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冥想,英文是meditation,是瑜伽中最珍贵的一项技法,是实现入定的途径。一切真实的瑜伽冥想术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一名习瑜伽者通过瑜伽冥想来制服心灵(心思意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The Original Cause万源之源)直接沟通。瑜伽冥想的真义是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西方对冥想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使其告别过去晦涩神化的背景,通过简单的练习,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释义
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刻、连续的思考。
例句
独自冥想,浑然忘我。
三种状态
根据瑜伽师们的说法,自我,即人,由于受到自然界三种状态的蒙蔽,所以是受控制、受支配的。如果一个人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就会希望获得某一特定类型的感官享受,例如,如果一个人是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想睡眠或被麻醉;如果一个人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作性的享乐;如果一个人是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支配下,他可能要享受在公园或农村度过和平宁静的一天。因此,所有这些情况,是人的欲念的性质由自然界中哪一种影响支配着他的状态来决定的。
按瑜伽师的看法,只要一个人仍然是受到物质自然界的三种状态即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的支配,他就不是自由的——还没有从物质欲念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要从物质欲念中解脱出来,他就必须超脱自然界这三种状态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被愚昧无知、激情和善良所蒙蔽着。可是,在任何特定时刻这三者中总有一种占着主要地位。
愚昧无知是最糟糕的状态,这种状态的结果是疯狂、幻觉妄想、怠惰等。
激情状态优于愚昧无知状态,但它意味着重大执着、不可控制的欲念、追求和紧张的努力等等特征。
而善良状态比其他状态更纯洁,光辉四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培育、发展智慧,但是他们却受到幸福这一概念的制约。
处于善良状态的人仍然只是对自己的幸福感兴趣。换言之,虽然他的欲念,要比处于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的人的欲念更纯洁些、更微妙些,但他仍然是以私己为中心的。当愚昧无知状态或激情状态开始影响他的身心,从而剥夺了他从善良状态所获得的幸福时,这样的人就会感到非常难过和沮丧。
他还没有超脱所有这三者的影响——对于这三种影响的自然活动,他不能够保持作为一个不受影响的、超脱的见证人的地位。他还没有达到对整体作出爱心服务的那个高度上——因此,他并没有真正获得解脱。只有当这个被禁锢在肉体中的生灵能够超越这三种状态时,他才能从出生、死亡、衰老和此三者的痛苦中解脱,而在今生也能享受甘露。
只有对自身幸福不感兴趣的人才能够真正幸福,这个见解,在愚昧无知的人看来,似乎是怪论,令人糊涂——但是,对于有智慧的人来说,则是合乎逻辑和容易理解的。
实现瑜伽至善境界的人就是这样的人:当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状态在他的身心发挥着作用时,他意识到这种情况、但却体会到自己超脱这种影响或不为所动。这样的一个人既不对这些影响唯命是从(即不对自己的身心唯命是从)也不因为这些影响正在发挥作用而感到憎恶。他是作为一个超脱的见证人来体验这一切的。如果说,他既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影响的命令要求上,也不对这些影响唯命是从,那么,他又注意什么,听命于什么事物呢?
回答是他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对整体的服务上,因为他受到精神之爱的力量的鼓舞或推动,而这种力量是超越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等状态而与它们迥然不同的。这样一个解脱了的瑜伽士可以比喻为一个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而对天气不太在意的人。可能是阳光普照的晴天(这可以比拟为善良状态〕,或者云霾密布的阴天(这可以比拟为激情状态),或者是雨天(这可以比拟为愚昧无知状态)。虽然他知道:“啊,今天有太阳”或者“啊,今天下雨啊!”但他仍然埋头做自已的工作。
据瑜伽师的看法,从物质自然界三种状态的影响下获得解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如果一个原先主要地是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人从事瑜伽练习和采取瑜伽生活方式,他就逐渐愈来愈多地处于激情状态下,还多少处于善良状态下。
然后,随着他继续练习下去,他就会逐渐地、愈来愈多地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下,而愈少处于激情状态的影响下,甚至更少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影响下了。然后,他还逐步超越善良状态的影晌。这样一种状态就叫做纯化了的善良状态,或超然状态。或入定(Samadhi)。
因此,一切习瑜伽者的当务之急是力图从愚昧无知和激情状态的影响下解脱出来。实现这一点的办法是愈来愈多地转而处于善良状态的影响之下。循此以往,习瑜伽者就逐步连善良状态的影响也超越了。
一个人要超越所有这三种状态,就必须首先基本上坚守住善良状态,而不是依附愚昧无知或激情状态,原因在于善良状态正是摆脱这三种状态的出发点。在获得解脱之后,无论愚昧无知、激情或善良三者哪一种活跃起来,人都始终不为所动。
因此,所有瑜伽冥想练习的目的都是要使人从物质自然界的这三种状态的统治下解脱出来——先从解脱愚昧无知和激情状态开始,最后,连善良状态也解脱了。
冥想的误区
冥想与调息入静技法可不必同时练习
冥想前的入静技法,如调息术、收束法、契合法,以及一些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技法。那么,是不是在练瑜伽语音冥想时,得搭配这些技法一块儿练,才能获取最佳的效果呢?
