及韩国,西南面的东海面向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南面面向菲律宾海的美属北马里亚纳群岛。
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及统计研修所的《2012年统计年鉴》,日本于2010年领土面积有377,95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33,889公里,其中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的海岸线长度19,240公里。
日本的领海范围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三条所规定的领海基线起12海里,惟于北海道宗谷海峡、北海道与本州之间的津轻海峡、九州以西的对马海峡西、东水道,以及九州以南的大隅海峡,则划作5个“特定海域”,领海以基线起三海里为界。日本的排他性经济海域范围则是离领海宽度基线200海里(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57条),但与韩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所争议,正在进行协商。
地质地貌
地质
日本列岛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岛逐渐从海中突起。就地质学来看,日本列岛十分年轻。中央构造线和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是横贯及纵贯日本的两大断层。糸鱼川静冈构造线以东一带是日本最大的地堑中央地堑带。
在地质学上,中央地堑带的西侧是西南日本,东侧是东北日本。中央地堑带西侧附近的地层表面复盖有历史较短的火山喷出物,其下方则是诞生于中生代及古生代的地层,距今约有5亿5,000万年至6,500万年的历史。而中央地堑带一带的妙高连峰则诞生自2,500万年前,多为堆积物及火山喷出物构成。显示在中央地堑带曾发生过巨大的地壳变化。
西南日本以中央构造线为界,分为内帯和外帯。中央构造线北侧的是高温型的领家变成帯,地质以片麻岩和花岗岩为主,而南侧是高压型的三波川变成帯,以结芯片岩为主。两条构造线迄今都仍在活动,也是日本国内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区。
地形
日本国土约75%属山地丘陵地带,小规模的山间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国,成为民居、耕种、经济活动集中之处。山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最大的四国,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为49%。日本全国最高峰则是位于太平洋沿岸山梨县及静冈县交界的富士山,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山岳标高资料,富士山的海拔高度达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后就没有再大规模喷发过,不过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国内平原面积不大,大多都是小规模的冲积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积台地。当中最大的是首都东京所在的关东平原,面积约13,000km²。其他规模较大平原则包括爱知县名古屋市一带的浓尾平原、大坂及京都两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东北部宫城县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狭人稠,在许多沿海的平原地区,日本通过开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积。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岛屿是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北海道位于日本列岛的最北端,南隔津轻海峡与本州相对。北海道旧名虾夷,原住民族为爱努族,当地的很多地名也来自爱努语。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脉和东部的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张山地等。北海道内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
在山脉的中间有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北见盆地等盆地。北海道东海岸平原较少,较大的平原有十胜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积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积最大的地区,森林面积占全道面积的71%,也是日本木材生产量最多的地区。和日本其他地区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数量颇多,主要湖泊有阿寒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爷湖等。
自然灾害
日本地处四个板块的交界处,地震和火山活动十分活跃。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约10%都是在日本附近发生。1996年到2005年期间,世界上发生的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发生在日本。
20世纪以来,在日本发生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这场地震导致超过10万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给日本首都东京带来毁灭性打击)、1995年的坂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后都市的地震对策和建筑基准法的修订及防灾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和2011年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地震所带来的海啸给东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区带来重大灾害,其引发的核电站事故带来的严重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而在沿海地区,地震之后引发的海啸常带来远超过地震的影响,英语中的海啸(Tsunami)一词就是来自于日语。1896年发生的明治三陆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达38米,超过22,000人遇难或失踪。2011年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冲地震引发的海啸最高浪高达40.5米,约2万人遇难或失踪。
除了地震和海啸之外,火山引发的灾害在日本也不少见。1708年富士山宝永大喷发时,江户市内也堆积了大量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岛三原山喷发,岛上所有居民都被迫离岛避难。1991年发生在长崎县的云仙普贤岳喷发也导致43人遇难。而近年日本较为活跃的火山有有珠山、浅间山、三宅岛、阿苏山和樱岛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灾害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雪灾和低温灾害等。
天然资源
日本地理年龄年轻,地下埋藏的矿物品种众多,有“矿藏博物馆”之称。但日本的大部分矿藏难以开采利用或缺乏开采价值,是一个天然资源短缺的国家,工业发展所依赖的石油、天然气、金属等大部分都由外国进口。
2008年,日本的石油进口量达到20,243万吨,且石油进口对中东地区依存度颇高;2006年,日本输入液化天然气输入量达818亿6000万立方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日本在能源来源上对石油的依赖已经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气以及原子能。南关东地区有一些天然气埋藏于地下,但因其地处人口密集地区,开采受到限制。金属资源方面,日本对金属资源需求极殷。日本的铜产量曾经是世界第一,但现今和其他金属资源都已经采掘枯尽,因此也是极为依靠进口。
2009年,日本铁矿石进口量达10,547万吨,铜矿进口量达4,776千吨,锌进口量达886千吨。日本过去曾有大规模煤矿开采,主要的产煤地点有北海道、山口县、福冈县等。在鼎盛时期,全日本曾有超过800处煤矿开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产量曾达6000万吨。战后虽曾一度大幅减少,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又有回升。1950年之后,产量曾超过5,000万吨。不过随着石油地位的提升,加之日本国内开采费用高昂,日本国内的煤矿接连关闭停产。2002年之后,仅有钏路煤矿还在开采,年产量约在60万吨。
行政区划
日本政府自1947年根据《地方自治法》将全国分成47个一级行政区,称为“都道府县”,分别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47个都道府县如下:
北海道地方:北海道
东北地方:青森县、岩手县、宫城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
关东地方: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
中部地方:山梨县、长野县、新潟县、岐阜县、静冈县、爱知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
近畿地方:三重县、滋贺县、京都府、大坂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
中国地方: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四国地方: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
九州地方: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儿岛县
冲绳地方:冲绳县
都道府县以下,是称作“基础的地方公共团体”的市、町、村。“市”的人口及工业化规模比“町”大,而都道府县要设置町亦有一定人口及工业化要求,“村”则没有此限。市、町、村均直接隶属都道府县,地位平等,没有互相隶属或领导关系。在最近数年,因实施了市町村合并,日本的市町村数量大幅减少。
1956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政令指定都市”。政令指定都市人口超过50万,在经济和工业运作上具有高度重要性。政令指定都市虽然隶属道、府、县的管辖,但部分行政事务则改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指导,亦享有更高的自治权及财政来源。政令指定都市可以内设“区”,以便自治行政。截止到2011年4月1日,日本全国共有19个政令指定都市。
1996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中核市”。中核市人口必须达30万,比一般的市拥有更高自治权力,但不及政令指定都市。截至2011年,日本全国共有41个中核市。2000年起,都道府县的市可以设置“特例市”。特例市人口必须达20万,比一般的市拥有更高自治权力,但不及中核市。截至2006年,日本全国共有40个特例市。
东京都并未设有任何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及特例市。东京都东部、濒临东京湾人口最密集的地域划为23个特别区。特别区虽然和其他市、町、村一样,是具有自治权的地方公共团体,而且各区人口也将近政令指定都市,但自来水、污水、消防等公共服务则不会自行处理,改由东京都政府直接安排执行。
日本过去曾经设置名为郡的地方行政机关,阶级为都道府县以下、町村以上。1920年代起,郡制已经废除,现在只用作概括描述行政区域或是书写地址之用,并无实际行政用途。
另外,部分都道府县会在市町村之上设置支厅。支厅不是地方公共团体,没有自治权,地址亦不会提及。支厅只用于协助都道府县政府于偏远或离岛地区执行行政事务。日本的支厅过去主要集中在面积最大的北海道,然而在2010年,北海道所有的支厅均被废除,改设综合振兴局或振兴局。目前,只有山形县、东京都管辖的多个太平洋离岛与鹿儿岛县的一些离岛设有支厅。
日本的全国可划分为八大地区,分别为北海道、东北地方、关东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又称关西地方)、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和九州地方。这些地域并无官方行政地位,不过是把日本划分为数大区域的常见方法,常见于地理书籍分册、交通安排、民间习惯及商业机构等。除了这种划分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例如将中部地方分为东海地方和北陆地方,中国地方分为山阳地方和山阴地方等。
自然生态
南北狭长的地形加上差异巨大的气候使得日本是一个极具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有超过90,000种生物在日本列岛上生息。其中维管束植物约有5,600种(其中1,950种是特有种,固有率35%);哺乳类91种(其中46种是特有种,固有率51%);鸟类368种(其中15种是特有种,固有率4%);爬虫类64种(其中28种是特有种,固有率44%);两栖类58种(其中44种是特有种,固有率76%);鱼类214种(其中52种是特有种,固有率24%)。