其实,你不需要练习任何冥想前预备技法,只需练习瑜伽语音冥想,就可以达到瑜伽冥想的最高境界。和瑜伽姿势一样,收束法、契合法和调息术(呼吸和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技法)都是为瑜伽语音冥想服务的。如果你觉得任何一种技法,能直接或间接地帮你将心思投人瑜伽语音冥想中,你不妨修炼这些技法。但是如果你不需要靠这些技法就能达到心思专一地沉浸在瑜伽语音冥想上,就别花费宝贵的时间了。
举例来说,某人练瑜伽姿势可能是因为它有保健和强身的作用,并能释放浅层的紧张与压力,这样,他在做瑜伽语音冥想时,轻易即能达到专心一意的状态。这就是说,他的瑜伽姿势是为瑜伽语音冥想服务的。同样地,一些人练收束法、契合法和调息术,或其他能培养或操控生命之气的技法,是因为感到这些练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瑜伽语音冥想修炼提供帮助。
瑜伽语音冥想并不需要诸如生命之气的培养和操控等技法的辅助,相反,这些技法需要瑜伽语音冥想的协助,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的精神价值;否则,它们的价值就只能局限在身体和心理的层面了。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练习冥想前的预备技法,那你可以伴随着瑜伽语音冥想继续练这些技法。但如果你还不熟悉这些入静技法,以冥想的实质与调息入静的主次关系来看,就不必要为此而花费宝贵的时间(但若是有具体的疾病或不适,学练这些冥想前预备技法,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益处)。
瑜伽冥想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心思空无一物或者达到“无我”的境界
而是让心思感应到具有精神性的超然语音,从而达到净化意识的效果。
一般来说,让思想做到“空静空无”近似徒劳无功,这种尝试只会带来挫折感。哪怕就在“什么念头也没有”这个状态出现的那一刻,你也会想:“啊,我差不多做到了!我几乎什么念头都没有!”但这么一想,不是就有新的念头进入思维了吗?!是你正在想“自己什么也没想”。
根据瑜伽科学,“无我”的境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按照瑜伽的说法,涅槃并不是终止存在的意思,而是终结无知又痛苦的无意义的存在。真正完美的涅槃就是体悟充满精神之爱、内在智慧和目标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件事对我们来说,比自己的存在更真实;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比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更自然。
因此,认为瑜伽冥想的目的是叫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或终止存在,这实质是很难的,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任何企图毁灭存在的做法,实际上只是无望地挣扎和浪费时间,根本无法解决痛苦。解决痛苦的办法不是试图终止或忘掉自我的存在,而是让我们的存在更有意义,充满精神之爱及智慧,最终获得美满的生活。
要是人缺了精神之爱及智慧,就自然难以认识到存在的目的,就会一直处在不快乐的状态中。不过,通过瑜伽冥想的练习,我们认识到存在的意义。因此,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结束或忘却自我,而是明白人生有更长远的目标,并快乐地生活。
瑜伽冥想训练体系
由中国瑜伽学者石鉴月教授首先完善并运用。
以下摘自石鉴月着《瑜伽冥想》一书——定义灵性对象扭曲
显然,真正的瑜伽冥想,指的是“凝神、入定、三摩地”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都是可以在静坐中完成的,所以也可说成“静坐冥想”。但在冥想阶段,静坐已不是十分重要,所谓行、立、坐、卧皆可入禅,不象在调息调心阶段,静坐(调身)是必要的配合手段。因此,笔者在此将静坐与冥想分开来叙述,只是表明冥想的前行调息、调心阶段与冥想阶段对静坐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也表明静坐只是冥想的前行或辅助手段,而不是冥想本身。