日本列岛并未经历过因冰河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情况。而岛国的地形又使得外来生物较难入侵,岛上的生物则实现了独自的进化。然而明治维新以来,因人类的捕猎和外来生物的入侵,一些珍稀的日本特有种已经灭绝或濒危。日本狼即是典型的例子。
日本的森林复盖面积约有250,000平方公里,森林复盖率约有66%,就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日本是森林复盖率很高的国家。日本的森林面积中有约130,000平方公里是天然林、100,000平方公里是人工林,其他属竹林等。日本虽然是森林大国,然而由于国产木材价格高昂加之林业后继者不足,日本的木材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林中,本州中部的高山及北海道的海拔较高的地区以灌木林为主;北海道和本州北部的森林以针叶林为主;东北地方和本州中部的山地的森林多是落叶林;而本州中部以南的森林则多是常绿阔叶林。而日本的人工林则几乎都是针叶林。
虽然日本森林面积广大,但森林荒废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日本在二战后种植的大量人工林中,许多虽已到适宜采伐的时期,却因林业萧条而无人采伐。新种植的人工林也损害了旧有天然林时期的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单调化,并且带来了严重的花粉症问题。
由于日本的海域面积南北狭长温差较大,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加上暖流和寒流互相交汇,使得日本近海生息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据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调查,在日本近海生息的海洋生物物种数仅经过确认的就高达32,777种,占全世界约23万种的14.6%。其中有1,872种是日本特有种。日本近海的真核生物种类数种排在世界第二,仅次于澳大利亚近海海域。可以说日本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是世界前列。
日本目前共有四处世界自然遗产,分别是白神山地、屋久岛、知床半岛和小笠原群岛。白神山地横跨东北地方的青森县和秋田县,拥有世界最大的山毛榉原生林。屋久岛位于鹿儿岛县南部,岛上有珍稀的绳文杉,其历史超过6,000年,有“神木”之称。知床半岛位于北海道东部,亦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生息之地。小笠原群岛因其远离大陆,岛上生态系统独特,更有“东洋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之称。
土地利用
日本地形多山,使得日本可居住地面积比例较其他地狭人稠的国家相比要小很多。日本的可居住地面积仅有121,343.23平方公里,只占国土总面积的32.1%。为了缓解用地紧张的情况,填海在日本十分常见。日本东西的两大门户羽田国际机场和关西国际机场,千叶的东京迪士尼度假区和东京的台场等知名地点就是由填海得来。据统计,日本国土面积中有0.5%系填海得来。填海在扩充土地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据日本国土交通省2004年的《关于土地动向报告》,日本国土总面积为377,900km²,其中森林占66.4%、农地占12.8%、住宅地占4.8%、水面占3.6%、道路占3.4%、荒地占0.7%、其他用途占8.3%。而根据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及统计研修所的《2007年统计年鉴》提供2004年的数据,日本私有土地面积有162,302km²,其中可作住宅用地面积有15,961平方公里、稻田面积有27,080平方公里、其他田地面积有24,885平方公里、森林面积有78,674平方公里、牧场面积有1,331平方公里、荒地面积有8,597平方公里、其他用途土地面积有5,522平方公里。
农业方面,日本适合耕种的土地面积狭小,生产成本高,日常农产品颇为依赖外国进口。除了稻米之外,日本所有农产品均不能自给。日本1994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协定框架内继续对进口农产品进行严格品质与数量的限制,例如进口大米控制在市场占有率5%以内,并实行严格的检疫卫生措施等。另一方面,则对国内农业的基础建设、技术、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大额补贴。
结果,日本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以优质为主,即使价格偏高也取得国民爱护与信赖。日本政府的农业政策,不但确保国内粮食稳定供应,也推动日本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稳定。日本主要的农业地区有北海道的石狩平原,本州的关东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九州的筑紫平原等。稻米主要在日本海沿岸地区和东北地方生产。大都市近郊则发展园艺农业、蔬菜栽培及酪农产业。
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自明治维新以来,以纺织业为首的轻工业率先开始发展。重工业则在20世纪初期开始起步。在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的工业已取得一定发展,但在战争中日本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实现复兴,工业得到了显着的发展。日本有四大工业地带,分别是京滨工业地带、中京工业地带、坂神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这四个工业地带都处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四大工业地带已连为一体,合称太平洋工业地带。
其中京滨工业地带位于东京湾西岸,主要发展钢铁、石化和出版印刷产业,是日本第二大工业区。中京工业地带位于三河湾沿岸,支柱产业是汽车制造业和化工产业,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地带,也是世界汽车大厂丰田汽车的总部所在地。坂神工业地带位于大坂湾沿岸,核心产业是石化产业。北九州工业地带位于福冈县北部,主要产业是钢铁工业。除了四大工业地带之外,日本其他的主要工业区还有关东内陆工业地带、京叶工业地带、东海工业地带、北陆工业地带和瀬戸内工业地域等。而电子、IT等高新技术产业则主要集中在东北地方的高速公路沿线和有“日本硅岛”之称的九州地方。
日本共制订过六次全国性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分别是1950年制定的特定地域综合开发计划、1962年制定的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9年制定的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7年制定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87年制定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1998年制定的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前三次综合开发计划均以开发大规模工业区为主要目的,虽取得了经济发展,却也因公害问题引发了一些居民的反对。之后的开发计划则着重国土的均衡发展、缩小东京与地方的差距。国土综合开发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东京与地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未能解决,且引发了公害及环境问题。2005年,国土综合开发法被废止。
人口
据2010年日本人口普查的数字,日本全国共有人口128,057,352人,其中男性有62,327,737人,女性有65,729,615人。和上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89,358人。总人口为世界第十名。其中日本人有125,358,854人,和上次调查(2005年)相比减少了37万人(0.3%)。
日本国土狭长且山地多,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仅有的沿海平原之上。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类似,日本的人口高度集中于都市。三大都市圈(东京圈、名古屋圈、大坂圈)的人口达全国的49.7%。其中东京都2005年人口为1,257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48人。东京都及其邻近的七个县(包括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埼玉县、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及山梨县)合称日本首都圈,其人口达4,237万人。三大都市圈都位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合称东海道都市带,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都市密集区之一。与此相对,面积最大的北海道人口却只有56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2人。可见各都道府县人口不均极为显着。
日本的人口结构也成为社会的隐忧。日本男性人均寿命为78.64岁,女性为85.59岁,数字冠绝全球。这虽然反映生活素质以及医学进步,但也反映人口老化问题势趋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日本在1940年代末出现婴儿潮,这些婴儿在20世纪成为日本庞大的劳动人口,推动经济发展。这些婴儿在1970年代诞下下一代,造成另一波婴儿潮。但随着时代转变,日本出生率逐渐下降。1947年,日本正值婴儿潮高峰,总和生育率达到4.54。
1973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为2.14,自此之后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就长期处在人口置换水平2.1的下方。1989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降至1.57,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被称为“1.57危机”。2005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26,创下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数字,日本的总人口也从这一年开始负增长。
201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略有回升至1.39。现代日本人口面对“老龄化”与“少子化”(每户生育孩子数量下降)问题。1970年人口普查时,日本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1%,进入老龄化社会。1995年,老年人口已占日本总人口的14.5%,日本进入老龄社会。2007年,日本老年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率达到21.5%,日本进入超老龄社会时代。随着首波婴儿潮人士开始退休,人口减少已经成为影响日本经济及社会的危机。
环境问题
在明治维新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足尾铜山事件可说是日本最早的公害事件。在战后的高度经济发展时期,日本发生了数起公害事件,俗称的八大公害有四起发生在日本(痛痛病、水俣病、第二水俣病、四日市哮喘),这些事件引发了日本民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1993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环境基本法》,这是日本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最重要的法律。目前日本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外来物种增加等问题。
日本的下水道普及率有75%,在发达国家中属低水平。大量农业、工业和家庭废水未经充分处理就排入自然水体,使得日本的众多河流及湖泊出现过富营养化问题。而装载有石油的大型货船也给途径海域带来了油污泄漏,使得日本近海海水污染问题严重。汽车及工厂排出的大量被污染的空气导致日本的部份都市在1970年代出现光化学烟雾问题。1978年,日本制订了对汽车尾气污染进行控制的法律,空气污染问题在日本得到了改善。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市举行了第3届气候变化框架条约缔约国会议,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日本也加入了《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世界各国合作面对全球暖化问题。日本还参加了《湿地公约》、《华盛顿条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全球性保护环境条约。
该文章由作者:【云朵有几种姿态】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