凝神、入定、三摩地是冥想的三个阶段。但通常,这三个阶段在冥想中是一气呵成的,其间不允许有阶段性的停顿。因此,习惯上人们将这三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统称为冥想。
冥想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瑜伽经》中,曾对此作了阐述,指出“最高的冥想是由真我与宇宙联合而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应该说,这也是瑜伽的最高目标。“真我与宇宙联合”,便是瑜伽内涵中的“相应”、“结合”、“连接”。由于这种联合,而产生了有关于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这便是定中的觉受,依这些觉受的进一步变化与演进,则可以在三界九地中次第进升,直至达到三界之顶。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瑜伽经》提出的八支行法就是一个完整的修证方法。对于冥想,则列举了五种方式或途径:
一是由舍弃世俗和持久的锻炼达成,“不执是一种自我掌控,它摆脱了对所见所闻之物的欲望”。这是一种在生活与修炼中销磨劣根性的方式,直至心灵高度净化,达到清静无染的定境。这是一种渐修法,需要长期的坚持与进取。
二是修证无分别心,“专注于不包含任何对象的意识只有潜意识的印迹,如同烧过的种子”。无分别心即是平等心,这可以通过长期的修行获得,也可以通过定中的思虑观察而悟成。
三是次第修证法,“通过信、力、念、定、慧达到”。这种方式强调经久不息、严格按一定次第修行锻炼,是一种智慧解脱的方式。
四是通过愿力来实现的修证法,强烈的愿望能形成愿力,这是一种强大的能量,“能量强盛的人会很快修成瑜伽”。
五是对超然神力的崇敬达到,“通过虔信自在天也能达到专注……自在天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不受无明及其产物的污染,也不受业、潜在业力和行为结果的影响”。这是一种依靠全身心的信仰皈命而趋入宇宙本体的方法,《瑜伽经》指出神灵的象征“便是那神圣的声音(唵)”,认为此声应常念诵,便可达到成功,由它可达至宇宙的意识,并使一切毫无障碍。这是以语音冥想为主的修持方法。
上述方式方法,在上一节关于静坐法中都已基本涉及。对于冥想的入门方法,上节所述静坐法中的具体方式都是可以运用的方法,冥想的方式,其实也就是静坐(调身、调息、调心)方法的延续与进一步深入展开。接下来对冥想三个阶段的具体论述,也是与静坐法一脉相承的。
在这里我们先将冥想的三个阶段(凝神、入定、三摩地)作个大致的了解与区分。
《瑜伽经》关于凝神、入定、三摩地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地概括了它们的内涵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意识,已不再是静坐初始的意识,而已是“独头意识”状态;此时意识聚焦之处、之物,已不是体内、体外某一点或某一物了,而是心识想象或记忆之中的物象。凝神的过程是将独头意识再指向意识之内的某一事物影像,入定是持续于所缘对象上静虑伺察,静虑的结果,是导致“定中独头意识”的出现;三摩地则是定中独头意识的高级境界。
凝神
凝神,又译为“专注”,又称执持、内醒、摄念,是冥想的第一个阶段,这时要求心注于一处一物,但此处此物,已不是调息调心阶段的体外一物或体内某一点,而是意识之内的某一影像。
《瑜伽经》对凝神的阐释为:“把心集中在身体的灵性意识中枢内,或体内、体外的某种神圣形式上”。
《商积略奥义书》阐释为:“摄念(凝神)有三:摄持意念于‘自我’中;摄持外空与心空中;摄持地、水、火、风、空五中之元神形相”。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脱离了世俗相的“真我”,也就是宁静而无染的自我心相。而“外空”则指身外之虚空境相,以太空之空阔虚无可以引发自心之虚空止寂。而五大元素的元神形象,实际上也是脱离世间名相的“真实影相”,也可以说是自我的真实心相。总之,此处的三相,皆不离自我心中之相,应该指的是记忆或想象之相。
将《瑜伽经》与《奥义书》的两种阐释对照起来,可知凝神的基本对象,一为庄严之形象(有相);二为虚空相“无相”。无论是有相还是无相,都是心相,也就是说只能是“记忆”中之形象。
在调心阶段,运用意识与某一感官的结合,完成了多俱意识向独头意识的转变。此时的独头意识,既不是定中独头意识,也不是梦中独头意识,而是散乱独头意识。之所以说它是“散位”,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凝注力尚弱,总还是倾向于从观想注意的对象上游离开去。在凝神阶段,则要控制散乱独头意识的这种倾向,全力使之指向观想的目标,导向“定中独头意识”。
那么,凝神阶段观想对象,与调心阶段独头意识产生前夕的所指对象是否应该是同一物象呢?应该说不是。因为调心阶段是以某一根(感官)配合意识而心系一物的,此物必与所用的根(眼耳等)相对应,如与眼对应的是物、光等色相;与耳相应的是声响、音乐等。而在进入独头意识之后,五根不起,意识独行,意识则不必依靠五根来寻攀体外体内的一点,而是回到内心,将意识记忆影像中的某一点作为观照对象,这一对象的特征与前一段的对象相比,多出了“庄严”(神圣)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抽象意义”更强一些。
再修持这一阶段时,首先要注意借助前一阶段(即调心)的境相,在心境止寂、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再进入凝神,如此效果更佳。其次要注意,观想的对象或为空、或为心中影像,不能是身外眼前之物、耳畔之声、鼻端之香、舌尖之味、肌肤之触觉,也不能是体内之息。因为,六根一动,便又倒退到了五俱意识或单俱意识状态,其时已远离凝神而去。
入定
入定又称静虑、冥想或禅那,为冥想的第二个阶段。入定是对于对象“周流不断的知觉”或曰“连续的意识流”。这里的知觉就是指凝神阶段开始时心系一处的那种意念,就是一直维持着这个境界,不弃不离,莫失莫忘。
《商积略奥义书》论述静虑有“有功德者”与“无功德者”两种,“有功德者,谓之于神之形相而静虑也;无功德者,如自我之真性而静虑者也”。也就是说,有功德入定,观相对象带有“神圣”色彩;而无功德入定,则纯为观想“自我真实”。或者说,有功德定,是有赖于神圣的“他力”;而无功德定,纯依赖于“自力”。
《奥义书》对入定的两种情形划分,还是从前一阶段“凝神”的不同关注对象延续引伸下来的。不光是在入定阶段,其实在凝神阶段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对象——有相的神明与无相的空或“自我”。
这里有一个问题:在调心阶段,强调“精神脱离知觉”,知觉与感觉的消淡,才使得注意力突出,而此处又突出“知觉”的作用,是否矛盾呢?应该说,此处的“知觉”,不同于认知过程中“知觉、感觉、记忆”的那个知觉,如果将此处的知觉说成“觉知”或“静虑”,可能更易让人理解。
事实是,在入定阶段,不再是对观注对象的简单攀缘,而是细微的寻伺观察,此时记忆、思维、注意力,协同而用,使意识以所缘对象为契机,深细观察思虑其中的真相、真理,思虑的结果,便是使妄想杂念进一步消除,独头意识愈加澄清,达到极净时,便转向了“定中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的产生,精神主体便进入定中,行者就进入了三摩地的修行阶段。
三昧
三昧,又称三摩地、等至、等持、心一境性,为瑜伽冥想的第三个阶段。《商积略奥义书》称其为:“情命自我与超上自我合而为一,无有三端(知识、能知、所知),以无上阿难陀(真智)为自相,以纯粹灵明为自性者也”。这与《瑜伽经》中“对象的真实本性放出光芒,不再受感知者的心的扭曲”的阐释是一致的。
经过长时间专注的静虑,到了三昧时,意守的主体与意守的对象开始合而为一,意识主体对自身的知觉消失,也不再受记忆与自由联想的干扰,思维也趋向于无分别的状态,观注者成为被观注者;以自心观注自心本身而不是关注其他。正如《瑜伽经》所云:“当所有精神涣散得以消除并且心注一处时,便进入三昧状态”。
三昧是修习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梵我合一”而消泯了知识、能知、所知“三端”的境界。要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心之中实现的,从静心到制感,再到独头意识、定中独头意识,无不是对心的活动的控制;而控制此心者,也正是自己的心。所以有人说这叫“以幻心破妄心”。而在三昧时,身心无二、心境无二,此时,我、心、境已融合为一,这个合一体,便是“真我”,只有真我才能证得“真理”,并与明辩、喜乐的觉受相应,而真理、明辩、喜乐的结合,又使三摩地的境界由低至高,由欲界散地定到四禅、四空定、九次第定。
按照印度原始禅定论的说法,三昧包含了很多种类,通常有等持与等至两大类,等持包括了欲界散地定与色界四禅在内。等至音译“三摩钵提”,涵盖了有心无心、有漏无漏一切定体,也包括了无色界四空定、无想定、灭尽定等,也有将“等至”代指四禅八定的,称为“八等至”,或者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等至”。
冥想的境界
冥想的境界,尤其是三摩地的境界是不能以一般的思维来测度的。因为定中独头意识,已不是普通的思维形式,以心入心,以心入境,已经没有了观者与被观者的对立,一切归于直观的明证。因此,在最后一节,随着冥想阶段的深入,我只能越来越少地使用文字了。事实上,从“凝神”开始,已没有多少技法与流程可言,越接近三昧,越是要求你不要用功、不要用力,也不要用“心”。
三摩地的境界是靠一念契入的,而不是靠工夫“作”来的,因为三昧本身不是一种物象,它不是外在于心的一个实体,三昧只是你自已的心与心之间达成的一种突发式的默契、相印,那一瞬间,观照者、被观照者的界限消失了,观照的能力瞬间变得无限却又不必为观照者所用,因为已经没有了观照者与被观照者的对立,观照转换成了“亲证”(直接进入体证)。由此,观照者便会打破肉体凡心的局限,伴随那二元合一的定体,进入色界、无色界,真正实现梵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至高目标。
冥想的“观”法
前面关于冥想的论述,大都立足于意识通过凝于“一物或一事”而渐次进入凝神、入定、三昧。在冥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冥想由简单的“事”相上用功,逐步升华到“理体”上作观。而冥想,也渐渐演变为“定”与“禅”两个层面,定为“静”、为“止”为“寂”,靠的是遏止感官而独存“定中独头意识”;禅为定中之“虑”之“观”。无怪于唐玄藏译《瑜伽师地论时》,直接运用了“止观”的概念,而佛教密宗大师宗喀巴所着《菩提道次第广论》则直接以“止观”代替禅定一词。对于冥想三阶段“凝神”、“入定”、“三昧”来说,虽仍有“止法”,但相对于瑜伽八支的前几支来说,“止”的作用渐微,而“观”的地位增胜。因此,在冥想讨论的最后,有必要重点讨论一下冥想的“观”法。
对于理体上的“观”,最根本、最重要的,便是如何“入空”的问题。因为“自我”的本质或真实的自我梵、梵我、神我,无不以“空”而居,观达“空”性之理,也就是证悟“梵我”根本,这既是深入三昧各层次——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基础,也是瑜伽最终实现超然解脱的基础。因此,讨论瑜伽冥想的“观”法,首要讨论的就是“观空”的问题。
冥想训练
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
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
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
4、观息法:如观者一样,去观察,体会自己的呼吸
5、止息法:通过以上任何一种方法的习练,久炼纯熟,形成一种柔、缓、细、长的呼吸。呼吸细若游丝,若有若无。称止息。也叫胎息。
6、禅语入定法:(默念数遍)体会联想:“独坐小溪任水流”的意境。
7、松静入定法:吸气时默念“静”字,呼气时默念“松”字。
8、观心自静法:用自己的心去观看、体察、分析自己的思绪杂念,任杂念思绪流淌,不加干涉,久则自归定静。
该文章由作者:【诲女知之乎】发布,本站仅提供存储、如有版权、错误、违法等相关信息请联系,本站会在1个工作日内进行整改,谢谢!